電影《遊牧人生》影評:沒有生而遊牧的人,只有不得不上路的人
遊牧人生影評
辛丑年第一天第一篇影評,決定獻給《遊牧人生》,因為對於了解我的人我想說,我對這部片子的喜歡簡直堪比《羅馬》,但可能我感受到的有95分,實際只能寫出60分,但就是這60分,我覺得也足以展現這部片子的優秀了。
遊牧人生VS遊牧之地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名字,我非常喜歡現在這個中文譯名《遊牧人生》,有些影評或是評論視頻會糾正說「更準確的,應該叫做《遊牧之地》」。雖然nomadland直譯是遊牧之地的意思,我記得自己在去年寫胡沈員舞劇《流浪》的時候我還特意說過,我特別喜歡他的英文名翻譯《nomadic》,在那片評論裡我解釋了,遊牧是為了生存,有目的為了尋找新的生活資料,從而需要舉家遷徙過著流浪的生活。雖然這部影片中從頭到尾也都在描述女主弗恩遊牧的生活方式,但如果因此就翻譯成《遊牧之地》,那對這部優秀的電影來說真是暴殄天物了。
因為在我看來,遊牧生活方式只是表面,全片深層想表達的其實是社會邊緣人群之一的女主自我認知、和社會和解、自我救贖的思想轉變。傳統的好萊塢經典故事設計通常是由外在衝突推動的以因果關係為邏輯的主動出擊的連貫現實;而《遊牧人生》雖然沒有這麼精美的處理,但其實是把所有重心都放在了主人公的內在衝突上。在全片10min的地方,導演第一次明確的給出了keywords——houseless和homeless。在其他所有人眼裡,弗恩都是無家可歸的,偶遇的女同事想給她提供住處、琳達給她推薦營地、妹妹留她住宿、戴夫留她一起生活、就連加油站工人也給她提供可以免費留宿的教會信息,但是弗恩卻堅持自己不是無家可歸,只是無房可住而已,但是弗恩說這句話的時候是自卑的、是沒有底氣的,不然在琳達給她推薦營地的時候她不會一口就拒絕,不然也不會在和路邊小伙分享了自己婚禮上的詩篇之後去戴夫家尋找家的感覺。但事實呢,被寒冷的天氣逼的弗恩南下去了營地,戴夫的家雖然溫暖但卻終究不是自己的家,那麼珍藏著爸爸餐盤和照片的弗恩,家在哪裡?能依靠誰?其實答案在開篇6分鐘的地方,就通過亞馬遜同事紋在身上的一句話表達了「家只是一個字,還是你永遠放在心裡的東西」。兜兜轉轉在影片結尾,通過鮑勃·威爾斯再次重申了「在路上我們從不會說再見…我們只說路上見…你會見到波的…到時你會回憶起你們共度的時光」。以隨著季節性工作而遷徙來尋找存在感,以在路上的狀態安放無處安放的內心。沒有生而遊牧的人,只有不得不上路的人。
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比批判更有意義
這是一個容易貼標籤的時代,這是一個批判比建設容易的時代,但批判有用的話,一碗碗雞湯為什麼這麼受歡迎。關注底層社會、邊緣群體的電影不少,但除了給予理想化的happy ending,或者批判式的情緒發洩,真正能帶給弱勢群體的是什麼。擴大一點說,活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不容易,每個人都是在地球上流浪的生靈,每個人都會有陷入《遊牧人生》心境的時候,那麼我們能為彼此做些什麼。導演給出的答案是——和解。畢竟,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的時候,只能改變自己。
首先,從故事情節安排本身,導演把傳統的一棒子到底的直線型公路片,變成了看似隨性、其實有非常多前後呼應卻層層遞進的環形劇情片。比如,前面說到的亞馬遜工人紋身的語句,最後鮑勃·威爾斯的話;比如,開始弗恩和超市偶遇女性朋友的女兒談論的莎士比亞《麥克白》,最後在路上偶遇小夥子談論的婚禮用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比如,弗恩從恩派爾出發駛向荒蕪,最後又回到恩派爾重新出發;比如,開始時的新年弗恩只能悄悄的戴著新年頭飾躲在房車裡獨自慶祝,最後又是一年新年時弗恩依然頭戴頭飾但卻點燃煙花走到了車外,向眾人祝福「新年快樂」……通過相似而不同的細節再現,不斷挖掘弗恩的內心變化,彷彿生活也在引導弗恩,走出自己的內心循環,接納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哪怕是不好的情緒,那也是真實的,是自己的,只有和自己和解了,才能和這個世界和解,才能讓自己繼續活著。
其次,導演的視聽語言不是以控訴的鏡頭語言在表達,而是內斂的、中立的、抽離的,甚至更多的代入了女性導演特有的輕柔感、憐憫感。馬力克的的鏡頭、盧多維科的鋼琴曲、趙婷的剪輯,渾然天成,簡直有種讓人窒息的美。
在鏡頭語言上,可能因為原著是非虛構文學的關係,導演為了最大程度還原這群「在路上」的人們的狀態,不難看出應該大量採用了穿戴式斯坦尼康的拍攝方法,既保留了鏡頭語言的流暢性和舒適度,又還原了半紀實性的色彩。甚至有一段戴夫給弗恩發送的燕子出巢的鏡頭,就是普通人用普通手機拍攝的生活視頻,實在是太逼真了。
在演員選取和角色創造上,好像除了弗恩,其他絕大多數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且他們本身的生活狀態就是這種一直在路上的生活方式,就連弗恩的角色也是根據弗蘭西斯和趙婷的性格設計的,還有什麼比出演自己更真實的了嗎?
在色調和光影上,不同於《羅馬》裡為了還原最好的光源,採用了全佈光的手法,《遊牧人生》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幾乎沒有布光,全部選擇了清晨和傍晚柔和的太陽,配上美西乾淨的天空,一望無際的荒漠,營造出一種散文詩般的氣氛,美極了。不得不提全片22分鐘的時候有一段一分多鐘的長鏡頭,夕陽西下,弗恩在營地隨意的散步,鏡頭克制著,一直逆光跟隨拍攝,前景裡因為鏡頭是跟隨的,弗恩是相對靜止不動的剪影,中景裡隨著弗恩的腳步營地的人們展現出不同的狀態,後景中太陽在山脈的起伏裡時隱時現,整個鏡頭綿長而輕柔,沉澱了弗恩的心緒,也讓觀眾創造了時間接受接下來弗恩轉變的開始。
關於這部電影,其實還能寫很多,但我想把剩下的私人的感受都留給每個人自己,畢竟我們都會在路上再見,到時再一起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