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怒海戰艦》影評:誰是真正的灰獵犬——你所不知道的大西洋之戰細節

怒海戰艦影評

作為一直關注二戰護航體系和大西洋之戰的歷史愛好者,《怒海戰艦》是十分令我期待的,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人能夠把一次完整的大西洋護航作戰搬上銀幕,原因首先當然是因為題材的枯燥。以前涉及這一題材的影片主要有兩部——除去廣為人知的德方視角的《從海底出擊》 (Das Boot) 外,還有一部代表盟軍視角的英國1953年拍的黑白片《殘酷的海》 (The Cruel Sea),但它們都是以個人或團隊成長史作為主線,只是在情節高潮時對破交/護航戰鬥有比較細節化的著墨。

然後就是拍攝技術上的原因,在CG技術成熟前,要真實地呈現水面水下作戰尤其是護航船隊時常遭遇的夜戰是極其困難的,耗費鉅資去為一個不叫座的題材打造視覺效果顯然是不值得冒險的。如今,這一障礙早已不存在,儘管《怒海戰艦》的CG精細度一般,看著難免覺得像遊戲宣傳片,但它為影片的視覺表達所提供的無窮可能性不是以前的製作方式可以比擬的。

正是由於視覺想象力和表現力上的解放,《怒海戰艦》才敢於只拍一場大西洋護航作戰,幾乎沒有其他多餘情節。僅僅一個半小時,流水賬一般的作戰過程,卻通過高超的節奏設計和豐富而具有臨場感的視覺表達變得扣人心弦,將盟軍護航艦艇與德國「狼群」鬥智鬥勇特別是夜戰過程中的緊張、混亂、無奈、疲憊表現得十分準確,即使是不了解大西洋之戰的普通觀眾也會被深深感染。

對軍迷觀眾而言,影片對整個反潛作戰細節的精確重現或許是最讓人過癮的,當然這是得益於原著《忠實的牧羊人》(The Good Shepherd)中事無巨細的描寫。同時,影片中對護航船隊行動的一些深度描寫,比如救助船的行動、對高頻測向儀(HF/DF)的應用,儘管不太準確,但首次在電影中出現也是令人欣喜的。而把護航編隊設定為由美國、英國、加拿大、波蘭多國艦艇(片中的Eagle原著中為波蘭驅逐艦,雖然影片中標注為英國驅逐艦,但外觀依然是取自波蘭驅逐艦「閃電」號)的合作也是對大西洋之戰中同盟國多國海軍共同貢獻的致敬。

然而,作為一部逃不過軍史愛好者深扒細節的二戰題材影片,該片的歷史忠實度是最大的弱項。對裝備道具、戰術細節已經有好幾篇影評做出了詳細的考證,這裡不想做過多的重複。我認為該片最可惜的地方,是作為一部極其罕見的大西洋之戰題材的作品,對這個二戰中相對不太為人熟悉的戰場中人們一直以來存在的一些誤區,不僅沒有澄清而是進一步地誤導了。

當然我不是吹毛求疵,因敘述需要或製作成本的限制而在歷史細節上做出一些讓步是值得理解的,但我希望在這裡就我所知提供一些尚未被提及的歷史背景,以便大家在觀影時對真實與虛構進行甄別。

護航船隊運送的是什麼?

影片開始,字幕說明:北大西洋1942年2月,護航船隊HX.25,目的地利物浦,37艘運兵船和補給船,由4艘輕型艦艇護航……這個設定看似沒問題:美國正式參戰不久,開始向英國運送士兵和軍事物資,準備加入歐洲戰場,但實際上它混淆了兩種不同性質的護航船隊——貿易護航船隊和軍事護航船隊

大西洋之戰從根源上來說是經濟戰,也就是德國試圖依靠潛艇(早期也有水面襲擊艦參與)摧毀英國賴以生存的商業航運來擊垮英國,德國潛艇實行噸位戰的主要目標就是英國與美國、加拿大之間以及英國與殖民地之間的貿易護航船隊,尤其是前者即東行的HX、SC系列和空船返回的ON、ONS系列船隊所經的北大西洋航線是商船被U艇擊沉最為嚴重的地區,僅此4個船隊系列就蒙受了多達352艘船隻的損失,尤其是航線中間無法獲得岸基航空兵力掩護的「黑窟」(Black Pit)航段,更是德軍「狼群戰術」與盟軍艦艇反潛作戰交鋒的最核心區域。

編入這些船隊的都是和平時期從事貿易的普通商船,運送的基本都是維持英國本土正常經濟運行的物資如礦產、木材、石油製品、化學品、糧食、水果、汽車等等,它們派發的班次相當頻繁,幾天就有一班,美英加三國攜手為其配備了一套不停運轉的護航流程,使得每支船隊在跨越大西洋的過程中能得到規模在3-8艘不等的驅護艦艇的保護。

雖說也有少量軍火如美國通過《租借法案》提供給英國的一部分飛機、坦克等走貿易航線,但運兵船是絕不可能出現在貿易船隊中的。運兵屬於軍事行動,因此有專門的護航船隊用於運兵和運輸作戰物資,由於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通常會出動包括航母、戰列艦、巡洋艦和多達10餘艘驅逐艦的極為龐大的艦隊為其護航,北美向英國運兵、英國向北非、中東和遠東運兵、盟軍為重要登陸行動運兵和輸送物資、援蘇的北冰洋船隊、援助馬耳他的船隊都屬於這種有強大力量保護的軍事護航船隊。

美國向英國運兵的AT系列船隊(空船返航為TA系列)於1942年初開啟,最初的幾班由美國海軍提供包含戰列艦、巡洋艦在內的強大艦隊護航,其目的是對抗可能出現的德國水面艦艇,潛艇並非主要威脅。由於太平洋戰爭的需要,美國在大西洋的主力艦艇很快被抽調一空,因此AT船隊採取了十分不同的策略,也就是使用戰前往來於大西洋兩岸的豪華郵輪——如「瑪麗女王」號(RMS Queen Mary)、「阿奎塔尼亞」號(RMSAquitania)、「毛裏塔尼亞」號(RMSMauretania)、「伊麗莎白女王」號(RMSQueen Elizabeth)等作為運兵船。

這些龐然大物運載量驚人,而且她們20節以上的航速是德國潛艇望塵莫及的(一般商船航速超過15節就可以不用編入護航船隊而是單獨航行),因此,之後的AT運兵船隊儘管依然按編號發班,但實際上跨越大西洋都是運兵船獨行,無需護航,只有在抵達英國前24小時為防禦潛艇和Fw 200禿鷹巡邏機的襲擊可從英國方面獲得由老式巡洋艦改裝的防空巡洋艦和數艘驅逐艦的保護。整個大戰期間,AT/TA航線上每個方向的班次各達300餘班,但僅有3次被德國潛艇發現但攻擊未遂的記錄,沒有一名兵員在跨越大西洋的過程中損失。這條航線上唯一發生過的重大事件是1942年10月2日英國防空巡洋艦「庫拉索」號(HMS Curacoa D.41)在為「瑪麗女王」號抵港護航時被這艘巨輪一撞為二而沉沒,巡洋艦官兵損失慘重。

二戰中用作運兵船的豪華郵輪「瑪麗女王」號,全船灰色戰時塗裝

影片中出現的運兵船「合眾國」號依然刷著高對比度的和平時期塗裝,這在真實情況下也是不可能出現的。

影片中船頭刷有「合眾國」號(United States)字樣的運兵船雖說噸位比不了上述的龐然大物們,但目測也接近20,000噸級了,因此影片實際上是為一個軍事目的的船隊配備了只有貿易船隊級別的薄弱護航力量,或者說是把一艘大型快速運兵船毫無必要地編入了一支風險大得多的貿易船隊(作為貿易船隊快速系列的HX船隊標準航速只有9節),儘管不能否認影片最後運兵船上士兵為感謝護航艦艇的保護而歡呼的場景令人動容,但這在真實情況下是不合理的。

這一混淆雖然對劇情毫無影響,但作為表現大西洋之戰的影片,卻沒有揭示出運行在美英間的船隊的最主要屬性即首先確保英國經濟和民生的商業屬性以及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和「狼群戰術」背後的真正邏輯,而是將之籠統地歸結為Allied war effort,是比較令人遺憾的。

誰是真正的灰獵犬們?

片中出現的4艘護航艦艇的外觀,如同不少考證貼所言,正是取材自作為紀念艦保存至今的4艘著名的二戰盟軍驅護艦艇:

Greyhound - 美國弗萊徹級驅逐艦「基德」號(USS Kidd DD-661),作為紀念艦停泊在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魯日,美國國家歷史名勝,官網usskidd.com

Harry - 加拿大部族級驅逐艦「海達人」號(HMCS Haida G.63,戰後DDE-215),作為紀念艦停泊在安大略省漢密爾頓,加拿大國家歷史遺址,官網hmcshaida.com

Eagle - 波蘭雷電級驅逐艦「閃電」號(ORP B?yskawica H.34),作為波蘭海軍博物館展品停泊於格丁尼亞,官網muzeummw.pl

Dicky - 加拿大花級輕型護衛艦「薩克維爾」號(HMCS Sackville K.181),作為與大西洋之戰最直接相關的紀念艦停泊於當年HX系列船隊的始發港——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加拿大國家歷史遺址,官網hmcssackville.ca

Greyhound,外觀及塗裝完全拷貝自「基德」號當前的狀態,為二戰結束時的配置,採用Measure 22 (Graded) 迷彩,舷號661改為548

Harry,外觀取自「海達人」號1944年上半年的狀態(三腳桅尚未換裝格子桅),塗裝取自其1945年狀態,海軍部標準型(Admiralty Standard)迷彩,舷號G.63改為F.80

Eagle,外觀和塗裝拷貝自「閃電」號1943年狀態,海軍部干擾型(Admiralty Disruptive)迷彩,舷號H.34未改

Dicky,外觀和塗裝拷貝自「薩克維爾」號今日紀念艦狀態即1943-44年狀態,西部海口(Western Approaches)迷彩,舷號由K.181改為K.136

利用現存紀念艦拍攝的優點是實拍場景和CG場景可完全吻合,從博物館檔案中則可便利獲得塗裝等資料(片中四艦的塗裝方案都是相對應的紀念艦曾經用過的,Eagle的舷號甚至直接塗了「閃電」號的H.34,另三艘則有更改),而且選擇這樣4艘現存艦還有著非凡的紀念意義,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想象力的解決方案了。但這樣選艦的缺點就是和真實歷史差距較大,弗萊徹級的年代和故事時間不吻合還不是最主要的,我覺得最可惜的一點就是該片進一步地鞏固了一個長久存在的誤區,就是籠統地把驅逐艦塑造為「U艇獵手」

驅逐艦擁有強大的反潛能力是沒錯,但反潛並不是驅逐艦的主業,傳統驅逐艦最令人生畏的武器是魚雷,艦隊決戰中的雷擊戰才是驅逐艦的首要任務。弗萊徹級、部族級、雷電級甚至原著中所設定的馬漢級,這些都是二戰中「頂配版」的艦隊驅逐艦,一般情況下她們是不可能被「大材小用」地派給貿易護航船隊的,因為她們的超高航速(雷電級最高航速達39節)和強大的魚雷武備(馬漢級是著名的重魚雷武裝驅逐艦,魚雷管達12具)在給航速不到10節的船隊護航和對付水下航速只有7.5節的德國潛艇時不僅毫無用武之地,而且在低速狀態下反而會導致燃油經濟性差、航行穩定性差的問題。

實際上,除了少量作為護航大隊旗艦的驅逐艦是次新的但比較高配的艦隊驅逐艦(如英國的5艘原先為巴西建造但在戰爭爆發後回購的H級)外,在1942年能輪得到給北大西洋船隊護航並與德國潛艇角逐的驅逐艦基本都是接近報廢的老爺貨,比如美國的威克斯級、克萊姆森級(其中一部分通過1940年《驅逐艦換基地協議》轉手給英國以解護航艦艇短缺的燃眉之急,即城級)和英國的V/W級,這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產物到了二戰時已艦況堪憂,尤其是續航力往往縮減到無法完成穿越大西洋任務的地步,因此英國的解決方案是拆除一個鍋爐和上面的煙囪,以喪失1/3的動力、最高航速減為24節的代價來換取額外的燃油空間,同時拆除一組魚雷管從而為攜帶更多的深水炸彈提供空間。由此可見,續航力和反潛武備的備彈量才是北大西洋護航艦艇最重要的指標,而航速只要有20餘節對付德國潛艇也夠用了,其實當時的聲納也只有在20節左右的航速下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片中最真實的護航艦艇其實是Dicky這艘不起眼的花級輕型護衛艦(corvette),這是為護航反潛任務量身訂製的艦艇,性能和武備恰好滿足所需,沒有任何多餘的配置,採用商船式船體,造價低廉,可由民用船廠迅速地大批次建造。可以說正是英國的花級及其延伸設計——江河級護衛艦、還有美國的護航航母、護航驅逐艦這些低端化的但專職反潛並便於大量建造的戰時應急艦艇,才是挫敗德國狼群、扭轉大西洋之戰局勢的關鍵因素,因為到了1942年下半年北大西洋護航船隊實際上已進入了消耗戰的狀態,這時候單打獨鬥的技術和戰術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背後的工業力量才是關鍵,即使不算被盟軍戰略轟炸遭受的蹂躪,區區一個德國也不可能拼得過遠離戰火的幾乎一整個北美洲的工業實力。

1943年開始,隨著大批量的專業護航艦艇下餃子一樣從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小船廠源源不斷地投入使用,影片中所描繪的護航艦艇既要追擊U艇又不能追得太遠從而導致船隊周邊防禦空虛的窘況終於結束了。一部分性能較優良的護航艦艇被編成數個支援大隊(美國稱獵殺編隊)在船隊密集海域待命,一旦有船隊遭攻擊,它們就像戰地救護車一樣趕去馳援,並且因為船隊有自己的護航編隊保護,支援大隊的唯一任務就是集中精力對付U艇直至將其擊沉。作為獵殺者的U艇由此變成了被獵殺者。

由於護航艦艇不再短缺,那些改裝的老式驅逐艦總算可以退出一線,而新造的艦隊驅逐艦就更不會被勉為其難地用於貿易護航船隊了,因此除了幾艘經驗豐富的旗艦以外,戰爭後期貿易船隊的護航力量中其實基本已看不到驅逐艦的蹤影。綜上所述,如影片中這樣三艘最頂配的艦隊驅逐艦被編入一個北大西洋的護航編隊並與U艇角逐這麼奢侈的事情在歷史上是不可能發生的

美國艦艇在挫敗狼群作戰中的參與度

在1941年8月9日至12日於紐芬蘭的阿根夏灣進行的大西洋會議上,羅斯福向丘吉爾表示,當時仍處在中立地位的美國將派護航艦艇全面參加北大西洋的護航行動。9月15日,駐紮在阿根夏(Argentia)的美國大西洋艦隊第4特混艦隊正式加入北大西洋護航體制,其下屬驅逐艦隊被編成8個由5艘驅逐艦組成的特混小隊(TU 4.1.1-4.1.8),負責北大西洋航線西邊一半的護航,在航線中間與英國的護航編隊進行交接。由於美國尚未參戰,艦艇充足,因此每個特混小隊由新式的本森/格利夫斯級驅逐艦(弗萊徹級的前一代)加老式的威克斯/克萊姆森級驅逐艦混編而成,要比當時英國的編隊強悍太多,可是說是最接近影片中配置的護航編隊了。

但當時美國還沒對德國宣戰,所以即使發生了「魯本·詹姆斯」號(USS Reuben James DD-245)驅逐艦被U-552擊沉這樣的事件,這樣強大的護航編隊也基本是個擺設。珍珠港之後,美德才得以正式開戰,但因為太平洋戰場的需求,上述的這些第4特混艦隊的驅逐艦從1942年初開始就不斷地被抽調走,到當年4月份一艘都不留,這也導致北大西洋護航體制不得不重組,無法再採取在航線中間交接的形式,而是開啟了單一護航編隊跨洋全程護航的模式。因此美國驅逐艦實際上並未與U艇大規模交手就徹底結束了北大西洋短暫的護航生涯,唯一被留在北大西洋護航體制中的美國艦艇是幾艘海岸警衛隊的財政部長級海警船。

格利夫斯級驅逐艦「奇爾尼」號(USS Kearny DD-432)曾在尚未與德國宣戰的情況下與德國潛艇周旋並被魚雷擊傷,她屬於北大西洋護航體系中最先進的護航艦艇之一。

美國海軍首度擊沉德國潛艇發生在1942年4月14日,由老式驅逐艦「羅珀」號(USS Roper DD-147)在北卡羅萊納沿岸擊沉U-85。但這一戰果並非發生在護航船隊行動中,因為1942年上半年,德國潛艇的作戰重點暫時轉移到對北美洲東海岸和加勒比海的襲擾上,結果使北大西洋的HX、SC和ON系列船隊反倒變得相對平靜無事。德國潛艇利用狼群戰術進攻北大西洋船隊的真正高潮直到1942年下半年才到來,而那時在沒有空中支援的「黑窟」同U艇苦鬥的已不再有美國驅逐艦的身影,護航大隊旗艦完全由英國和加拿大驅逐艦擔綱。由此可見影片在時間、地點及事件上的設定顯然與歷史相去甚遠。而到了1943年4月,剩餘幾艘美國海警船也完成了使命,至此美國完全退出北大西洋貿易航線的護航任務。

首度擊沉德國潛艇的美國威克斯級驅逐艦「羅珀」號,四個煙囪的造型凸顯其高齡

實際上,美國與德國潛艇較量的主要海域是中大西洋航線——1942年10月,美國為北非登陸及後續的行動開闢了專門輸送軍事人員及物資的船隊系列UGF和UGS(反向為GUF和GUS),這是不折不扣的軍事護航船隊,因此獲得美國海軍第32至第39特混艦隊的護航,這些編隊主要由本森/格利夫斯級和維克斯/克萊姆森級驅逐艦組成,有的甚至有戰列艦和巡洋艦編入,還各自配備有一艘給油艦,陣容可謂強大。而到了1943年中期這一航線還可獲得由護航航母及護航驅逐艦組成的獵殺編隊的支援。這一航線上被U艇擊沉的商船為16艘,而其中只有3艘是在跨越大西洋的航段(1943年3月的UGS.6船隊)遭到攻擊並沉沒的,其餘均損失於地中海。

根據老牌網站uboat.net上的數據,整理後可得到以下結果:二戰中由盟軍艦艇參與擊沉(包括艦機協同)的德國潛艇總數303艘,其中美國艦艇戰果48艘,加拿大艦艇戰果29艘,英國艦艇則包攬了最主要戰果,為230艘;由盟軍飛機參與擊沉(包括艦機協同)的德國潛艇總數290艘,其中美國飛機戰果92艘,加拿大飛機戰果16艘,英國飛機戰果170艘。再細化一下,可見在美國艦艇戰果48艘中於1943年前取得的只有5艘,並且均非在護航船隊行動中取得;同樣在美國飛機戰果92艘中於1943年前取得的只有12艘,並且有32艘的戰果是由獵殺編隊中護航航母的艦載機取得。

由此可見,美國在挫敗狼群作戰中最直接的前線功勞是無法和英國相提並論的,其主要貢獻也主要集中於空中打擊,並且美國擊沉U艇的戰果大部分都是在1943年盟軍工業實力大爆發並掌握大西洋戰場的主動權後、在強大海空力量的加持下取得的,風險和損失遠不及北大西洋貿易航線的中大西洋軍事航線是美國獵殺U艇的最主要「狩獵場」。

當然不能因此否定美國在大西洋之戰中的貢獻,因為沒有美國強有力的工業和科技作為後盾以及在英國危急之時伸出援手,英國很有可能敗於德國狼群的噸位戰。並且作為美國的影片,《灰獵犬》從美國的視角來講述大西洋之戰,不論是船隊的軍事屬性還是護航編隊的陣容也都符合美國對這一段歷史的記憶,可問題就在於它把美國的貢獻移花接木地套在了更艱苦更富戲劇性但實際上是由英國和加拿大主導的戰場上。從這個意義上講,儘管《灰獵犬》的拍攝要嚴謹得多,但它和《U-571》一樣落下了搶英國人戰功的嫌疑。

其實原著《忠實的牧羊人》並沒有刻意設定年份、海域、船隊的類型,作為一部從真實經歷抽象出來的虛構作品是合理的。而影片卻給了一個極不真實的1942年北大西洋HX船隊以及「黑窟」的具體設定,說明製片方並沒有認真地對歷史進行考證,成為了誤導觀眾的畫蛇添足之筆。

最後,讓我們來領略一下1942年在「黑窟」與U艇角逐的真正的灰獵犬們的風貌:

英國H級(原巴西)驅逐艦「赫斯珀洛斯」號(HMS Hesperus H.57)是1942年北大西洋護航體系中最高配的護航艦艇之一,長期擔任B2護航大隊旗艦,指揮官是英國著名的U艇獵手唐納德·麥金太爾(Donald Macintyre)中校。該艦在二戰中共擊沉5艘德國潛艇。

加拿大江河級(原英國C級)驅逐艦「阿西尼博因」號(HMCS Assiniboine I.18),原為配置很高的驅逐領艦,擔任C1護航大隊旗艦,其擊沉U-210的戰鬥是與盟軍艦艇與U艇單挑的經典戰例。

英國老式V級驅逐艦「維德特」號(HMS Vidette I.48),經過遠程護航艦改裝,拆除了前部鍋爐和煙囪以及一組魚雷發射管,以降低航速為代價換取額外儲油空間。該艦曾參與擊沉德國潛艇5艘。

美國解英國燃眉之急提供的50艘老式驅逐艦英國統稱為城級,這是其中的「蒙哥馬利」號(HMS Montgomery G.95),原美國威克斯級首艦「威克斯」號(USS Wickes DD-75),1942年採取跨大西洋全程航行後這些艦因續航力不足而被主要用於航線兩端的局地護航編隊中。

與影片中Dicky同款、真正的K.136——加拿大花級輕型護衛艦「沙威尼甘」號(HMCS Shawinigan K.136)。其實1942年時的花級長得和影片中也是不同的,桅桿位於艦橋前方,艏樓很短,其源自捕鯨船的設計一覽無遺。影片中花級的外貌基本要到1943年改裝後才能見到。

1942-43年在北大西洋「黑窟」與德國潛艇較量的唯一的美方艦艇就是海岸警衛隊的財政部長級海警船,這是其中最著名的「斯賓塞」號(USCGC Spencer WPG-36),曾在美國中止北大西洋護航前的1943年春接連擊沉U-633和U-175

真正的護航船隊救助船「哥特蘭」號(RS Gothland),二戰中救助船均為英國船,改裝自小型客貨輪。注意後桅頂端的高頻測向儀(HF/DF)天線,這是救助船的另一個重要功能——與護航艦艇協同對U艇進行交叉定位。影片中的救助船Cadena外觀取自美國納瓦霍級艦隊拖船,實際上從未擔任

參考資料:

1. HAGUE, A., 2000. The allied convoy system, 1939-1945: its organization, defence and operation.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 ROHWER, J., 1977. The critical convoy battles of March 1943. Shepperton: Ian Allan.

3. ROHWER, J., AND HUMMELCHEN, G., 1972.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Shepperton: Ian Allan.

4. HAGUE, A., 1998. Convoy Rescue Ships 1940-1945. Gravesend: World Ship Society.

5. https://www.uboat.net/fates/losses/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