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怒海戰艦》影評:被忽略的二戰重要戰線
怒海戰艦影評之前日本有報章報道過木村拓哉非常豐富的「履歷表」,他當過的職業超過幾十種,皆因他在每一部劇集中都飾演不同職業的角色,例如有保鑣、廚師、教官、髮型師等等。西方同樣的代表應該是Tom Hanks吧,他的從影生涯中演出過不少人物傳記,今年年頭就在《在晴朗的一天出發》(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urhood)中飾演美國國寶級的兒童節目主持人Fred Rogers。
蘋果旗下的Apple TV+獨家推出的《雷霆戰艦:獵犬號》(Greyhound)改編自小說<The Good Shepherd>主題為二戰期間較少談論的大西洋戰役。有所不知,二戰期間在海上負責運送物資到前線軍隊的補給商船其實擔當了策略性的角色。一但被敵軍截擊,就很容易導致戰線斷裂而令軍隊不戰而敗。《雷》的故事圍繞由英美聯手的護航艦隊隨商船橫跨北大西洋時,在沒有空軍支援下,遇上德軍潛艇(俗稱u-boat)的追擊。
由於航海戰艦體型龐大,移動並不靈活,要拍攝海上的大型戰爭並不容易,相比起《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或《鄧寇克行動》(Dunkirk)這類大形戰爭場面,《雷》更難採用由遠景拍攝做出那千軍萬馬的磅礡氣勢。故此,導演集中採用了中景鏡頭,利用船身的多角度製造其在對峙中的靈活度,藉此大大提升了電影的可觀性。
在《雷》中盟軍面對的敵人是一直遊走在海底的潛艇,電影不容易呈現戰艦之間「埋身肉搏」的場面。相反地,導演在處理上善用了潛艇的神秘感,將其在適當的時候在海上才稍微露出潛望鏡,其餘時間則在水底拍攝,效果感覺有如《大白鯊》(Jaws)中在海中露出的鯊魚鰭,為場面增添了不少懸念。
以上提過在電影內對決場面的處理,固然為觀眾帶來視覺上的享受,但除此之外,將電影的氣氛節奏度提升乃是在於船員之間的對話。二戰時期的戰艦由於科技並不發達,戰艦上各個單位要溝通,只可倚賴傳統的口傳方式。《雷》負責探測潛水艇的分部並不位於控制室內,每當發現敵方有所行動,就必須迅速地把消息傳到控制室,告知艦長以便作出反擊。可想而知,傳遞口訊時是分秒必爭的狀態,亦不容許任何錯誤。電影就補捉了這個特點,利用專用術語對白在船員之間往返,再配以快速剪接來增加實感。用對白來營造張力,豐富了靠戰事造出的緊湊度。
《雷》除了是戰爭類型片之外,令一邊廂,它也同時集中在人物研究(character study)之上。Tom Hanks飾演的Ernest Krause是首次出任驅逐艦艦長的崗位。電影仔細地利用他出航前與黃昏情人的訂情、他堅守每天在艦上虔誠的祈禱習慣等細節來反射出他首次以艦長身份出征帶來的恐懼及自我懷疑。特別喜歡Ernest與艦上黑人廚師短短的交流。他倆是處於軍階兩極的位置,一高一低,但保持以禮相待,互相尊重,以此含蓄地說明Ernest的人物性格。
《雷》的片長只有九十分鐘多,以戰爭片來說算是頗短。雖然觀影感覺並不急促,不過相信若果電影能有更多篇幅的話,出來的效果將能更立體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