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遊牧人生》影評:很美很有詩意
遊牧人生影評電影裡有兩個如廁的鏡頭。第一個是電影剛開始不久,廣袤荒蕪的大地,女主在公路旁邊的空地解決問題,她的伴侶 -- 一輛老爺麵包車,就停在路中間;四下裡一片寂靜,荒無人煙,literally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第二個是她在沙漠暫時駐紮下來,在車裡面,一切動靜清晰可聞,真實得令人髮指,以至於有彈幕表示「被臭著了」。
希望還沒看電影得各位不要被嚇著了。其實,在荒蕪、粗糲的表面下,這是一部浪漫之至的電影,溫柔治癒,積極正面,且富有詩意,除了幾個只會引起非常有潔癖的觀眾反感的「不雅」鏡頭,連髒話都沒有,妥妥的rated PG。
公路文化是美國重要的文化基因,從「憤怒的葡萄」,到「在路上」 -- 汽車,公路,遠方和探索是美國新大陸滋生的,經久不衰的文藝主題。拓荒者一方面對家園的堅韌和執著,另一方面對大自然的嚮往和追尋,則可以追溯到汽車出現以前。這部電影的別出心裁之處在於主角不再是彷徨不安的年輕人,而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是以沒有很多同主題文藝片的嬉皮氣質,沒有大麻,沒有床戲,連髒話都欠逢。與之相對應的,主題不再是碰撞、尋找和探索,而是生命最後一程的和解、安寧和眷戀。
女主角的表演 -- 從穿著和神態到氣質和語言 -- 都跟這部電影要表達的一切水乳交融。這麼一部節奏緩慢的電影,全程無尿點,女主可以說居功至偉。除了長得不算美,她幾乎無處不美。眼神清澈柔和,和孩子談的是莎士比亞,教年輕人寫情詩:「我可否將你比作一個夏日」;勤勞踏實:「我喜歡工作」;熱情友愛樂觀,和女伴在沙漠裡做面膜,帶朋友去看病,貼心地給朋友準備雞湯。她一個人走向戈壁深處,眼神裡有光,步履輕盈,精神深處映射出來的少女感,是無論多昂貴的手術和護膚品都換不來的。「所有人都喜歡你」,她的妹妹說。所有人都邀請她留下來,所有人都被她吸引,家人、朋友、朋友的家人。流浪是她的選擇,不是她的宿命,因此她只是「houseless」,而不是「homeless」。
另一樣居功至偉的是音樂。太好聽了,簡直就是一部風光音樂片,廣袤的大地,海洋,清澈的溪流,湖泊,濃綠的森林 -- 大自然的遼闊和神奇,與背景音樂相得益彰,有時候連台詞都顯得多餘。
片尾的致辭是,「dedicated to those who had to depart」。觀眾跟著女主,送別一個又一個人離去,有的人是去別處,有的人是去另一個世界。癌症晚期的老太太有一大段獨白,是一首生命的戀曲。這個片段太美了。老太太神態安詳,嗓音猶如古剎的風鈴,訴說生命中所有的喜悅時刻。看這段難免淚熱,不淚熱的估計多少有點sociopath。
女主的戀人戴維也離開了,只不過離開的是流浪生活。他們之間的戀愛故事處理得非常低調,沒有任何親熱鏡頭,甚至沒有任何親暱的話語,全程柏拉圖式。戴維勸她留下來,兩個人在孩子的臥室聊天,男人抱著嬰兒,女人在疊衣服,疊的是嬰兒的小圍脖小毯子 -- 歲月靜好的家庭畫面,雋永安詳。戴維也是有故事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願意和女主分享自己的故事。他說他年輕時工作太忙,陪兒子的時候太少,所以父子關係淡漠疏遠。女主離開他家的前夜,坐在樓梯上看戴維和兒子彈琴,兩個人四隻手一首曲子,很和諧、很美好。
戴維的故事讓我想起卡佛的一篇小說:父親去歐洲看望兒子;父子已經十多年未見面,上次見面,是父親和母親離婚之前,那是一個充滿暴力和不安的家庭。父親終究沒有下火車,沒有見到兒子;時間沖淡了怨恨,但沒有帶來和解。「遊牧人生」是教科書式的好萊塢獲獎大熱門,製作嚴謹認真,故事生活化和個人化,大神級的表演,最重要的是惆悵而不沮喪的主題。這部電影還讓我想起去年中國中老年婦女的熱搜,出走的蘇敏和被假靳東欺騙的黃女士。中國也有公路電影,可是似乎並不出彩。也許是公路電影和中國文化基因的不兼容,也許是編劇的想象力沒有趕上生活的腳步。現實往往比劇本更精彩,就好像「遊牧人生」是一部關於生活的美好的電影,而卡佛小說卻是生活本身。蘇敏和黃女士們值得成為女主角,而且他們的故事,應該比「遊牧人生」更誠實和坦蕩,猶如每個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