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怒海戰艦》影評:戰爭片能吸引的,絕不只是所謂的軍迷
怒海戰艦影評本文授權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轉載並發表
關於這部電影,好友謝里登大道寫過一個很不錯的影評,鏈接是這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723543/,他在這裡提到了許多裝備和考證的細節,這裡我就不再贅述了。
我自己曾經糾結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一個電影的結局都已經知曉了,觀眾到底可以看什麼「。這樣的問題放在歷史戰爭片裡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歷史上發生的戰事結局都是注定的,這是一個無可避諱的劇透,既然如此,這樣的電影看什麼呢?可能有的軍迷會執著於裝備的考證,比如拯救大兵瑞恩裡的那輛」虎式坦克「是多麼的不真實。還有些軍迷會在這樣的戰爭片中找到宏大敘事的由頭,藉機抒發自己的感懷。老實說,我對這樣的宏大敘事並不接受。在我看來過於注重宏大敘事是對個人感受的不尊重,更是對整個事件」質感「的破壞。
那麼戰爭片為什麼還得以吸引人呢?在我看來,所謂的文學和戲劇,其本質都是衝突,而戰爭是衝突最直接的表現形式,置身其中的每個人都會面對同敵人的衝突,自己內心幾種情緒的衝突,在這些衝突中,人性會得到很極致的體現——這才是戰爭片吸引人的原因。
對於怒海戰艦這部電影來說,除了盟軍和德軍的衝突,以及驅逐艦官兵們內心的衝突之外,還應該再加上一個,那就是人和自然的衝突。整個電影裡,北大西洋冬季惡劣的海況是所有故事發生的主旋律。電影中的取景想必也是考究的,始終處於慢慢地搖晃當中。在這樣風高浪急的情況下,美國驅逐艦就算是發現了德國潛水艇的潛望鏡也不能用127毫米火砲在遠處開火,而只能等到潛水艇抵近。事實上,所有發生在北大西洋的戰鬥都必須考慮那裡的」高海況「因素。這種海面不但折磨船舶設計師,也在折磨每一個參加戰鬥的人。當然,對於德軍和盟軍來說,獵殺潛航的故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但對二者而言,這其實都是九死一生的考驗。
對於德軍而言,影片中出現的VIIC型潛水艇是相當寫實的。這種潛水艇是二戰中德軍潛艇的主力,其水面航速可以達到十幾節,但水下航速也只有六節左右。這樣的水下航速不要說跟盟軍動輒三十幾節的驅逐艦賽跑了,就是追上商船隊都非常費勁。所以,德軍潛艇一般是要通過無線電監聽和偵察確定盟軍船隊的航路,然後用狼群打埋伏。一般而言,狼群會選擇在晚上攻擊盟軍的船隊,此時受限於視界,盟軍的護航船其實並不能很好地探測德軍潛艇,而潛艇就可以乘此機會浮出水面,憑藉著較快的水面航速對商船圍追堵截了。這方面一個最典型的案例是發生在1940年10月對SC-7商船隊的伏擊,德軍的五艘潛艇在一晚上擊沉了16艘盟軍貨船,己方無一損失。當然,這是建立在當時美國尚未參戰,盟軍護航力量非常薄弱的情況下。等美國參戰之後,德國潛艇就很難再獲得這樣的好機會了。
但不管美國是否參戰,德軍潛艇有一點還是明白的,那就是永遠不要去挑戰護航驅逐艦。在影片中,作為反派的德軍潛艇對怒海戰艦發動了勇猛的攻擊。這在現實中其實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情況。以VIIC型潛水艇為例,一次齊射最多是四枚魚雷,在這之後就是漫長的重裝填過程。所以,德軍艇長第一次齊射要保證」收益最大化「,速度慢,裝滿了貨物又沒什麼武裝的商船才是最好的目標。
至於驅逐艦,航速飛快,火力強大,那是潛艇的噩夢,是唯恐避之不及的。關於二戰時期的德軍潛艇,有一部很好的電影叫《從海底出擊》(Das Boot),這部電影站在德軍的視角講述了二戰潛艇兵的生活。在漫長枯燥的巡航之後,發現目標和攻擊能帶來短暫的興奮,在此之後不管攻擊成敗,潛艇都要立刻下潛,躲避驅逐艦拉網巡查式的聲納搜尋和深水炸彈攻擊。在這樣的貓捉老鼠遊戲中,潛艇完全是被動的,別無他法,只好期待驅逐艦趕緊遠離。倘若運氣不好,潛艇被發現了,等待的就是深水炸彈攻擊,整艘潛艇上的人在這種情況下絕無生還可能。
所以,電影裡德軍潛艇跟打了雞血一樣去挑戰美軍驅逐艦是一個藝術加工罷了,決沒有艇長會蠢到這個地步。當然,這個場景裡一處細節更加地藝術加工了,那就是德國潛艇通過無線電聯繫上美軍驅逐艦。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情況。德國海軍和美國海軍的無線電通信頻率不同且對彼此保密,在實際中並不會發生」入侵對方無線電「的事情。現實中,倒是盟軍破譯了德軍的恩尼格瑪密碼機,所以對德軍潛艇的部署可以有更好的防範。除此之外,電影中盟軍驅逐艦的火力和精準度也被適當下調,這也是為了劇情需要。實際上,VIIC型潛艇的殼體用40毫米博福斯火砲是可以貫穿的,沒有哪個瘋狂的潛艇艇長會蠢到浮上水面和驅逐艦對射。
對於德國潛艇來說,獵殺潛航是一齣非常危險的遊戲,而且這樣的遊戲在1942年之後更加危險。整個戰爭期間,有四分之三的德國潛艇兵陣亡,足可以想見影片裡煞是嚇人的反派德國潛艇其實也舉步維艱,並沒有囂張的資本。
對盟軍驅逐艦來說,獵殺潛航的任務同樣不輕鬆。
1942年上半年,盟軍大西洋護航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船隻嚴重不足。這樣一來,一個船隊無論如何精心組織,一定會有漏洞出現的。而且,這部電影為了藝術化,將德軍潛艇設定成一艘一艘前來送死的弱智形象,在實際中這種情況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所謂狼群戰術,那就是協調一致在一個最有利的時間和地點發動攻擊。這樣的協同攻擊會讓盟軍的護航艦顧此失彼,而襲擊者也可以趁著混亂逃之夭夭。面對這樣的情況,盟軍護航軍艦並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每次橫渡大西洋,幾艘貨輪被擊沉都被當成是」正常情況「,這直到盟軍建立了新的反潛組織和採取了新的反潛技術之後才有所改觀,這已經是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的事情了。
而且當時盟軍驅逐艦反潛的最主要武器是聲吶和深水炸彈。對於聲吶來說,當驅逐艦和目標距離接近到500碼的時候,反射的聲波返回太快就會和剛發射的聲波混在一起,到300碼的時候就完全失效。也就是說在反潛艦接近潛艇的最後階段其實探測不到潛艇,只能依靠失去接觸前推算的潛艇位置和深度——電影的前半段,導演用了相當多的筆墨去刻畫驅逐艦獵殺一艘落單的德軍艇,在最後時刻,驅逐艦的確和潛艇脫離接觸了,只能靠猜。
而當時,如果潛水艇在水面下,盟軍驅逐艦能用的攻擊武器就只有深水炸彈。深水炸彈設置在軍艦尾部,只能向側舷拋射或者從艦尾軌道上投擲,這就意味著軍艦要駛到潛艇正上方才能開始攻擊,深水炸彈投出後又需要一段時間才能下沉到設定深度上爆炸。 有經驗的德國潛艇艇長會在驅逐艦接近的最後關頭大幅度改變航向和航速,或者急速潛航。此時驅逐艦按事前判斷的位置和深度投擲深彈的時候就會炸個空。
影片開頭獵殺德軍潛艇的場面驚心動魄,但放在現實中看,那艘倒霉的德國潛艇艇長只能說是個新手。當時反潛效率不高,平均下來10次深彈攻擊才能有1次擊中目標。反潛是一種很需要耐心的貓捉老鼠遊戲,驅逐艦投擲深水炸彈,然後低速觀察是否有擊沉跡象並等待聲吶恢復工作後再次探測並發動攻擊,不斷重複這個過程。有的時候反潛攻擊會持續十多個小時,投擲上百枚深彈——這都是建立在護航驅逐艦和深水炸彈數量充足,且無所事事的情況下,在影片中,就那麼幾艘驅逐艦護航船隊等著護航前往英國,大家的燃料又非常緊張,這樣的過程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直到英國人在1942年底將「刺蝟彈」引入驅逐艦,盟軍才有了第一種可以向前發射的反潛武器。電影設定的1942年2月,反潛還是只能靠深水炸彈。
影片中德軍的潛艇會使用誘餌來干擾盟軍驅逐艦的聲吶,這其中,Pillenwerfer投擲的是德國的聲納誘餌,這種誘餌從1942年開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德軍潛艇使用。它由一個裝滿氫化鈣的直徑約10釐米的金屬罐組成。。當與海水混合時,氫化鈣會產生大量的氫,這些氫會從容器中冒出,從而產生虛假的聲納目標。不過,這樣的聲納目標是靜止的,而且就只是單純的巨大聲音而已。另一種稍加改進的聲納誘餌是Sieglinde,它可以模仿潛水艇在水下以6節速度前行時的聲音,對盟軍而言迷惑性更大。影片中,怒海戰艦和其他護航船就因為在這樣的誘餌上浪費了大量的深水炸彈,從而導致在第二天陷入了非常被動的局面。
其實對於護航兵力嚴重不足的盟軍來說,只要有一艘德國潛艇漏網後果就可能非常嚴重。所以,整個北大西洋的航程看似漫長無聊,其實充滿了殺機。電影裡的鏡頭切換也製造了這種緊湊的感覺。的確,在海戰中,沒有太多的時間供人思考。而驅逐艦除了護航,還要負責聯絡和拯救的任務。所以在通過危險海域時,艦長是沒有休息的可能。對於德軍來說,他們看上去是獵手,但其實更加悲慘。盟軍的船隊有明確的目的地,而德軍潛艇是要在一片廣大的海域游獵,每次出航起碼是十幾週,他們要忍受無聊,食物不新鮮和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狀況,潛艇的條件也比驅逐艦惡劣許多。饒是如此,北大西洋航路對盟軍和德軍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所以雙方硬著頭皮也得在這條航路上玩貓捉老鼠的遊戲。
這部影片也很好地還原了小小的驅逐艦在北大西洋的驚濤駭浪中如一葉扁舟的脆弱。但是在艦內取景時,驅逐艦的內部空間還是被還原的太寬敞了。真正的驅逐艦內部空間要比電影裡小得多。這也在表明真正的北大西洋護航戰比電影裡描述的殘酷得多。
在這樣的殺戮場上,不管是艦長還是沒一個小人物時時刻刻都在經歷生死考驗。而人在這樣的生詞考驗中表現出的種種,才是穿越歷史具有永恆價值的東西,也是戰爭片吸引軍迷之外觀眾的原因。怒海戰艦這部電影雖然經過刪減只剩了一個半小時,但這點把握的非常好,所以,這注定是一部會讓人討論許久的戰爭片。畢竟啊,一個凡人被拋入這樣時局和自然的漩渦當中,這樣的設定本身就具備了強衝突的所有要素,這大約就是表現戰爭,尤其是海戰的影片在娛樂至死,疫情橫行的2020年還可以有不少觀眾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