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怒海戰艦》影評:我想說這是以來最了不起的海軍電影
怒海戰艦影評(719更新:小說、電影的對比及「神劇」問題/ 714更新:影片中的指揮鏈與艦橋人員/ 712更新:前20分鐘戰術解析)
作為業餘海軍史愛好者,這部片子是非常讓人激動的,感謝湯姆漢克斯。
搜了一些影評,國外的批評大多認為此片缺乏電影藝術的成分,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在意這部片子還原歷史細節的努力,那麼《灰獵狗》就是個爽片,而且就像很多評論說的,敵人都沒出現,從形式上欠點意思。
但我的理解是,難道大西洋上的護航艦在反潛的時候能知道敵人在做什麼嗎?不,他們什麼都不知道。直到把對面一船人全部炸死在海底他們都不知道。沒有面對面的場景,沒有情感、人性衝擊讓演員展現演技。而事實如此。
btw,片中唯一德國人說話就是拿電報挑釁,大概也是片方覺得德國人一句話不說也不好?但確實有些怪怪的。瑕不掩瑜。
這部電影太有《怒海爭鋒》的風格了。
同樣的開幕構圖:1805年,拿破崙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
而對一艘驅逐艦上內部人員、裝備、指揮鏈、術語的還原,也已經到了教科書的程度。
比如,船長一個又一個的操船技術和命令。這在此前的海戰片裡極少呈現。其實這才是海軍戰術的基礎,任何戰術教程都此為第一章節。
傳令兵的結巴、噴嚏、遲疑,瞭望員忘記在報告發現目標後附上方位信息遭到斥責,在準確還原軍艦指揮鏈條的同時,表現了人在戰爭壓力下的真實狀態。
技戰術細節方面,我對反潛戰沒有過具體研究,但從國外的評論來看,CS佛斯特在撰寫原著小說時就找海軍專家當參謀,以至於被評價為幾乎沒有錯誤。
電影的還原也符合我對海軍戰術基本面貌的認知,比如對射角的表現,對護航陣型的表現,對友軍誤傷的表現,都是前所未有的寫實主義。除了那個蹭魚雷稍顯過於戲劇性了(雖然撞擊引信因角度太小而無法起爆是完全可能的)。
僅發現潛艇的整個過程的表現,就足夠讓我激動:還有哪部片子會如此精確的表現作為一艘軍艦戰術核心部門的CIC的工作流程(弗萊徹級正是USN第一型具備CIC的驅逐艦)?還有哪部片子會如此精確的表現雷達顯示屏和聲納示波器的真實效果?
好吧,更細緻的細節分析還是等別人來做吧。總之,如果把這部片子當U571那樣的純爆米花片或者敦刻爾克那樣的文藝劇情片看,就未免太不識貨了。
湯姆漢克斯志不在此。
---------------712更新---------------
可能絕大多數人看不明白第一次獵殺潛艇的事件,畢竟是用口述命令、口述報告和極少數CIC繪圖間接表現的。我看第一次也沒看明白,直到用英文字幕加術語詞典加原著放一起,才算理解。不禁感嘆真是太硬核了……以下展開。
1. 從這裡開始吧。CIC(戰鬥信息中心,集成處理雷達、聲納、無線電等各種信息,通過繪圖直觀呈現戰術形勢,輔助決策/制定戰術細節的部門)的XO(副長)報告,U艇從雷達PPI上消失,好像下潛了。
2.艦長下令CIC制定截擊航線,假設對方保持原航向,航速6節。
XO在導航繪圖板上繪製航線。幾個黑點就是下潛前雷達定位的點,連線確定對方航線。
XO報告艦長截擊方位為096。
按:這裡需要介紹一下此片中戰術和導航涉及的方位問題。方位有兩種,絕對方位和相對方位,如下圖:
電影中CIC繪圖板上標注的是以灰狗號為中心的絕對方位坐標圖。即000為北,090為東,180為南這套,完整的坐標是類似下面這樣的。這個點先記在這裡。
3. 聲納官報告,回波持續在091方位,敵艦在轉向,好像是在逃離灰狗號。為了追擊敵艦,航線直接設定為091。
XO在CIC繪圖板上實時更新態勢。
4. 聲納官報告信號消失一次,隨後又在091收到信號。船長命令左右舷30度(注意這裡是相對方位了)掃描。
結果傳來令人驚訝的結果,U艇出現在066方位,距離不明。(補充一句,這裡對小說作了修改,原設定為潛艇出現在port beam,即正左舷方向,001方位。估計是改編時發現這個設定以潛艇潛航的速度是不能完成的,所以改成幅度較小的066了)
(我來靈魂繪圖一個……)
5. 艦長下令「左滿舵」——「回舵」——「Meet her.」
這裡沒有介紹新航向的方位,但按小說設定,所謂meet her就是如之前一樣,保持和聲納報告同樣的066方位以維持追擊勢態。
隨後艦長下令,報告改用相對方位,也就是相對本艦的方位。(但之後也不是全部都改了,這裡需要注意。)
6. 聲納官先報告,右舷01,即正前偏右舷1度有潛艇噪音。但隨即報告左舷015,距離1100碼有接觸。艦長再次打左滿舵跟上。計算可知此時灰狗號航線的絕對方位是051.
7.轉向之後,聲納官報告,潛艇還在左舷012。
隨後又報告,潛艇在006(這裡是絕對方位了),距離900碼
對應的CIC繪圖。潛艇方位是006,灰狗號航向是051。也就是說又被甩開了這麼大的航向差,雖然距離是拉近了。
這時電影大概是為了怕觀眾不明白,讓旁邊的軍官提示道:長官,它在往左猛轉。
8. 這時船長做出了讓所有人(包括CIC的XO)意外的決策,即「向右打標準舵」。眾人遲疑,船長重複命令。
查術語可知,這個詞的意思是 Put the rudder over to the right (left) the specified number of degrees necessary for the ship to make a standard tactical diameter turn. 即準備以標準戰術半徑(轉向半徑)向右轉。
插一句,小說原文在這裡是right full rudder,對應意思是用小於標準戰術半徑實施迴轉。我認為單純從截擊戰術的角度來看,full rudder可能是更合理的(意味著更快截擊),但是這裡船長的身份是,剛剛完成戰術訓練的新任艦長,選擇標準戰術半徑是一個更穩妥的決策。
XO本以為還要向左急轉跟隨目標,聽到命令後重新畫了圖。
這裡需要重點解釋,為什麼是向右轉而不是向左轉?
原著The Good Shepherd給出的回答是這樣的:
潛艇的水下機動力遠好於驅逐艦,所以轉彎半徑很小,轉向很快。更重要的是,聲納報告與潛艇的實際行動是有時間差的。潛艇在左舷015方位時,這個信息過半分鐘才會被聲納探測到,再過半分鐘驅逐艦才會開始按命令轉舵,在這個1分鐘的時間差裡,潛艇可以繼續轉向機動,而驅逐艦又往老方向開了幾百碼了。所以等驅逐艦按先前的聲納報告確定航向,就會發現潛艇並不在正前方,而又在左舷去了。潛艇就能拉開角度和距離,最好的結果就是在驅逐艦跟丟目標後,在其前進的另一個方向溜掉。
驅逐艦的優勢是航速高,所以發現潛艇轉向後跟著轉向追擊,總還是能保持接觸甚至拉近距離的。但驅逐艦轉彎太慢,轉彎半徑太大(弗萊徹級的轉彎半徑是2000碼,雖然原著裡的基林號不是弗萊徹級)。如果要跟上潛艇轉向,玩急轉彎,轉彎半徑直接超出聲納距離,等於放棄追擊了。不能急轉彎,就只能被潛艇帶著,接到滯後的方位信息後再相對較慢的轉。考慮這種角速度、線速度的關係,這麼下去就會變成雙方繞圈圈,驅逐艦這個大圈繞潛艇這個小圈。
(又來靈魂作圖:)
繞圈圈可能有幾種結果,要麼潛艇電池耗盡被迫上浮,潛艇失敗,要麼護航艦因為被拖在這裡,脫離護航陣型太久,被迫返航,當然護航艦如果有耐心慢慢磨還是有優勢的。小說在這裡裡沒有提的一點是,潛艇也可以通過鑽到驅逐艦下方聲納盲區,然後深潛溜掉。總之這就是個慢慢磨的局面。
而Krause船長的選擇是,冒險向右實施戰術迴轉,冒著距離被拉大、聲納丟失目標的風險,獲得一個更有利、更直截了當的截擊態勢,不跟你慢慢磨了。
9. 回轉過程中聲納一度丟失目標,但在迴轉完成後,重新捕捉到目標,對象的航向、方位都有利於截擊。賭對了。
CIC繪圖態勢如下:
按:坐標圖本來是以本艦為中心展現各目標方位,本艦在迴轉的動態過程中,則其他目標的相對位置也隨之快速變化,人畫不過來,這時只能把方位坐標圖畫成普通坐標圖了。截擊態勢是虛線的灰狗號航線對於圖上聲納目標的截擊,而不是圖上那個依然保持051航向的灰狗船型。
10. 由於合適的截擊方位,灰狗號得以快速接近目標。
潛艇最後一搏,試圖加速鑽到驅逐艦下方躲進聲納盲區逃脫。
投彈,Bingo。
全艦士氣大振,馬上下調戒備級別,安排吃熱飯。幾個歡呼的鏡頭,再加這一句話,就與片頭XO介紹艦員精神緊張、出現鬥毆現象相呼應,體現出真實世界的指揮官的多層次職責,也展現出Krause的管理才能和領導力。
在這段劇情中,湯姆漢克斯把一個高度盡責,性格沉穩,但初次上陣情緒緊張的指揮官刻畫得非常完美。而且這一切都是在一個高度緊張、沒有任何鋪墊空間的軍事決策場景下自然呈現出來的,這樣的表演功力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712更新2---------------
目前發現的幾個主要bug:
1-弗萊徹級要到42年6月才服役,片中設定為42年2月實在是穿越了。片中的弗萊徹級艦橋造型是後期型號,而不是42年的早期型。片中雷達高炮等型號也是後期才有的。也能體諒,畢竟拍片用的實物是按後期狀態保存下來的USS Kidd。42年初,美軍驅逐艦也還沒有CIC,雷達、聲納等情報的集成是直接通到艦橋的,沒有那個繪圖版去呈現敵我戰術態勢。按原著呢,XO也不在CIC,而在樓上一層的海圖室。
2-42年初,德國人也沒有攻擊北大西洋護航隊。鄧尼茨是在7月下旬才開始集結兵力籌劃對北大西洋護航隊的襲擊的,而42年初的所謂歡樂時光,就是利用美國的沿海航線沒有及時採用護航隊,在美國沿岸打單船。少數的襲擊護航隊,也多是中大西洋護航隊,而非北大西洋航線。片中這種圍攻要到42年8月以後才有。
3-42年初,美國人的反潛戰術其實是遠不如RN的,要一直當RN的學生學習整套戰術和經驗。一個初出茅廬的艦長上了些戰術培訓課就可以打沉4艘潛艇,實在是大大誇張的戰果了。這一點確實是塗脂抹粉,哈哈。
4-總之,正如mathewwu老所說,影片給出42年2月這個明確的時間點是太沒必要了。還不如按小說模糊處理具體時間。
儘管如此,我覺得過於吹毛求疵也沒有多大意思,畢竟是電影,永遠不可能按歷史學家的標準去盡善盡美。能如此逼真的還原二戰驅逐艦的反潛作戰和內部運作已經很不錯了。
轉一條來自IMDB的評價:
---------------714更新---------------
指揮鏈與艦橋人員
二戰美軍驅逐艦的典型組織結構與指揮鏈,如下圖所示。該圖出自1944年6月美海軍的一份標準課程教材。
圖中所展現的指揮鏈,與電影裡的灰狗號略有不同,比如圖中副長(executive officer, XO)兼任了航海長,而灰狗號則是分開的。但除了這一點,大體相同。
艦長在指揮鏈上位居最高位置,具有最高權威和全面的指揮權。其下是副長,副長沒有獨立指揮權,其具體職責是執行並監督執行艦長的命令,但是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職權。其下的各個部門,如動力、武備、損管、航海、後勤,則直接向艦長負責,所有信息也都向艦長匯報。
但在二戰的作戰中,圖中這個紙面的指揮鏈被實際上改變了,這就是CIC。CIC不是獨立的部門,而是集成多部門的情報整合、處理、研判、發放機構。在CIC之前,雷達、無線電這些來源的情報、信息都是直接彙報給艦長的,而有了CIC,就先送給CIC了,只有特別重要的,或者經過CIC處理的情報,會彙報給艦長。
真實的CIC,人員包括CIC主官(片中由XO兼任)、雷達操作員、繪圖員、記錄員、電話通訊員等等。USS Kidd在戰爭後期的CIC極為擁擠,多達12人擠在小小的空間裡,畢竟對空對海對潛都要專人負責,還要確保所有信息能準確傳達到艦長、各砲位、魚雷發射部門、高炮等。
按45年的CIC手冊,弗萊徹級的CIC人員分佈如下圖:
這麼看來,電影裡表現的CIC人員就少得多了。不知道是大幅簡化以便拍攝,還是早期本來就簡單些?這方面我沒有研究了(雖然,電影設定的那個時間其實驅逐艦CIC還沒有問世)。小說The Good Shepherd對CIC基本是一筆代過,XO的位置安排在CIC上一層的海圖室。但電影把XO改成負責CIC,倒是也符合二戰美軍慣例。
小說和電影重點展現的,其實是艦長所在的艦橋。但小說裡提到的艦橋裡的人物也只是少數,而電影則顯然是在參照了歷史文獻之後,重現了歷史上的整個指揮環境。
按照當時劃分,露天的部分才是狹義的bridge,那個室內空間是叫pilot house。姑且叫露天艦橋和航海艦橋吧。艦長大部分時間是在航海艦橋內部指揮,偶爾出去了幾次,畢竟北大西洋太冷了,在露天艦橋接收信息也成問題。
兩側露天艦橋的人員是信號兵和瞭望手。這個信號兵不是發無線電的,而是用探照燈打信號、解讀信號的。這幾個人普通觀眾理解起來沒什麼問題。
下面才是可能讓一般人臉盲症發作的地方:航海艦橋里和湯姆漢克斯在一起的都有誰?他們是幹什麼的?
下面這兩張圖,是我按小說、電影演職員表加一些歷史文獻整理的。標注的主要是職位,具體人員可能變動,但站位是基本固定的。電影裡出現在航海艦橋內部的就是這些了。
左到右:電話通訊兵、傳令兵、舵手、車鐘手、值班官兼航海長、副水手長
左到右:舵手、傳令兵、電話通訊兵、魚雷官兼助理槍砲官、值班官助手
傻瓜版人員布局如下:
首先值得一說的是OOD,即officer of the deck。前面翻譯成值班官了,實際上這個崗位的重要性和權責比隨便一個值夜班的可重要多了。簡單說這是一個輪替的崗位,輪值軍官實際上是在艦長不在指揮崗位的時候,代其行使指揮權,可見其權責之重。片中輪值OOD的四位軍官,全都是軍銜僅次於XO的 Lieutenant,艦長來到艦橋接管的時候,還要說一句i have the conn.
影片中,第一位值班的OOD是Carling,然後船長宣布進入戰鬥狀態(general quarter),隨即Waston出現,宣布i have the deck and the conn,意思就是他現在是OOD了。打完第一艘潛艇、船長命令警戒級別下調到三級後,Waston就離開了,由Nystrom接替OOD。夜戰那段當值的則是Harbutt。
這裡影片沒有來得及交代的是Waston的航海長職位,小說裡是提了的。當時美國海軍有這樣一條規則:在戰鬥狀態下,須由航海長出任OOD。這應該是為了確保戰術機動不出差錯吧。
不過,既然船長接管了,OOD就不再是航海艦橋里的指揮崗了。但是,他依然有高於航海艦橋內其他成員的權威,畢竟這裡只有他和船長是rank officer。所以我們能看到,片中訓斥吹口哨、打噴嚏的通訊兵,給猶豫的舵手使眼色,都是Waston乾的。船長從航海艦橋右邊往外看,他就在左邊往外看,還能給船長提點戰術建議(進入主炮射程了),其他成員都是不敢做聲的。
OOD有自己的工作位置,就是上面畫的導航工作桌或者叫航海工作桌,桌上堆著海圖、日誌、尺規等。畢竟值班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確保軍艦安全、正確的航行。他有一個助手幫他看海圖、規劃航線、做記錄,職務叫quartermaster。(按:這個詞我不知道中文為什麼要翻譯成軍需官,其實是源於風帆時代,在當時的指揮所所在的後甲板Quarterdeck圍著指揮官轉的那些崗位。)
我標註的這個quartermaster,翻譯成OOD助手,其實並不準確,但是也不知道要怎麼翻譯合適。因為quartermaster實際上是指在航海艦橋工作的、懂得航海專業技術、能夠制定航線、做航行記錄的這麼一種專業軍官。
而且在小說中,基林號(灰狗號)登場的掌舵者都是quartermaster。按照當時美國海軍的規則,在戰鬥狀態下,必須由quartermaster掌舵,也就是要求操舵者要懂航海技術。
只是,我在電影的演員表裡發現,演員表把掌舵的所有演員都叫helmsman了,也不能確定電影表現的舵手到底是哪一種,所以在圖裡也就這樣標了。其實helmsman屬於sailor,quartermaster則是enlisted officer,要高一等。這算是一個小紕漏吧。
車鐘手,簡單提一句。他操作的這個東西叫做engine order telegraph,並不是他操作了,輪機就加速,這是個信息傳遞裝置,這邊一操作,輪機長看到了,輪機長再去操作。所以它只是一個telegraph.
所以,當戰鬥中車鐘手中彈倒下,船長喊趕快補telegraph的崗的時候,官方中文字幕翻譯成操作電報就大錯特錯了。
其他的就沒有太多值得解釋的了,電話通訊兵和傳令兵的工作內容,電影已經有直觀展示了。副水手長,工作內容很繁雜,在航海艦橋主要是監督露天艦橋的瞭望手、信號兵好好幹活的,所以一直站在門旁邊。
最左邊的Lopez是魚雷官兼助理槍砲官,但這次航程魚雷大概是怎麼都用不著了,所以主要工作是助理槍砲官,負責向槍砲官和各砲位、武備傳達命令並轉達相應信息。因為特別重要,獨立一套電話傳達系統。每次他說話,就意味著開打了。
還漏了一位,通訊官(Communication officer)Dawson。他第一次出現時,向船長說海軍部發來消息,但船長忙著打潛艇,直到打完才讓他匯報。他是所有信號兵和無線電操作員的上級,除了管事,還要負責處理一些需要加密、解密、妥善保管的敏感信息,比如這條海軍部拿無線電加密發來的情報,必須他親自拿給艦長。所以在我看到的不少講驅逐艦艦橋崗位的文獻裡,也把通訊官算到艦橋人員裡。此外,也有把航海艦橋後面的聲納官算進來的。
最後總結一下,《灰狗》在描述驅逐艦指揮官所處的環境和崗位方面,對應我能找到的關於美國二戰驅逐艦艦橋執勤的回憶著作,是高度符合歷史的。雖然缺乏背景介紹會讓觀眾一頭霧水(我覺得每個人物出場時打個標籤還是可以的),但這種克制而準確的表達,也可以說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尤其當我考證完之後,也就越發感嘆其用心之精良了。
今天先寫到這裡,再發現了什麼好玩的點再補充吧。
---------------719更新---------------
《灰狗》影片的許多問題,其實拿小說《好牧人》對照一下,80%就能找到答案了。
首先要介紹一下小說。我看到有很多評論強調了原著的宗教色彩,但仔細讀完後,並不認為這是什麼宗教感特別強的小說。畢竟,CS福瑞斯特是一個專業的海軍題材作家,其中的宗教元素,更多是作為離異、孤獨、背負重任的主角之所以能不眠不休堅持到底的精神支柱。我想這是無可厚非的,而且在小說中也是完全不突兀的。
《好牧人》是怎樣一部小說?最簡單的說,把電影《灰狗》的故事性、情節性再打個對折,再加入更多折磨普通觀眾的專業名詞、瑣碎的日常描寫、加上更多對主角內心自我懷疑、緊張不安的描寫,就是了。頭次上陣的大齡中校Krause是其中唯一的中心,說這部小說是記錄Krause橫穿黑暗海溝的一份流水賬也不為過。
然而,事無巨細的流水賬的意義,在於真實的呈現戰爭的真正面貌與本質。後人熱衷的所謂高潮瞬間,無論是勝利號突入法西聯合艦隊的一刻,還是杰里科的大艦隊在天際線展開的一刻,都是後人的書寫所賦予的。當事人沒有閒暇享受這個瞬間,從接到敵艦消息以來的每一分鐘,指揮官都高度緊張、唯恐有失,每個日常程式的些微遲緩都會讓人瞬間陷入焦慮。
不記得是Nicholas Rodger還是Brian Tunstall,在敘述18世紀英法海戰的真實面貌時曾提到過,當時的一場海戰從發現敵艦到擊潰敵人,時間可長達數十小時,像羅德尼和豪這樣的年歲已高的指揮官在擊潰敵人後精力耗竭幾近虛脫,全無檣櫓灰飛煙滅的快意。所以,他們打完仗後也再無力組織追擊,讓艦隊裡精力旺盛又不在指揮崗位的年輕人憤恨不已。
而大西洋戰役中的護航任務,比起上述這些處於歷史高光下的decisive action,更加日常,瑣碎,無聊,程式化,其緊張焦慮程度卻絲毫不少。《好牧人》的小說及其採用的「流水賬」敘事手法,將這一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
回到小說的情節和電影的劇情。
在《好牧人》裡,Krause與友艦配合擊沉了2艘潛艇,夜戰中還疑似擊沉一艘。最後向英軍報告的戰果是三艘。這個成績已經是遠超歷史真實了,但是在小說的敘述中並顯得不突兀。因為,小說對整個護航戰的敘述完全是反高潮的。
小說裡擊沉的第一艘潛艇就是電影裡開頭20分鐘所追蹤的那一艘,只是它並沒有像電影裡那樣被成功擊沉,而是靠鑽船底躲掉了基林號的攻擊。不久後,基林在返回船隊途中又遇到了它,並召喚波蘭驅逐艦閃電號(電影裡的鷹號)加入攻擊,最後在輪番投彈中,由基林號將其炸毀了。
之後直到夜戰那段,電影全面還原了小說。只不過,那場夜戰中基林號並非一無所獲。他冒著撞船的風險衝向潛艇,結果被誘餌所愚弄,這是小說和電影都表現了的。只是在此之後,他又衝向另一艘潛艇,一番複雜的機動後投入大量深彈。艦橋有人聞到了油味,但Krause沒聞到,海上黑漆漆的看不清。這是一艘疑似擊沉,或是重創了一艘潛艇。在整個後半夜,基林號一直在和閃電號協同攻擊潛艇,輪番投擲深彈,直至次日早晨,才發現深彈所剩無幾。
再往後,電影和小說又是基本原模原樣了。潛艇與Dicky近戰那段稍有改動,一是Dicky當時也深彈幾乎用盡,只能一發一發的扔。二是潛艇的艦砲除了打傷基林,還打壞了Dicky的主炮,影片中這一點被略過了。值得指出的是,這就是小說中最精彩的一段戰鬥,也是基林擊沉的最後一艘潛艇,但在小說敘事中,絲毫沒有高潮的樣子。
小說的「流水賬」繼續下去。當天晚上,閃電號和另一艘商船吃了一波扇射魚雷,被迫棄船。雷達發現了2個目標,不知道是不是潛艇,緊張的氛圍絲毫沒有緩解,直到後半夜才發現是普通船隻。Krause到了崩潰的邊緣,肉體上長期站立的疼痛和幾天不眠不休,讓他幾乎撐不下去,一坐下就要睡著。
在航程的最後,Krause已經不再如開頭那樣沉著的下達命令,而是有一句沒一句的與XO、友艦聊著人事、吃飯等話題,伴隨著大段心理感受的描寫。時不時熬夜多天的人,看了會很感同身受吧。最後一天,來接應的飛機出現,隨後英國艦隊到來,完成交接的Krause,終於在對自己生涯的回想中安然睡去。
如果對比小說和電影,毫無疑問,小說更有真實感,但這也正是小說的優勢。
比如要表現船長連續幾天不敢坐下來導致的腿疼,小說用幾句話描寫即可說明,而電影則必須安排一雙流血的腳和前妻的拖鞋來作視覺呈現。電影的處理實在是有些笨了,但也是無奈吧。
雖然小說裡的護航任務是虛構的,但一場真實的護航行動的氛圍就是如小說所敘述的那樣。時時刻刻緊繃神經,嚴陣以待,未必就有成果,反而搞得自己人心理出問題。但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則是致命的。
反潛流程是高度程式化的,不過就是重複聲納定位、船隻機動、抓位置、投深水炸彈、躲魚雷的過程。
作戰的節奏也如小說描述的一樣,敵人在進入有利攻擊位置之後,隨時可能出現,才不會到航程末段才展開壓軸大戰——按照小說的描述來推論,U艇的狼群攻勢在那場全體護航艦從頭打到尾的夜戰中已經基本被瓦解,所以後面除了偷射一波魚雷幹掉了鷹號和一艘商船,也就再也沒有發動攻擊了。
但是,我想稍有常識的人也能理解,如果電影這樣拍,結尾在高度緊張中什麼也沒發生就結束了,恐怕早就被觀眾罵死了。
電影對小說的主要改動有以下幾節:
① 擊沉第一艘潛艇時,灰狗號右轉截擊後直接得手,而不是按小說的描寫,由閃電和灰狗又展開一輪連合獵殺才打沉。
② 將那場夜戰的整個下半場,基林號與閃電號的往來衝殺與疑似擊沉戰績全部省略了。如此一來,閃電號在戰鬥中的精彩表現就基本不剩了,狼群在那場夜戰裡顯得毫無損失了。
③ 虛構了一個會通過干擾TBS(Talk Between Ships,近距離無線電通訊系統)的反面一號潛艇,又虛構了最後的決戰,讓兩艘潛艇強行攻擊驅逐艦,然後雙雙被打沉。
這樣改動的目的,我想是一目了然的。
首先是降低經費——本片經費5000萬美元,實在不高,如果前兩點都照實拍,閃電號的大量建模、CG特效製作是少不了的,尤其那場混亂的夜戰,特效費是不可能低的。其次是優化視覺效果,盡量把重複性投擲深彈的場景刪掉了(當然這也意味著壓經費),更多呈現其他種類的反潛手段,尤其是視覺效果強烈的砲擊。
當然最重要的,也就是遷就電影的特點和主流觀眾的趣味:要增加故事的戲劇性,就製造一個大反派,再製造出一個結尾高潮來。這個高潮要展現弗萊徹級驅逐艦最漂亮的戰鬥姿態——機動彈魚雷,主炮齊射,一舉擊沉大反派。大概只有這樣,占多數的普通觀眾才會滿意吧——但其實就國內外的評論來看,依然有大量影評認為此片劇情過於平淡了。
應該說,這部電影的製作方在還原小說和歷史質感方面是下足了心思的,這些努力在那場壓軸戰鬥之前,排除敵方廣播這種奇怪的局部之外,都是令我非常滿意的。
一個例子是片中對黑人角色的處理,原著小說中對此毫無著墨,根本看不出犧牲的廚子是黑人。但是在當時的美國海軍,黑人當廚子確實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而當水兵乃至軍官則是到戰爭後期才零星出現的事。即便是為了政治正確而加入一個黑人角色,其形象,地位都是很有歷史質感的,對這個角色的簡單刻畫也能讓人留下比較深的印象。
正因為如此,電影對壓軸戲的處理,就實在顯得太簡單粗暴了。其實就我來想象,可折衷的辦法也不是沒有?比如,可以直接把那段近戰挪到結尾,被打沉的潛艇改成大反派好了。事實上在小說中,也只有這艘敢於拼命,而且上浮了冷靜開砲,擊傷兩艘護航艦的潛艇,贏得了Krause的敬意。當然我說這些也都是外行話了。
在電影裡找歷史的真實,多少是有些不切實際,有人願意為此投入如此多的精力財力,這樣呈現當年的海戰,足夠讓我滿意了。而那場個人覺得意思不大的壓軸決戰,也不過6、7分鐘,如果是原著黨或者想更多感受電影傳達的歷史質感,當那段沒有好了。
多說一句,為什麼我不喜歡把這個片子和歷史不符的地方過度強調,然後說神劇神劇的。
如果真是一個海軍電影愛好者,那麼自然會知道,自打有電影以來,海軍片這個形式就不可避免裝備不對、情節與歷史不符這樣的問題。因為最核心的困難是你要拉個船出來拍,道具經費是有限的,而且要把漫長、瑣碎、無聊的海軍行動改編成電影,這個難度是很大的。
比如,1960年的《擊沉俾斯麥號》,最經典的海軍片之一,英美大眾中影響最大的海軍電影,也是福瑞斯特小說改編。當年就以寫實風格大受好評。
但真要拿著凡事斤斤計較的所謂「軍迷」去挑錯,能挑出多少來?拿前衛的主砲冒充俾斯麥、納爾遜,拿貝爾法斯特冒充英國重巡洋艦,拿戰後航母冒充皇家方舟,拿英國2磅防空砲冒充德國37高砲……多了去了。情節也和參謀戰史有不小出入。但又怎麼樣呢?
大約同一時期,1956年的《拉普拉塔河口之戰》,直接拿美軍薩勒姆出來演施佩,又怎麼樣呢?更早些英國海軍官方拍《克羅納爾和福克蘭海戰》直接用QE扮演無敵級,又怎麼樣呢?
再說到《灰狗》,把一艘戰爭後期的基德拿來拍了戰爭中期的驅逐艦反潛,而且在片中全面還原了基德的各個部分。這在海軍歷史題材的電影裡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了。劇情做了誇張,ok。但畢竟是拍電影,就算砍掉那個強行捏造大反派和高潮的10分鐘,剩下的依然是一部非常優質的海軍電影。
說某個劇是神劇,起碼要有基本的評價坐標。對,《怒海爭鋒》和《Das Boot》是很好,人家是直接新造一艘船出來拍,很厲害。所以,只有這兩個皇冠上的鑽石能入法眼,別的都是神劇?這就實在太過中二了。
對於《灰狗》,我想說的大概就是這些了吧,應該不會再更新了。對了,據說小說《好牧人》的中譯已經完成,正在籌備出版階段。感興趣的同好可以關注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