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除了菠蘿,臺灣到底還有什麼?

2021-03-09 14:06:11

1661年4月,

37歲的「國姓爺」鄭成功

率領2.5萬名官兵、數百艘戰船從廈門出發,

在嚮導何斌等人的指引下,

正式揭開收復臺灣的序幕。

此前,

這座孤懸海外的島嶼先後迎來了兩夥強盜,

西班牙與荷蘭。

當他們第一次見到這座島嶼時,

不禁喊了一聲福爾摩沙。

福爾摩沙(源自拉丁語Formosa,意思為美麗的),成了這座島嶼的別稱。

由於明末動亂,

朝廷始終未有精力兼顧這座東方的寶島,

因此,收復臺灣之事一拖再拖。

當年荷蘭人興建的普羅民遮城——赤嵌樓。圖源:圖蟲創意

這一年,

在東南抗清的鄭成功認為,收復的時機到了。

4月30日,臺灣海峽突然漲潮,

利用這短暫的良機,

鄭成功船隊趁荷蘭士兵防守空虛,

從鹿耳門水道,突入大員灣(今臺南一帶),併成功登陸。

鄭成功率部登陸後,

驕傲的荷蘭侵略者不甘失敗,

重新組織兵力向鄭成功襲來。

經歷一番惡戰,

鄭成功所部徹底擊潰荷蘭侵略者。

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之一,

臺灣再度迴歸祖國。

刀光劍影漸漸暗淡,

海風依舊吹拂著這座祖國東南的寶島。

前些年火遍全國的臺灣偶像劇、

隨處可見的臺灣奶茶、懷舊的臺灣音樂,

這些伴隨著一代代人成長的記憶,

讓臺灣變得陌生而又熟悉。

拋開偏見,放下浮躁,

到底什麼才是臺灣呢?

新北九份老街。圖源:圖蟲創意

1.一個既遠又近的地方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很多人對臺灣的印象,

始於著名詩人余光中筆下的《鄉愁》。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由於一些歷史原因,

大陸,成了在外遊子魂牽夢縈的家;

而臺灣,則成了遠離大陸無法歸來的遊子。

中國臺灣海峽視角。圖源:圖蟲創意

實際上,臺灣距離大陸很近。

跨越阻隔兩岸的臺灣海峽,

從福建福州的平潭島到臺灣新竹南寮漁港,

最短距離不過68海里(約合126公里),

而散落在大海的澎湖、金門、馬公等島嶼,

距離大陸的距離就更近了。

金門與廈門,中間距離也才10公里。

但臺灣與大陸,

又相距甚遠。

2.中國東部的「綠翡翠」

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本為一體。

後因受到板塊間頻繁的擠壓

以及因擠壓引起的地震,

臺灣島被高舉出水面,同時相連接的部分沉入大海,

遂形成與大陸隔海相望的臺灣島。

大自然的摧枯拉朽,

讓數以萬計沉睡在深海中的巨巖、丘陵隆出水面,自立門戶,

使得臺灣島在寬度只有100多公里的空間中,

生成了五條南北走向的山脈。

臺灣島內山脈分佈圖

由於地處亞熱帶季風區,

豐沛的雨量,使得地表上的沖蝕作用變得非常頻繁。

在地球內外部活躍力量的作用下,

臺灣島展現出豐富多樣的地理地貌。

上:基隆海景;下:基隆和平島公園。圖源:圖蟲創意

在臺灣諸多的高山之中,

海拔處於3000公尺(等同測量單位:米)以上的高山多達269座。

與中國人傳統尊崇三山五嶽類似,

臺灣的高山,亦以「五嶽三尖一奇」被公認為諸峰之冠。

它們分別是:五嶽(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北大武山);

三尖(中央尖山、大霸尖山、達芬尖山);一奇(奇萊南山)。

其中,臺灣第一峰位於中部的玉山山脈,

為其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

臺灣花蓮秀姑巒河上的長虹大橋。圖源:圖蟲創意

若單純從身高上作對比,

臺灣第一峰玉山近4000米的高度,

便能秒殺五嶽當中的任意一座山。

即便將其放到整個中國東部,

玉山也可說是高不可及。

臺灣玉山沿途風光。圖源:圖蟲創意

高山與高山間陡然上升的地勢,

也讓原來平整的陸地多出了諸多的縫隙,

在雨水的作用下,

它們逐漸被沖刷成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縱深峽谷。

臺灣花蓮太魯閣峽谷。圖源:圖蟲創意

而祖國人民推崇甚高的阿里山,

也並非一座孤峰。

作為跨越南北的縱向山脈,

阿里山脈由18座山峰構成,

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

相較於五嶽三尖來說,海拔略矮。

但高山的環境,再加上空氣稀薄等因素,

並沒有讓這裡的雲海、日出等壯麗景觀稍遜半分。

阿里山。圖源:圖蟲創意

氣候因素帶來的另一項好處,

便是阿里山極佳的高山環境。

作為全臺灣植被最為茂密的山川,

茶園、綠樹、櫻花、雲海,高山,組成了絕美阿里。

阿里山茶園。圖源:圖蟲創意

在太平洋暖溼水汽和臺灣群山的作用下,

雨水沿著山勢跌落而下,逐漸匯流成小溪、湖泊,

一步步打造出臺灣高山之外的「柔情似水」。

同時,雨水也發揮她柔情的一面,

將山石磨平,使之破碎墜落下來。

上至下:日月潭、碼頭、漁船。圖源:圖蟲創意

在臺灣的高山流水之外,

海洋當是這座島上最大的資源。

臺灣四面環海,但因地勢呈東高西低,

海邊的景色大有不同。

在臺灣島之外,

臺灣還包含了澎湖、馬公、金門等大大小小80多座島嶼,

如飄落在太平洋上的群星般璀璨奪目。

墾丁。圖源:圖蟲創意

3.臺灣不止南北

臺灣當地盛傳著「天龍打地虎」的說法,

所謂「天龍」,代表的是都市生活較發達的臺北,

而「地虎」,則是經濟不遜色於臺北,

但隱身於南部傳統文化地帶的高雄。

臺北。圖源:圖蟲創意

臺北作為臺灣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有著臺灣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絕對優勢。

而高雄作為臺灣地區第二大城市以及臺灣島南部最大的城市,

在經濟實力上,亦可笑傲群雄。

高雄。圖源:圖蟲創意

對於臺灣人而言,臺灣大概就兩種人,

一種是生活在天龍地虎中的「城市人」,

一種是居於傳統,經濟稍微落後的「鄉巴佬」。

但從族群的角度上講,這種劃分未免太不嚴謹了。

在臺灣,島內的人口主要有三種:

以泰雅族、排灣族等16個族群組成,統稱「高山族」的原住民、

以歷史移民為主的「本省人」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後退居臺灣的「外省人」。

臺灣原住民,攝影師:John Thomson。CC BY 4.0

不同的臺灣人所創造的文化習俗,

也讓寶島的各個區域展現出不同的風景。

作為當年鄭成功率部收復臺灣的首站,

臺南至今仍保留著當初的歷史見證。

臺灣台南安平古堡。圖源:圖蟲創意

在鄭成功及其部下的治理下,

他們的族人也紛紛遷居臺灣,在此開墾、繁衍。

由於他們之中大部分是來自廣東、福建沿海的閩南人、客家人,

因此,在臺灣的宗教信仰中,

媽祖始終是當地信奉的最高神祇。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之際,

臺灣各地的廟宇總要舉行為期長達9天8夜的「瘋媽祖」(來自閩南語)活動,

將媽祖像從廟宇中請出,繞行各地,

以表達人們對媽祖娘娘保境安民的虔誠謝意。

媽祖繞境。圖源:圖蟲創意

在此後長達300多年的移民潮中,

閩南人和客家人逐漸分佈臺灣全島各地,

成為如今臺灣島內人口數量最大的族群。

除了傳統的媽祖文化外,伴隨著他們到來的,

極具中國風元素的傳統廟宇也一一落戶臺灣各地。

松山慈祐宮,攝影師:CEphoto, Uwe Aranas,協議:CC BY-SA 3.0

這些廟宇的精湛之處,

在於傳統工匠們將中國的神話元素融合建築雕刻藝術中,

在有限的空間內,將雕龍畫鳳發揮到極致,

使之成為不遜於西方教堂建築藝術的宗教精品。

除了媽祖誕之外,

由於早期移民潮的影響,

一些閩南人、客家人的節日風俗也被原原本本地帶到臺灣,

衍生成特有的節日習慣。

如臺北放天燈、臺南放蜂炮、臺東喜炸寒單、宜蘭頭城搶孤等。

2013宜蘭頭城搶孤及煙火,攝影師:陳紫晴,來源:Google
參與者從塗抹了牛油的孤柱開始攀爬,需仰賴團隊合作,將1人頂到足以攀上孤棚的高度。圖源:Google

當然,

臺灣不僅有媽祖,對於南部的臺灣人而言,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更是他們世代敬仰的民間大神。

走在臺灣南部的街頭,鄭成功的身影無處不在,

就連小小的一碗牛肉麵,它的來歷也與鄭成功收復臺灣有關。

鄭成功像。圖源:圖蟲創意

不過,在傳統的文化氛圍中,

生活在臺灣南部的人們並非沒有地域上的驕傲。

作為南臺灣的文化中心,高雄的實力不弱於臺北。

以近代工商文明起家的它,雖身處南部,

卻有著其他地方難以企及的「傳統+現代」文化底蘊。

打狗英國領事館遺址,公有領域

身處臺灣北部,

以「天龍人」為代表的臺灣人,

傳統的氣息似乎就沒有那麼深了。

在臺灣北部生活的人們,

其祖先基本為近幾十年移民臺灣的「外省人」,

到臺灣島上的時間也不過三、四代。

在他們的文化中,都市的快節奏、現代化的生活方式

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空間。

臺灣新竹綠草湖鳥瞰。圖源:圖蟲創意

儘管臺北在島內經濟是絕無僅有的NO.1,

但放眼全中國,臺北與其他大都市相比難免相形見絀。

因此,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逐漸另闢蹊徑,

開始打造繁忙生活中的「小確幸」。

無論是在寫字樓還是低矮的生活區,

咖啡、手搖飲(奶茶)、芋圓糖水填充了人們內心的幸福感。

比起祖國大部分地區,

臺灣喝奶茶的方式五花八門。

既有像京、津一帶茶樓聽書就奶茶的,

也有在街頭隨便支起小攤直接手衝的。

開在臺北松山文創的春水堂。圖源:圖蟲創意
春水堂人文茶館卡片。圖源:圖蟲創意

常年生活在大都市圈的臺北人,

似乎沒有像居住在南部的人們那樣以傳統文化串聯。

但縱觀臺北城市道路規劃,

會驚奇地發現,每條道路的名字都包裹著濃厚的華夏風韻。

臺北。圖源:圖蟲創意

臺灣北部並不像南部,

保留有大量相對原始的史蹟。

但中國大地上的另一座故宮,

臺北故宮所藏豐富的歷史文物和藝術精品,也堪稱無價瑰寶。

中國臺灣台北故宮博物院。圖源:圖蟲創意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翠玉白菜。圖源:圖蟲創意

相當於臺北後花園的陽明山,

在取名上亦盡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陽明山原名草山,陽明之名,取自明朝理學大家王陽明。

臺灣陽明山繡球花開。圖源:圖蟲創意

臺灣內部的南北劃分,

讓生活在中西部以及東部地區的人們有些無奈。

畢竟,他們哪都不沾。

儘管在地域文化上,

他們或許是被無形中遺忘的一群人,

但大自然對他們的恩賜,

足以讓他們放下南北差異的偏見。

臺灣嘉義縣阿里山茶園。圖源:圖蟲創意

由於臺灣地區山脈多在東部,

西部除了北部和南部因文化差異暗自較量外,

生活在中西部的人更熱衷於迴歸農林。

而自然形成的中西部衝擊平原,

又為迴歸農林的人們帶來肥沃的土地,

使其得以耕種出各種填飽全島人民的水稻等農作物。

同樣,在臺灣東部生活的原住民,

儘管土地不如中西部肥沃,

卻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在面朝太平洋的一邊,原住民除了能享受豐富的水產資源外,

像夏天啤酒泡沫的海浪也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風光。

花蓮東部七星潭。圖源:圖蟲創意

當然,在臺灣島之外,澎湖、金門、馬公等島嶼,

也未曾加入南北「內鬥」中。

作為距離祖國大陸最近的金門,是全臺灣唯一種植高粱的地方。

因此,它的支柱產業也與島內差異較大。

在這裡,由於過去的一些歷史因素,

以炮彈外殼製成的鋼刀,堪稱一絕。

4.市井臺灣

今天,在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中,

人們經常能夠買到手抓餅、熱狗等小吃。

實際上,這些小吃最早都誕生於臺灣的夜市中。

在臺灣,夜市承載了數代人拼搏、奮鬥的精神,

夜市文化長盛不衰。

臺灣夜市。圖源:圖蟲創意

臺灣的夜市最早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

由於大量人口湧入,臺灣當地就業緊張。

於是,越來越多的「外省人」走上街頭討生活。

滷肉飯、肉羹湯、蚵仔煎、臭豆腐等便宜又熱銷的食物

瞬間佔領了街頭,久而久之,形成了繁榮的臺灣夜市。

在這場長達數十年的夜市發展歷程中,

夜市文化也逐漸生成。

今天,臺灣的夜市文化所承載的不只有沿街擺賣的小攤小販,

它更像是一個融匯多方人文的生活圈,

更是當地人們生活所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如今,臺灣夜市從北到南比比皆是。

每當夜幕降臨,

臺灣各地都會有那麼幾條相對集中的小吃街被封閉起來,

不準汽車通行,讓人們盡享夜市攤販間的煙火之氣。

臺灣夜市。圖源:圖蟲創意

當然,在臺灣市井煙火中,

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一個元素:人。

雖然臺灣的族群決定了他們在生活風俗和習慣上的不同,

但講究人情味,無論什麼樣的文化都不會輕易引起衝突。

因此,在臺灣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語,

就是「謝謝」。

無論是簡單遞個東西還是消費後結賬,

亦或是問個路,在順利指明目的地之後,

臺灣人總會發出內心中真誠的「謝謝」。

臺灣夜市。圖源:圖蟲創意

除了「謝謝」之外,

在通行捷運(地鐵)的臺北,上下班高峰,

大都不會見到人們擠車廂的情景,

即便人們時間很趕,

但看到車廂差不多滿之後,

仍然忍住前進的腳步,安靜地等待下一列車。

臺灣路口。圖源:圖蟲創意

站在前路茫茫的十字路口上,

臺灣,始終牽掛著億萬人心。

今天,不論往事今人,

笑看歲月紅塵,

只為品讀,最美的臺灣。

你好,臺灣!

阿里山小火車。圖源:圖蟲創意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