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臺灣「官員」為什麼喜歡作法求雨?| 地球知識局

2021-03-11 12:05:40

2021年3月7日上午9點,臺灣省臺中市大甲鎮瀾宮舉辦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法事。廟前的廣場上搭了一個祈雨壇,媽祖、神農大帝、太子元帥等各路神明的神像並列其上。祭壇周邊,祈雨布幡、司雨神祇、糊紙祈雨令以及代表大雨將要降臨的「商羊」鳥紙紮也安排得密密麻麻。

已經習慣了臺灣信神,但求雨還是會有穿越感

(圖:向陽TV)▼

祈雨壇上身穿明黃色「道袍」的法師唸唸有詞,壇下信徒的第一排是一群中年人,其中包括臺中市市長盧秀燕、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農田水利署」臺中管理處長陳榮福。

民進黨高官無一現身

大概是被島內輿論給嚇退了

(圖:向陽TV)▼

這並不是一場臺灣常見的民間祭祀活動,而是由「官方」組織,政客帶頭,媒體廣泛傳播的祈雨大秀,以至於連島內輿論都有「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批判。

50年一遇的旱情

本次旱災並不是臺灣近年來的第一次大旱。

旱災源於臺灣島的炎熱氣候。北迴歸線穿過臺灣島中南部,北迴歸線以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因為臺灣島地形較為崎嶇,山地、丘陵佔全島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且海拔落差較大。所以,當攜帶水汽的東南季風在春夏季節抵達臺灣島,受地形影響,就會形成降雨。這也就決定了臺灣島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冬季節降水相對夏季少。

東南季風帶來降雨,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颱風了

每年總會有幾個颱風經過或擦過臺灣島

(2019年西太平洋颱風,圖:NASA)▼

回顧上一次旱災有助於看清檯灣島旱災的模式。

臺灣島冬季較為溫暖,也就意味著較大的蒸發量。2014年秋冬季節臺灣降水很少,經過一個冬天的蒸發與消耗,到次年1月,從北部的臺北、新竹,到中部的臺中、彰化,再到南部的臺南、高雄,各地水庫紛紛告急。中北部城市開始夜間減壓供水,是為第一階段限水。

2014年尾期時,漁民還為水位下降捕魚方便而開心不已

但沒想到水量持續減少,連魚都難養活

(圖:Formosa TV News /YouTube)▼

進入15年2月,臺灣的旱情並未好轉,島內中北部城市工業用水大戶減供5%,非工業用水大戶減供20%,噴泉、灑水車等非必要用水單位暫停使用,是為第二階段限水;南部城市則進入第一階段限水。

一座具有測量水位功能的土地公廟

一遇上大旱就能現真身

(圖:TVBS NEWS/Youtube)▼

進入3月,陸續出現一些降水補充,但是旱情並未逆轉。進入4月,隨著氣溫升高蒸發量加大,缺水問題愈發嚴重,北部的桃園、新北部分地區和南部的高雄進入到一週供水5天,停水2天的第三階段限水。4月高雄氣溫已經高達20~30℃,連續停水兩天,想必會帶來很大的痛苦。

2015年3月份的各水庫蓄水量

馬英九更是在臉書呼籲全臺灣應對旱災

少泡澡,少衝廁,少洗衣,節水抗旱

(圖:thenewslens.com)▼

5月中旬,隨著季風帶來降雨,各個城市的限水狀態先後解除,6月份,這場1947年以來臺灣島最嚴重旱災,在延續了將近半年後才宣告結束。

2019年年初,臺南遭遇旱災,導致臺灣大蒜價格產生波動,好在災情不算嚴重,延續時間也不長。同年臺灣氣溫突破記錄,2020年又超越2019年,再次刷新臺灣最熱年。很多人誤以為全球變暖意味著全球變溼,其實溫度變高並不意味著降水就能變多,但一定意味著蒸發量變大。

2020年夏季的平均氣溫高達29.54度

是史上最熱的一個夏季,越熱越旱..

(圖:cna.com.tw)▼

2020年6、7、9月除了臺灣島內經濟相對最弱、平原面積最為狹小的東部沿海以外,降水都有所減少,其中中部山區降水僅為同期平均降水量的5~7成。

這一增一減持續到2021年年初,導致島內五座重要水庫的水位比2015年時還低,終於釀成了這次56年以來的最嚴重旱災。

自1964年以來首次汛期沒有颱風

中南部的水庫已接近見底

(圖:hk01.com)▼

政治為何討好宗教

這次求雨儀式,同樣不是臺灣第一次有政客參與的求雨儀式。

1963年臺中遭遇旱災,當時的臺中縣長何金生就帶領當地政治人物和鄉民代表兩千餘人披麻戴孝,用轎子擡著大甲媽祖和神農大帝的神像,從大甲鎮瀾宮出發,一行人浩浩蕩蕩遊行到大甲水尾溪的河岸,設置香案祈雨。

鎮瀾宮從清代起就有祈雨儀式的紀錄了

祈雨儀式也是中華文化數千年傳統信仰的一部分

不過古代認為天不降雨、乃至於久旱是因為

施政者不善、甚至是失德引起的

(圖:鎮瀾宮)▼

而且這也不只是臺中一地的民風。近期蔡英文在受訪時表示,自己這段時間在參拜宮廟時,都會誠心祈求風調雨順。「行政院長」蘇貞昌則說臺灣習俗無論到哪裡都祈求風調雨順,地方水利辦事處依據習俗和民間一起祈求,這是一向都有做的事。

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在臉書喊話蔡英文及其陣營

乾旱祈雨、臨渴掘井不如立即行動

(圖:朱立倫/Facebook)▼

其實,政治人物參與宗教、民俗活動已是臺灣政壇的常態。除了求雨儀式,臺灣的大小政客最重視的活動,是每年農曆三月的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進香。屆時不論藍營、綠營都會爭相參與,往日裡「立法院」中的明爭,會變成比賽誰更虔誠的暗鬥。

瀰漫著濃濃的政治味兒

(圖:TVBS NEWS/YouTube)▼

臺灣政客如此關注臺灣民間信仰,是因為臺灣民間信仰的影響力確實巨大。

臺灣漢人多有福建省背景,而福建省多山地,沿海平原面積狹小,分佈破碎,這就導致各地風俗習慣各有不同。福建各地移民跨越海峽,開發臺灣,種種當地信仰也被帶到了臺灣。迎接他們的並不是一片世外桃源,而是洶湧的海峽、密佈的叢林、短缺的物資、強悍的土著、橫行的疾病,嚴酷的生存條件會讓人主動尋求精神慰藉,福建的種種民間信仰經過發展,在臺灣島內大行其道。

其實兩邊的環境有很多相似之處

不過臺灣的開發要晚得多▼

國民黨敗退到臺灣後,老兵帶來了全國各地的地方信仰,在融入到臺灣民間信仰後,宗教格局變得愈發複雜。在臺灣開放選舉後,為了表達親民立場,利用宗教界的影響力拉選票。政客對各種信仰都會持支持態度,並參與到宗教活動中。大小廟宇裡的神像變成了能變出選票的真神,政客們絕對惹不起。

連曾經被禁的一貫道也發展成藍綠營的大票倉了

(圖:Wiki)▼

而當宗教被賦予了政治職能後,宗教領袖就能獲取遠超宗教界的資源,那麼爭當宗教領袖的人,恐怕就不僅僅是心懷善念的得道高僧了。如今的宗教領袖往往樹大根深,不但自身地位崇高,而且掌握著超乎常人想象的人脈與資源。

這一點,從這次臺中求雨儀式的舉辦地點就能看出端倪。臺中大甲鎮瀾宮已經建成了200餘年,是臺灣最重要的媽祖廟。目前這座廟的董事長,是臺灣著名黑幫老大顏清標。

這裡供奉的媽祖是乾隆時期從湄洲天后宮分靈而來

而顏清標已連任了6屆董事長

其地位只穩固可見一斑

(圖:Wiki)▼

他擁有大量資產,同時與非法挖砂案、槍擊案、貪汙案脫不開干係,但是有如此多汙點的人,卻曾任多屆「立法委員」,至今仍是臺灣政治團體-「無黨團結聯盟」的榮譽主席,還利用自己傳奇的黑幫身份造勢,賣起了標太郎速凍水餃,卡彭的簡歷都沒有他的好看。

20顆售價200元(新臺幣),標哥還說不賺錢

(圖:travel.ettoday.net)▼

雖然顏清標的黑社會身份完全是公開的祕密,但是卻不影響他縱橫政治、商業、會社、宗教多界,其子女們也普遍從政,他的存在是臺灣政治生態陰暗面的最好寫照。

急需改變的用水方式

即使這次求雨後真的下了雨,顯然也和政客作秀莫得關係。在求雨儀式前,攜帶水汽的雲團已經到達臺灣島上空,儀式前一天,就已經有一場鋒面雨帶來了少量降水,而臺灣方面顯然是想利用這來之不易的雲團,出動飛機搞人工降雨。如果能達到老天爺「有求必應」的效果,可是大大地長臉。

目前全臺的雨勢主要集中在北部

缺水的中南部在之後最多會有少量陣雨落下...

(圖:氣象局)▼

神雲人相互配合,甚至為蔡贏下了神功護身的稱號

(圖:蔡英文/Facebook)▼

從氣候變化趨勢看,原本降水量是東亞翹楚的臺灣島,在未來可能會遇到更多旱災,臺中地區受到的影響恐怕會尤其明顯,那麼轉變水資源利用方式就變得至關重要。

過去,只要水夠多,水資源管理粗放與否就不是個問題,即使如今臺灣島遭遇旱災,降雨量也遠超世界平均水平,之所以如此缺水,顯然也不只能只賴老天爺,用水方式也有諸多問題。

只有缺水嚴重時才想到節水

(圖:newsmarket.com.tw)▼

首先,臺灣城市供水管網漏水問題嚴重,一年漏水4.4億噸,可以灌滿2.5個石門水庫(主要為北部多個城市供水),但是臺灣每年僅僅更新管道網的0.3%。

有三分之一的地區漏水率都超過20%

(圖:theme.udn.com)▼

除了城市供水,更大的問題出在農業上,目前農業用水佔到了全島的70%,部分鄉村地區的引水渠甚至是清代延續下來的活文物,導致從水庫到農田的水量,四分之一被蒸發,二分之一被漏掉,最終只有25%能流到灌溉環節。也就是說,只要減少兩成農業用水,臺灣就可以告別水源短缺問題。

一缺水就停灌農田

農民的投入也全泡湯了

(圖:newtalk.tw)▼

臺灣島農業投入大量人力,消耗大量資源,產出大量農產品,最終穀賤傷農。隨著氣候變化對臺灣島的影響越來越大,一些地區大力發展耗水灌溉農業的成本自然也就越來越高了。

產出越高不一定收入越多

(圖:Formosa TV News /YouTube)▼

因為農業賺不到錢,年輕人普遍進城打工,農民普遍老齡化,但是如果想改變農業低效率現狀,可能要涉及到減產、改變作物,甚至要改變一家一戶分散耕作地方式。這很可能會刺激到廣大農民敏感的神經,遭至激烈反對。反對派自然也不會放過這種機會,當權者欺負鄉下淳樸老人的罪名是誰都擔不起的。

好不容易種出來的菠蘿賣不出去

淳樸老人感到憤怒

(圖:nooho.net)▼

好像,還是求神拜佛比較舒適。

參考文獻:

1.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299927?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https://udn.com/news/story/122025/5301560?from=udn-relatednews_ch2

3.https://udn.com/news/story/7314/5299934

4.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103040135.aspx

5.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3070053.aspx

6.https://www.ctwant.com/article/89529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