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平定臺灣後,施琅提出要進攻日本,為何被康熙帝一口否決?

2021-03-11 12:05:53

施琅向康熙帝提出進攻日本的計劃是在1683年。這一年,施琅剛剛率領清朝水師平定臺灣。施琅向康熙帝建議,繼續擴大水師規模,乘勝渡海,拿下日本,徹底蕩平東南沿海倭患,永絕後患。

康熙帝又不傻,經過深思熟慮後他拒絕了施琅的建議,原因如下:

渡海作戰難度大成本高

日本孤懸海外,遠離本土,不像臺灣,只隔著一彎淺淺的海峽。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渡海作戰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首先要選擇登陸點,還要確定進軍路線。而日本當時實行鎖國政策,清廷很難獲得日本的情報,這使得渡海作戰難度更大。更何況渡海作戰成本太高,除了要擴大水師規模之外,還要從內地調配兵馬、糧草,這些都需要長期的軍費投入。康熙朝的財政狀況並不寬裕,且注重民生,很少加稅。花費如此多的軍費開支去遠征日本,這對康熙帝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康熙帝此時還有更重要的事

對於康熙帝來說,日本長期孤懸海外,本就不算是首要威脅。此時康熙帝還面臨著更重要的挑戰,那就是北方的沙俄和準噶爾。

此時沙俄已經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了,並在黑龍江以南建立了雅克薩要塞,打算以此為大本營,繼續蠶食我國東北。康熙帝在平定臺灣後不久,便馬不停蹄,調集大軍,發動了兩次雅克薩之戰,於1689年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俄在東北地區的邊界,並保住了黑龍江流域。

在剪除沙俄東進的威脅後,康熙帝面臨的下一個威脅就是漠西的準噶爾蒙古。噶爾丹雄霸西北,荼毒疆藏,蠶食喀爾喀蒙古,下一步就要入寇漠南,南下牧馬。所以,康熙帝三次對準噶爾用兵,奪回了喀爾喀蒙古,阻止了準噶爾繼續擴張的趨勢。直到乾隆年間,清朝才真正滅掉準噶爾。

由此可見,如果康熙帝對北方的沙俄和準噶爾放任不管,轉而把有限的軍費投入到渡海登陸對日作戰上去,甚至想打誰就打誰,顯然不是一個智慧的策略。

限制施琅繼續做大做強

施琅本來就是海賊海寇,最開始跟著鄭芝龍,後來隨鄭芝龍降清,可不久又投靠了鄭成功,最後又叛逃到清朝一邊,可謂反覆無常。

清廷用施琅攻臺,主要看中他的海戰經驗和對敵情的熟悉,但對他的忠誠度基本不抱什麼希望。施琅自己也清楚清廷對自己的態度,所以他更希望清廷對自己不要卸磨殺驢,而是繼續重用。

於是,當施琅平臺成功之際,他立即提出攻日。攻日相比於攻臺,難度更大,對水師的規模和實力要求更高,所以就會繼續依賴施琅,施琅便可以獲得更大的功勳,而這也是康熙帝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所以, 康熙帝斷然拒絕了施琅的提議。而且自此以後,施琅果然功成身退,再也沒有任何建功立業的機會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