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在六七十年代,臺灣和平統一幾次達成意向,最終錯過

2021-03-16 22:07:31

新中國成立之後,毛澤東與蔣介石雖然「隔海相望」,但兩人都不希望出現「兩個中國」的局面,雙方互相釋放善意,希望和平統一。

據《內蒙古黨史》記載,上世紀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國共雙方都找到新加坡《南洋商報》特派記者曹聚仁,作為中間人傳達談判意向。曹聚仁與國共兩黨的上層人物關係都比較好。

周恩來曾三次接見曹聚仁,表示可以談。並提出四點:

(1)兩黨可以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一。

(2)臺灣可以作為中央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享有高度自治;除了外交由中央統管外,臺灣的人事安排、軍事大權等仍由蔣介石管理。

(3)臺灣地區的政權仍歸蔣介石領導,大陸不派人蔘與,而國民黨可派人到北京參加中央政權的領導;

(4)美國軍事力量撤離臺灣海峽。

後來,因為美國加大對臺灣的投入蔣介石誤判形勢,中止了國共間進一步的接觸。

1965年,李宗仁回到大陸,受到北京方面熱烈歡迎。

蔣介石也坐不住了,他讓兒子蔣經國告訴曹聚仁,臺灣方面希望與中共談判,並請他由香港赴臺會面。

據《國共談判史綱》記錄,國共經過幾次討論,很快達成六項條件,其主要內容為:

(1)蔣介石攜舊部回到大陸,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個省區,仍任國民黨總裁。北京建議撥出江西廬山地區為蔣介石居住與辦公地。

(2)蔣經國任臺灣省長,臺灣除交出外交與軍事外,北京只堅持農業方面必須耕者有其田。

(3)臺灣不得接受美國任何軍事與經濟援助。財政上有困難,由北京按美國支持數額照撥補助。

(4)臺灣海空軍併入北京控制。陸軍縮編為四個師,其中一個師駐廈門和金門地區,三個師駐臺灣。

(5)廈門和金門合併為一個自由市,作為北京與臺北之間的緩衝與聯絡地區。該市市長由駐軍師長兼任。此師長由臺北徵求北京同意後任命,其資格應為陸軍中將,政治上為北京所接受。

(6)臺灣現任文武百官官階和待遇照舊不變。人民生活保證只可提高,不準降低。

1966年,大陸發生了文化大革命,蔣介石對國共重開談判產生了疑慮,從而又改變了主意,再次終止和談。

1973年,周總理特意安排章士釗老先生飛往香港,希望通過章士釗老先生開啟國共兩黨再次和談。

不幸的是,章士釗老先生在香港病重離世,國共和談契機再次錯過。

1975年,蔣介石祕密委託陳立夫,經特殊渠道邀請毛主席等人來臺灣訪問。

就在大陸準備訪問臺灣的各項事宜之時,蔣介石卻病重離世了,國共兩黨和談的大門再次關閉。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