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從追趕到超越,中國開源正在蛻變!

2021-06-18 03:04:16

作者 | 屠敏

2021 年 6 月 17 日,由中國開源軟體推進聯盟(COPU)主辦,賽迪傳媒、《軟體和積體電路》雜誌社聯合承辦,CSDN 獨家直播的「2021 第十六屆開源中國開源世界高峰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

本次論壇通過「現場論道+雲端連線」的方式,邀請國內外開源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領袖、技術大咖等齊聚一堂,圍繞「擁抱開源,締造創新模式」主題,深度分享開源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開源技術與模式創新以及開源生態構建等方面的實踐經驗。

大會伊始,中國開源軟體推進聯盟名譽主席陸首群在發表開幕致詞時表示,如今開源已經成為全球創新和協同模式,也成為開拓網際網路和深度資訊科技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中國開源之所以快速發展:

  • 第一,因為中國已經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開發者群體;

  • 第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開源應用市場;

  • 第三,中國已建設全球開源的智庫高地。全球多位開源資深專家以多種形式參與和推進中國的開源建設。

陸主席指出,今天開源的概念已從早期開源軟體發展成為開源軟體、開源硬體、開源技術、開源生態、開源文化、開源教育、開源社群、開源經濟等綜合體系。面向下一步,中國開源還有很多重點工作要做,一是要建設完善開源作業系統的生態系統;二是結合深度資訊科技的發展;三是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四是做好開源教育,大力培養開源技術和法律方面的人才,而這方面人才是國際開源考慮的重點。

中國開源軟體推進聯盟名譽主席 陸首群

緊接著,中國開源軟體推進聯盟副主席、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子河發表致詞,他表示,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開源供應鏈越來越錯綜複雜,為開源軟體和項目管理、開源安全以及風險防護、開源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都提出了不一樣的挑戰。對此,黃子河建議道,要從建立開源軟體供應鏈管理體系、提升國際開源社群參與力度、建設我國產業力量主導的開源社群等方面積極作為,合理合法利用開源軟體,突破底層技術的壁壘,穩固我國資訊產業技術的根基,依託優質產業打造我國主導的開源價值鏈,構建完善的開源原生態,積極引導企業加強開源管理和供應鏈監測評估預警,防範安全風險,推動國際開源軟體互利共贏體系的建立,促進國際開源領域的深度合作。也希望有更多的同仁能加入到開源大潮中來,共贏美好的未來。

中國開源軟體推進聯盟副主席、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黃子河

開源吞噬世界,開源改變世界!

本次論壇上,Linux 基金會執行董事 Jim Zemlin 發表了主題為《開源世界及其迷人的未來》的演講。他表示,今年是 Linux 的 30 週年,很難想象 30 年前,在芬蘭赫爾辛基的一間宿舍裡,一個年輕的大學生 Linus Torvalds 開始了這個項目。30 年後,Linux 驅動著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計算系統,包括超級計算機、雲端計算、汽車系統、消費電子嵌入式系統等等。對於 Linux 基金會本身而言,它一直致力於讓大量的新項目進入組織,這些項目在全球有成千上萬的開發人員和機構一起協作,且使用開源來幫助新興行業解決大問題。與此同時,Linux 基金會還創建了一整套工具可供開源項目或組織利用,為這些項目本身創造更好的結果,這些工具包括更有效的協作、提供指導計劃、面對面見面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晶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 CPU 的研發門檻很高,僅以 14nm 的晶片為例,需要上億的投入經費,且把晶片做成產業界的產品時,只有少數企業能夠支援重大的投入。藉助開源軟體 Linux 成功的經驗,有可能幫助 RISC-V 架構晶片方面實現成功。如今面向物聯網、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新的領域,這些極有可能作為 RISC-V 發展的支撐。因為開源的 RISC-V 大大地降低了掌握 CPU 技術需要的門檻,同樣它程式碼的規模都很小。總體而言,RISC-V 是學術界和產業界合作的結晶,具有成為新時代主導架構,有望成為中國晶片發展的途徑。

中國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作為一項開源合作技術,超級賬本執行董事兼 Linux 基金會 Blockchain、Healthcare 與 Identity 總經理 Brian Behlendorf 分享了超級賬本的根本立意所在,它旨在構建企業級區塊鏈,且也被應用於多種行業。他表示,在該項目構建的五年以來,累計研發了 6 個分散式賬本平臺、多款工具和程式庫,包括 Hyperledger Fabric、Hyperledger Besu、Cactus 等。另外,五年前,超級賬本團隊就已在中國組建了一個技術工作組,支援使用超級賬本工具的中國開發者,幫助中國開發者學習使用超級賬本技術,使中國的開發人員參與進來,並且做一些完善。

接下來,OpenHarmony 工作委員會成員歐建深從技術、開放治理規則和章程、使用方法三大角度深度分享構建 OpenHarmony 的細則。他表示,華為將 OpenHarmony 於去年捐贈給開放原子基金會的寓意是希望以開放的方式去建鴻蒙生態。今年所釋出的 OpenHarmony 2.0 是在 1.1 的基礎上增加了標準系統的版本,目前為止有 27 個子系統,它支援 128 兆以上所有裝置的能力,包括初始化系統提供桌面、設定和 SystemUI、全新的 OpenHarmony 應用框架能力,同時支援媒體、音視訊、GPU 能力。其次,OpenHarmony 以兩個月一個版本的更新頻率,且將特性清單公開,方便使用者檢視。最後,對於 OpenHarmony 的使用方法,華為提供了社群行為準則、學習資源,同時也與技術社群合作,希望大家共同發展 OpenHarmony 的生態。

小米集團副總裁崔寶秋在提及小米 AIoT 生態發展歷程時,回顧道,小米從 2014 年開始佈局 IoT;2016 年大力投入 AI;2018 年深度推進 AIoT;2019 年,小米將手機+AIoT 變成小米未來長期發展的核心戰略,即雙引擎;2020年,小米正式將其升級為手機×AIoT 戰略。從早期小小的集合到今日琳琅滿目的 AIoT 產品,小米的 AIoT 生態發展非常迅猛,而在這之中,開源扮演了無法取代的角色,為小米創造了巨大的價值。在今天資訊、大資料、AI 時代,開源將是人類技術進步的最佳的平臺與模式。

Kaldi 之父、小米集團首席語音科學家 Daniel Povey 表示,從語音識別到語音喚醒、聲紋識別、口語評測,再到語種的識別,Kaldi 都在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今,Kaldi 已經成為語音識別領域的標準工具包,並廣泛適用於語音識別的相關任務。新一代 Kaldi 相容 PyTorch,從而可以十分便捷的使用最新的模型結構。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龍芯中科董事長鬍偉武帶來了《指令系統自主和相容》的主題報告演講。他表示,面向指令集系統,我們要建第三方生態體系,構建獨立於 Wintel 體系和 AA 體系的安全可控的資訊科技發展和產業生態。但 CPU 的自主可控度還滿足不了生態建設要求,指令系統是信創產業繞不過去的話題。同時,他指出,自主和相容是矛盾,開放和相容也是矛盾。針對這一點,充分考慮相容需求的自主指令系統,龍芯吸收了很多特點,如先進性、相容性、二進位制翻譯系統等。除了處理好自主和相容關係,還要處理好開放和相容的關係,不能讓平臺碎片化。對此,龍芯指令集也將持續改進軟體和硬體優化,爭取 2025 年消除指令系統的壁壘。

在 AI 時代,IBM 開放技術副總裁 Todd Moore表示,如今 AI 能力的使用幫助我們在可信賴方面贏得公眾的信任。基於此,在開發 AI 應用過程中,專家需要參與其中,一方面,需要確保使用 AI 時進行道德風險評估;其次,確保 AI 是可擴展的、可靠的;此外,使用 AI 時一定要確保建立公眾信任。基於此,如何讓 AI 系統產生的結果讓人們更輕易地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何保持模型和資料的延續?而這些就需要解決可解釋性問題。

對此,Watson 資料和人工智慧開源平臺 CTO Animesh Singh 補充道,一直以來,IBM 對開源世界做出了貢獻,不僅開發了大量的工具和方法,還將這些方法提供給 Linux 基金會和 AI 組織,如捐贈一些 Python 函數庫、研發對抗式穩健的工具箱可以幫助使用者檢視系統、提供分析系統並在結果中查詢偏差的 AI Fairness 360 工具,使其能夠以合乎道德的方式,以公平的方式使用 AI。

百度自動駕駛平臺生態部總經理董芳芳在談及百度自 2013 年開啟探索的自動駕駛的 8 年間,從自主研發到宣佈全球開放共享計劃,Apollo 一直秉承「開放能力,共享資源,加速創新,持續共贏」的 16 字方針,開源了超過 60 萬行的程式碼,覆蓋全球 97 個國家,有超過 65000 名開發者,還包括車企、高校在內超過 210 家合作伙伴。Apollo 現在已經不僅僅在中國,也成為了全球最為活躍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除了賦能生活服務方面,百度自動駕駛生態在工業生產、教育等領域也為其帶來了更深的變革。基於教育維度,百度推出了面向教育版本的 Apollo 6.0 EDU 和開箱即用的套件,該教育版本繼承了開源開放的架構,方便老師和學生直接做二次開發和拓展。

產學研全面擁抱開源,共同締造創新模式!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李星教授表示網路每十年會有一個里程碑,如 1970年 NCP 協議,80 年代 IPV4 的 TCP/IP 成型,90 年代域名系統和 BGP 路由協議,2000 年 HTTP 協議,2010 年 HTTPS,而到了 2020 年以後的 10 年,極有可能就是 IPV6 新的模式與開源的結合。開源為 IPV6 提供了新的平臺,因為細節都要摸索,都要實現。其次,IPV4 和 IPV6 是不同的協議,不相容,且它們最大的區別是 IPV6 地址空間增大了很多,由於這麼大的地址空間,所以有可能會為開源帶來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IPV6 為開源提供的平臺無須把自己想象力侷限於與 IPV4 一樣,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聯想集團技術院士副總裁於辰濤表示,做製造型企業,最早在做軟體思考的時候,所有 IT 部門都怕出錯,企業生產過程鏈條非常長,供應鏈的管理過程鏈條也非常長。因此最早期,聯想 IT 採用了國外的軟體,但是近五年間,無論是 ERP,還是 PRM,這些均是以 IBM 的方法論為基礎的,這意味著這些方法論在中國落地都將面臨著巨大的改造。因此,聯想開始使用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做數字化轉型。在於辰濤看來,企業數字化轉型是買不來的。要做好這件事情,唯一一條路,就是做真正適合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技術支撐,而這些只有依賴於開源技術,通過低程式碼和微服務的技術和工具,去重構企業 IT 的基礎能力。

騰訊開源聯盟主席、TARS 基金會董事主席單致豪表示,騰訊以內外部結合的方式實現騰訊在開源價值雙輪驅動,騰訊所在的業務單元裡面,成立了獨立的技術委員會,在雲原生以及雲開源生態會投入更多的人力來做開源領域的投入以及開源商業化的閉環工作。同時在開源人才培養計劃以及跟外面的開源組織聯合平臺也在建立起來。總體的開源協同會給整個騰訊包括企業帶來很大的收入,不同的團隊合在一起做同樣的項目,重複的動作會減少。研發的項目也會提高,利潤的成本也會降低。內部的優秀項目對外開源,有部分的開源的項目,整體的組織會通過騰訊開源聯盟,通過騰訊雲的開源組織做孵化和指導。到外面就會有一個開源的項目以及技術產品和商業和社群形成閉環,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給整個社會以及商業帶來很大的價值。

麒麟軟體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韓乃平表示,開源極大的影響著軟體的生態。對於作業系統而言,最重要的應用能力並不一定是技術成熟或是穩定,而是生態。韓乃平指出,生態對於我們積累最難的一點則是時間。麒麟軟體經過近 30 年 Linux 作業系統的研發,以及最近 10 年基於開源進行大規模的生態建設,目前的生態數量已經有 2000 家合作廠商,也包括了現在主流的 5 萬款以上的硬體產品和超過 18000 臺以上的軟體產品。對於國產作業系統來說,最重要的基礎是共性的開源基礎社群和軟硬體產業鏈。開源軟體在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了全新的應用時代,我們要和硬體廣泛的結合,提供一個核心的技術體系。

英特爾架構圖形和軟體集團副總兼中國區總經理謝曉清表示,從底層系統基礎軟體棧到中間的運行庫、中介軟體,以及框架層,英特爾公司一直都有較多的投入。而在優化軟體生態的戰略上,英特爾於去年提出從 CPU 為中心轉移到 XPU 為中心,還有以晶片為中心轉移到以平臺為中心,都是以軟體優先的原則。oneAPI 是作為其中一個非常主要的軟體的方案,面向異構計算開放給業界,基於此,可以把使用者的場景在 oneAPI 平臺上實現深度的定製。

雲原生基金會總經理 Priyanka Sharma 表示,未來就是「雲原生」。雲原生計算基金會的使命讓雲原生計算無處不在。從 2000 年代非虛擬化硬體開始,到 VMWare 實現虛擬化、亞馬遜推出 AWS 把雲原生通過它們的產品帶到了前沿,再到 2013 年 Docker 公司讓容器化變得更加流行,2015 年,谷歌決定將名為 Kubernetes(K8s) 的項目開源,為了容器編排且幫助容器來回高速運轉,那便是雲原生計算基金會的開始。截止目前,雲原生計算基金會管理了 96 個開源項目,來自全球 177 個國家的捐助者超過 12.3 萬人,在這其中,中國在雲原生計算基金會的運營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是雲原生計算基金會項目的世界第二大貢獻者。

Linux 基金會戰略項目副總裁、LF AI&Data 的執行董事 Ibrahim Haddad 表示,開源為人工智慧領域提供了非常獨特的好處,主要體現在確定性、堅固性、說明能力和完成方面。藉助開源,人工智慧的發展透明,帶來了蓬勃發展,讓無能者出局。

阿里雲智慧基礎軟體部總經理馬濤表示,開源是基礎軟體發展最佳的途徑。對於基礎軟體而言,首先,它的生態非常豐富,開發商希望這種生態能夠服務更多的客戶;第二,它有很多場景,無論是資料庫、中介軟體,還是作業系統,更核心的是使用者可以無縫對接在系統上面,通過開源,可以使得系統讓更多人用起來,客戶可以對所有軟體更加放心。阿里在基礎軟體層面做了很多嘗試,如開源了 PolarDB 和 OceanBase 資料庫,和微軟合作了 OIM 中介軟體、深耕龍蜥開源作業系統。對於開源而言,馬濤認為,基礎軟體不能為開源而開源,最核心的目的還是希望能夠通過上游和下游去影響或者去連線整個產業的發展。相信隨著中國在基礎軟體領域投入不斷的加大,中國軟體行業在基礎軟體領域也能持續的發展,持續提升,未來中國在基礎軟體開源領域,也一定能夠有更多的話語權,也能更多主導社群的發展。

矩陣元創始人、CEO 孫立林表示,新一代分散式隱私人工智慧環境下,最終向用戶交付的並不是資料,而是資料的價值。為了把資料利用起來,最重要的技術就是隱私人工智慧或者叫隱私 AI。這個技術的使用,要克服包括隱私安全、資料的權屬和收益等非常多的問題。不過,它可以充分調動資料要素市場的積極性,能夠把孤立的遊離的小資料匯聚成大資料,並且形成智慧。矩陣元目前正在做隱私 AI 開源框架,包含區塊鏈組成的基礎的共識和管理層、隱私計算層、隱私計算網路層、應用層等等,基於開源框架未來是非常宏大的目標,希望做成基礎設施。

開源路上的奠基者們,「2021 中國開源優秀人物」大揭曉!

在開源加快各行各業創新步伐的同時,更離不開其背後默默無聞的貢獻者們,在本次論壇上,大會還正式釋出「2021 中國開源優秀人物」,完整獲獎名單如下:

  • 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 TOC 主席、Apache 基金會 Member 堵俊平

  • 木蘭開源社群運營負責人、Ceph 基金會大使、Soda 基金會 AC 委員會成員&大使 耿航

  • Apache Foundation Member、Apache Dolphin Scheduler PMC,前易觀 CTO 郭煒

  • PingCAP 聯合創始人兼 CTO 黃東旭

  • 矩陣元創始人兼 CTO 李升林

  • OpenHarmony 社群、鴻蒙開源團隊、開源社群負責人 劉果

  • 騰訊開源聯盟主席 TARS 基金會董事主席 單致豪

  • 滴滴城市運輸與服務事業群技術負責人 石東海

  • 小米集團開源委員會主席 覃左言

  • Intel 雲基礎設施軟體研發總監、OpenInfrastructure 基金會個人獨立董事 王慶

  • Zilliz 創始人兼 CEO,LF AI 基金會董事會主席 星爵

  • 開源社理事長 莊表偉

至此,「第十六屆開源中國開源世界高峰論壇」第一天會議到此結束。

意猶未盡?別擔心,6 月 18 日精彩繼續,日程如下: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