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FDA正式批准人造面板,「電子面板、智慧假肢」時代何時到來?

2021-06-20 15:07:10

近日,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全新「人造面板」產品:StrataGraft,用於成人熱燒傷患者的面板移植。

對於燒傷患者而言,常見的治療方式是去除損壞面板,然後摘取患者的健康面板,進行移植。

然而,面板移植手術隨時可能帶來感染風險,並在獲取健康面板的部位造成新的傷口。

燒傷患者的福音:人造面板

StrataGraftr人造面板產品,由真皮成纖維細胞和角質形成細胞組成,兩種面板細胞共同生長,形成了雙層結構,提供活細胞,支援機體自身的癒合能力。

使用人造面板產品後,患者自身的面板細胞,會逐漸取代因燒傷而損壞的面板細胞。

根據3期臨床試驗統計,71名燒傷面積達3%-37%的患者,經StrataGraft治療後,68人的燒傷部位,不需要「拆東牆補西牆式」的面板移植,其中83%的患者實現了持久的傷口閉合。

在不良反應方面,StrataGraft與常規的自體移植方法,表現差異並不大,均會出現常見的瘙癢、水泡、肥厚性疤痕和癒合受損症狀。

由於StrataGraft在產品開發的早期階段使用了動物細胞,因此存在傳播傳染病或病原體的風險。但在臨床研究過程中,未出現患者對StrataGraft產生排斥反應的情況,也沒有患者因不良反應而停止參與研究。

Mallinckrodt執行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官Steven Romano,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談到:「幫助減少或消除自體移植需要的治療進步是非常必要的。」

截肢患者的福音:電子面板

移植的面板,隨著時間的增長,血液迴圈以及神經末梢會逐步建立,但如果表皮以下面板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神經壞死,即便是移植而來的新面板,也可能會沒有觸覺。

當我們無法通過醫學手段,恢復觸覺,那能否通過在人造面板上覆蓋一層超薄感測器,讓其模擬真實觸感,並反饋到大腦?

更甚者,能否利用「人造電子面板」,覆蓋在截肢患者的假肢上,從而讓患者的假肢擁有觸覺、壓力、溫度等感知能力。

2020年,知名科學家鮑哲南院士在騰訊WE大會上講到:「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是,當我把我的小孩抱在懷中,輕輕撫摸他柔軟的小手和小臉的時候。如果媽媽不能撫摸她的孩子,或者在廚房做飯時被燙傷也沒感覺,你可以想象嗎?這就是戴著假肢、沒有感覺的病人每天所經歷的。」

讓電子面板變為現實,已經成為鮑哲南等科學家們一致的夢想。

鮑哲南介紹到,「電子面板」 需要解決三大最重要的問題:

第一,電子材料必須像面板一樣的柔軟,可以拉伸甚至自修復、生物降解;

第二,能夠真正感受到不同的物體;

第三,電子面板的訊號需要能夠被大腦識別。

從材料角度講,需要通過分子的設計,得到不同的材料。

分子由原子組成,當分子排列成不同的序列時,便帶來了不同的效能,比如擁有金屬效能,或者具有可拉伸性。

但如果這些分子所做成的材料質地剛硬,當人在運動時,要麼會束縛,要麼則發生化學鍵斷裂,導致電子器件無法工作。

因此,鮑哲南團隊提出用可以自行修復化學鍵的新型材料,即使化學鍵斷裂,也會自行重新修復,讓其具備可拉伸性和自修復性,甚至有生物降解的效能。

材料問題解決後,第二步需將這些材料,做成靈敏的感測器,識別壓力、形狀和溫度。

它既需要有靈敏度,也需要可以分辨外界不同的訊號。

「早期團隊開發了一個可以測壓力的金字塔型感測器。當感測器的塔尖受到壓力時,塔尖變形使得電訊號改變;壓力加大時,塔底變形使得電訊號的改變加大,這樣就可以測出不同的壓力。」

除了分辨壓力外,電子面板還要能辨別形狀。在壓力感測器上,加一層可以變形的薄膜,就可以檢測出變形,從而分辨出是一個草莓還是一個蘋果。

鮑哲南團隊還開發了一個溫度感測器,當溫度升高的時候,該材料會膨脹使金屬顆粒分開,從而讓導電力發生變化。

最後一步是讓 「電子面板」 的訊號被大腦識別。

「人類大腦,所接受的從面板來的訊號,是電的脈衝訊號,所以我們所做的人造面板,也必須能夠把感測器所得到的訊號,改變成脈衝的訊號。」

有了這個訊號之後,還需要把它與神經相連,通過神經傳輸到大腦。「所以人造面板必須非常柔軟,必須不傷害到我們的神經或者大腦。」 鮑哲南講述到。

該研究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鮑哲南團隊把材料植入小老鼠的身體,小老鼠仍可以正常地生活,這證明 「人造面板」 確實可以和生物體系相容。

雖然要真正用到人的身上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已經證實 「人造面板」 理念的可行性。

鮑哲南說:「我們現在已經有一系列的材料和電子器件,使得我們可以證實人造面板是可以做成的。」

「電子面板」下一站:智慧假肢

電子面板,本質上是,重建人的觸覺。

那麼殘疾人,能否安裝「智慧假手、假腿」,讓其假肢,除了擁有觸覺外,還能進行抓取等操作行為?

目前可部分實現的是,通過在機械手上安裝AI攝像頭等感測裝置,在人發出指令後(如類似於智慧音箱的語音指令),智慧假肢上的攝像頭,會通過識別目標物件,然後進行簡單的指定性操作。

但這類實現方式,並不自然,更像是人操作一個工具,而不是讓工具融為人的一部分,用大腦的意念便可控制和感受,與真肢一樣。

要走到這一步,則涉及到極其複雜的雙向腦機介面技術。

假設大腦要讓機械手做「開門」這一看似非常簡單的動作,可分解為:用手抓住門把手,然後旋轉。

首先,需要腦機介面,接收到大腦「開門」的意念訊號,並將其變成無線電訊號,傳遞到機械手上。

另一方面,機械手也要將握著門把手的壓力訊號,以及旋轉時把手鬆緊、肌肉控制的感覺,傳回到大腦中。

也就是說,它不僅需要把機械手接受到的訊號,傳輸給大腦,同時要採集大腦的「指揮」訊號,來控制目標物體。實現大腦與「機械手+物體」的雙向通訊。

這需要讓大腦發出的訊號和得到的反饋,匹配得尤為精確。讓機械手握門把手的力度,與大腦中形成的感覺和真手一致,否則發生的情況,可能是人腦中感覺自己已經把門把手抓得很緊了,但實際上,一轉動後,機械手就滑手了。

以更難控制力度的「抓雞蛋」為例。

其原理大致為,手指的感測器在測量到壓力後,要把訊號傳遞到大腦中的感知皮層電極,在大腦處理好資訊後,再通過運動皮層電極,將資訊傳出去,以這個資訊控制手部肌肉抓取雞蛋。

一開始,感測器感知到的力度和手真正抓的力度若不一致,雞蛋要麼抓不緊,要麼被捏碎,而接下來的過程中,需要利用AI提升感測器的準確度和精度。

目前來說,用雙向腦機介面的形式,讓假肢變得和真肢一樣:可感、可控,還為時尚早。但通過指令,以操控工具的形式,去控制假肢的時代,即將到來。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內容參考:

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research/738411.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767204927559794&wfr=spider&for=pc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