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年間,我們親歷了關係型、非關係型、線上分析處理(OLAP)型、以及線上事務處理(OLTP)型資料庫的市場之爭,也注意到了諸如:Snowflake、MongoDB、Cockroach Labs、以及Ne
2021-07-31 06:53:07
在過去的十年間,我們親歷了關係型、非關係型、線上分析處理(OLAP)型、以及線上事務處理(OLTP)型資料庫的市場之爭,也注意到了諸如:Snowflake、MongoDB、Cockroach Labs、以及Neo4j等新型資料庫的產生和發展。
而根據DB-Engines的一項針對資料庫管理系統調查的統計(如下圖所示),時序型資料庫(time series database,TSDB)是自2020年以來,增長最快的資料庫類型之一。
時序資料庫是針對攝取、處理和儲存帶有時間戳資料進行優化過的資料庫。此類資料可能包括來自伺服器和應用程式的參數指標、來自物聯網感測器的讀數、網站或應用程式上的使用者互動、以及金融市場上的各種交易活動。
此處的時序資料通常具有如下屬性特徵:
每個資料點都包含了用於索引、聚合、以及取樣的時間戳。此類資料往往是多維的、且相關的。
它們主要以高速寫入(或稱:攝取)的方式,來捕獲高頻的資料。
資料的彙總檢視(例如:降取樣、聚合檢視或趨勢線)可以提供比單個數據點更多的洞見。例如,考慮到網路的不穩定性、或感測器讀數可能出現的異常,我們需要為在一段時間內,針對超過預定閾值的某些平均值設定警報,而並非僅針對單個數據點。
通常需要獲取在一段時間內訪問某類資料(例如,獲取過去一週內的點選率資料),以供深入分析。
雖然其他類型的資料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處理時序資料,但是TSDB可以在設計上,針對上述資料特性,更有效地處理那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開展的各類資料攝取、壓縮、以及聚合活動。
如今隨著雲端計算、物聯網、以及機器學習對於時序資料需求的持續爆炸式增長,軟體架構師們應該如何選擇TSDB呢?本文將綜合比較市場上最為流行的三種TSDB--InfluxDB,TimescaleDB和QuestDB,以幫助您做出明智的選擇。
於2013年被首次釋出的InfluxDB,是TSDB領域的領導者。如下圖所示,它甚至超越了之前的Graphite和OpenTSDB。與許多開源(OSS)資料庫類似,InfluxDB不但能夠為單個節點提供MIT許可,而且提供了InfluxDB Cloud付費計劃,以及為企業級使用者提供了叢集、以及生產環境就緒(production-ready)等功能。
圖片來源:DB-engines
如下圖所示,在2019年釋出InfluxDB 2.x之前,InfluxDB平臺是由TICK技術棧所組成,即:Telegraf(收集和報告參數指標的代理)、InfluxDB、Chronograf(從InfluxDB處查詢資料的介面)、以及Kapacitor(實時資料流的處理引擎)。InfluxDB 1.x主要通過社群和整合,收集、儲存和檢視來自伺服器和Web應用的時序資料指標。
圖片來源:Influxdata
InfluxDB 2.x從本質上簡化了整體架構。它將TICK棧捆綁到了單個二進位制檔案中,並且引入了一些新的功能,來執行收集(如:原生的Prometheus插件)、組織(如:各種組織和儲存桶)、視覺化(如:資料瀏覽器)資料、及其Flux語言。
在介紹InfluxDB的工作原理之前,讓我們先了解如下三個關鍵概念:
資料模型(標籤集模型):除了時間戳欄位,其實每個資料元素還會包含各種標籤(如:可選的、已被索引的元資料欄位)、欄位(如:鍵和值)、以及指標(標籤、欄位和時間戳的容器)。下圖示例展示了由科學家Anderson和Mullen在Klamath和Portland兩地採集到的、蜜蜂和螞蟻的數量普查資料。此處的位置(location)和科學家(scientist)標籤,被當作蜜蜂和螞蟻普查範圍內的「欄位/值(field/value)」對。
有關蜜蜂和螞蟻普查資料的示例:
資料模式(TSM & TSI):是一些儲存在時間結構合併樹(time-structured merge tree,TSM)和時序索引(time series index,TSI)檔案中的資料元素。其中,TSM可以被認為是具有預寫日誌(write-ahead log,WAL)和類似於SSTable只讀檔案的LSM樹。這些檔案通常是經過排序和壓縮的。而TSI則是可供InfluxDB記憶體對映的磁碟檔案索引。它可以讓作業系統以最少最近使用(Least Recently Used,LRU)記憶體的方式,來幫助處理具有高基數(high cardinality)的資料集(如,集合中的那些大型元素)。
Flux指令碼語言:是由InfluxDB開發的一種,可用於協助查詢資料的特定域語言。同時,Flux也帶有一個可協助從SQL資料來源進行查詢的SQL包。
值得注意的是,InfluxDB在攝取資料之前,不會強制執行某種結構模式。相反,它的結構模式是根據輸入的資料被自動創建,以及從標籤和欄位中推斷出來的。這種類似NoSQL的體驗,對於InfluxDB來說有利也有弊。對於那些能夠自動適合此類標記集模型基數的資料集(如:各種物聯網資料、財務資料、以及大多數基礎設施和應用程式的參數指標)而言,InfluxDB非常容易上手。使用者也無需擔心設計模式或索引(如下圖所示)。同時,對於那些目標是創建物理資產數字模型的用例而言,它也是非常實用的。例如,在物聯網中,人們可能需要創建一個數字孿生,來表示一組感測器,並攝取各種有組織的資料。
圖片來源:Influxdata
另一方面,當資料集需要在連續的欄位上建立索引(畢竟InfluxDB不支援數字,而且標籤必須是字元串)或驗證資料時,這種「無模式」就是一種缺陷。此外,由於標籤會被索引,因此如果標籤會經常變化(如,元資料可能在初次攝取後,就發生了變化)的話,僅依賴InfluxDB來推斷模式,就可能會產生昂貴的開銷。
再者,由InfluxDB決定創建其自定義的功能性資料指令碼語言(如Flux),會給整個生態系統增加一層複雜性。對此,InfluxDB的團隊特別強調了如下兩個從類SQL的InfluxQL轉換為Flux 的驅動場景:
時序資料符合基於流的功能處理模型。其中,資料流是從一個輸出轉換為下一個輸出。而由SQL支援的關係代數模型,則不能處理這種操作和函數的連結。
通過InfluxDB為時序資料(如,指數級的移動平均)的常見操作,提供一流的支援,而這並非SQL標準的一部分。
當然,使用者需要花時間去熟悉Flux的語法,特別是那些追求簡單的SQL查詢方式,以及不打算學習另一種新語言的使用者,尤為如此。好在InfluxDB已擁有大型的社群與整合,而且Flux能夠與內建的儀表板相結合。
圖片來源:Influxdata
總的來說,在面向基礎設施和應用監控的需求時,InfluxDB能夠與各種資料來源無縫地整合。如果時序資料能夠與標籤集模型非常吻合的話,那麼InfluxDB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見,InfluxDB的優缺點可以被歸結為:
優點:無模式攝取、龐大的社群、與流行工具相整合。
缺點:具有高基數、自定義查詢/處理語言的資料集。
InfluxDB需要從頭開始構建新的資料庫和自定義語言,而TimescaleDB則建立在PostgreSQL之上,並添加了一個被稱為超級表(hypertables)的中間層。該層將資料分塊到多個底層資料表中,並將其抽象為一個可用於資料互動的單個大表。
與PostgreSQL的相容性是TimescaleDB的最大賣點。TimescaleDB能夠完全支援所有的SQL功能(如:連線、二級和部分索引),以及諸如PostGIS之類流行的擴展。作為PostgreSQL的擴展,TimescaleDB不但提供諸如Azure Database for PostgreSQL與Aiven之類的雲託管選項,也提供了針對虛擬機器或容器的各種自管理選項。
圖片來源:Stack Overflow
TimescaleDB最初是針對物聯網平臺,使用InfluxDB來儲存它們的感測器資料。由於網路不穩定性,導致了物聯網時序資料經常會出現擁堵和失序,因此TimescaleDB在高基數方面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超級表(Hypertables):TimescaleDB基於時間列、以及其他「空間」值(如:裝置的UID、位置標識符、或股票代號),來將其超級表劃分成塊。使用者可以通過配置這些塊,將最新的資料儲存到記憶體中,並按照時間列,將資料非同步壓縮和重新排序至磁碟(並非攝取時間),以及在節點之間,以事務的方式進行復制和遷移。
持續聚合(Continuous Aggregation):通常,物聯網資料在彙總時更為實用,因此我們無需在每個彙總查詢中去掃描大量的資料。由於支援資料的持續聚合,TimescaleDB能夠快速地計算出諸如:小時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等關鍵指標(如,計算出下午3點到4點之間的平均溫度,或是下午3點時刻的確切溫度)。這將有助於創建高效能的儀表板與分析結果。
資料保留(Data Retention):在傳統關係型資料庫中,大量的刪除操作往往代價高昂。然而,由於TimescaleDB是以塊的形式儲存資料的,因此它提供了一種drop_chunks的功能,可以在同等開銷下,快速地刪除舊的資料。由於舊資料的相關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因此TimescaleDB可以通過與長期儲存(如,OLAP或Blob儲存)一起使用,來移走舊的資料,節省磁碟空間,進而為新的資料上提供優異的效能。
就效能而言,時序基準套件(Time Series Benchmark Suite,TTSBS,)詳細比較了TimescaleDB 1.7.1和InfluxDB 1.8.0(兩者都是OSS版本)在插入和讀取延遲方面的效能指標。不過,由於如今兩者都已經擁有了2.x版本,因此該分析略顯過時。從下圖比較結果可知,TimescaleDB會隨著資料基數的增長(以3.5倍速),提供卓越的效能。
InfluxDB與TimescaleDB的攝取速度比較
TimescaleDB團隊指出,InfluxDB的基於日誌結構合併樹系統(tree-based system,TSI)與TimescaleDB的B樹索引方法,是效能制勝的法寶。當然,我在此並未武斷地認為TimescaleDB在效能方面就一定優於InfluxDB。畢竟效能基準測試受到資料模型、硬體、以及配置等多方面的影響較大。該比較結果僅表明,TimescaleDB可能更適合資料基數較高的物聯網用例(例如,在1000萬臺裝置中,獲悉裝置X的平均功耗)。
總體而言,TimescaleDB非常適合那些尋求顯著效能提升,而不想通過大量重構來遷移現有SQL資料庫的團隊。儘管TimescaleDB相對較新(於2017年首次被髮布),但是許多物聯網初創公司已在使用它作為中間資料儲存,以快速提取橫跨數月的聚合參數指標,並將舊的資料移至長期儲存處。如果您已經在Kubernetes叢集上運行著 PostgreSQL,那麼安裝TimescaleDB和遷移資料的任務都會相對比較容易。
總的說來,TimescaleDB的優缺點可以被歸結為:
優點:與PostgreSQL相容性,可以很好地擴展資料基數,並提供各種部署模型。
缺點:結構模式固定,而且在攝取之前增加了複雜性和資料的轉換工作。
對於那些既希望利用InfluxDB內聯協議的靈活性,又熟悉PostgreSQL的人來說,QuestDB(YC S20)作為一個較新的時序資料庫,可以滿足開發者的這兩個要求。它是一個用Java和C++編寫的開源TSDB,雖然被推出僅一年多,但是已排名到了前15。從原理上說,QuestDB是利用記憶體對映檔案,在資料提交到磁碟之前,實現快速讀寫的。
圖片來源:QuestDB
QuestDB通過使用Java和C++,來從頭開始構建資料庫,其主要特徵體現在:
效能:解決攝取過程中,特別是在處置高基數的資料集過程中的瓶頸。同時,它還通過順次儲存的時分資料(即,在記憶體中的混洗),以及僅分析請求的列/分區,而並非以整張表的方式,來支援快速的資料檢索。此外,QuestDB還會運用SIMD指令,實現並行化操作。
相容性:QuestDB支援InfluxDB的內聯(inline)協議、PostgreSQL wire、REST API、以及CSV上傳的方式,來攝取資料。那些習慣了其他TSDB的使用者,可以輕鬆地移植他們的現有應用程式,而無需進行大量的重寫工作。
通過SQL進行查詢:雖然能夠支援多種攝取機制,但是QuestDB也會使用SQL作為查詢語言,因此使用者無需額外地學習Flux之類的特定域語言。
在效能方面,QuestDB最近釋出了一篇包含基準測試結果的博文,展示了其每秒140萬行的寫入速度。QuestDB團隊在cpu-only的用例中,使用了TSBS基準測試。其中m5.8xlarge在AWS上的例項中,使用了多達14個work(注意:該140萬行的數字,源於使用了AMD Ryzen5的處理器)。
對於具有高基數(超過1000萬)的資料集,QuestDB的效能優於其他TSDB。憑藉著Intel Xeon CPU,其峰值的攝取吞吐量為904k行/秒,並能夠在1000萬臺裝置上使用四個執行緒,且在m5.8xlarge例項上維持約640k行/秒的效能。而當QuestDB在AMD Ryzen 3970X上運行相同的基準測試時,它具有超過1百萬行/秒的攝取吞吐量。
各種TSDB在攝取吞吐量與裝置數量上的比較
同樣,上述基於資料模型和DB調整的效能基準測試也可能不夠客觀,不過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QuestDB的效能優勢。
QuestDB的另一個有趣的特性是,在攝取中支援InfluxDB內聯協議和PostgreSQL的wire。對於現有的InfluxDB使用者,您可以將Telegraf配置為指向QuestDB的地址和埠。同理,PostgreSQL使用者使用現有的客戶端庫、或JDBC,將資料寫入QuestDB。當然,無論採用何種攝取方法,我們都可以使用標準的SQL去查詢資料。值得注意的是,其API參考頁面上,顯著地列出了一些例外的情況。
作為該領域的新玩家,QuestDB最明顯的缺點是,缺乏生產環境就緒的功能(如,複製、備份與恢復等)。同時,它雖然能與諸如:PostgreSQL、Grafana、Kafka、Telegraf、以及Tableau等流行工具相整合,但是需要花時間偵錯與磨合,方可達到上述其他TSDB的水平。
總的說來,QuestDB的優缺點可以被歸結為:
優點:快速攝取(特別是對於具有高基數的資料集),支援InfluxDB內聯協議和PostgreSQL wire,可以通過標準的SQL查詢資料。
缺點:在使用者社群、可用整合、以及對生產環境就緒等方面,都有待改進。
隨著業界對於時序資料需求的不斷增長,專門處理此類資料的TSDB將會被大規模地採用,並引發激烈的競爭。除了上面介紹的三大開源TSDB之外,市場上還有AWS(AWS Timestream)和Azure(Azure Series Insights)等公共雲產品。
與傳統資料庫類似,選擇TSDB主要仍取決於您的業務需求、資料模型、以及資料用例。如果您的資料適合於具有豐富的、整合生態系統的標籤集模型,那麼請選擇InfluxDB。TimescaleDB則非常適合於現有的PostgreSQL使用者。而如果效能是您的首要考慮因素的話,請您考慮選用QuestDB。
相關文章
在過去的十年間,我們親歷了關係型、非關係型、線上分析處理(OLAP)型、以及線上事務處理(OLTP)型資料庫的市場之爭,也注意到了諸如:Snowflake、MongoDB、Cockroach Labs、以及Ne
2021-07-31 06:53:07
遊戲幀率被驍龍778G吊打,手機廠商專門推出「降溫補丁」,首款效能比麒麟9000弱的驍龍旗艦……不得不說,驍龍888可能是高通這幾年最悲劇的一款旗艦晶片。真的心疼各大國產手機廠
2021-07-31 06:52:59
昨天華為P50系列終於釋出了,本次釋出會只有華為P50和華為P50 Pro這2個版本,並沒有超大杯,雖然只支援4G,而且不送充電器,價格也不算便宜,但是依舊很受歡迎,在電商平臺上面秒無,沒有搶
2021-07-31 06:52:51
2021年7月21日全球成長最快的手機品牌realme釋出了一款專為年輕人打造的新款手機--realme真我GT大師版系列,realme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徐起就此提出了「質價比」的全新概念,為
2021-07-31 06:52:46
華為P50系列正式釋出,在當晚的活動中,機型很快就被搶購一空,身邊好幾位朋友都曬出了搶購照,的存貨都被「秒」了。而P50 Pro版本的正式發售是8月12日,而標準版本則到9月份發售,銷售
2021-07-31 06:52:34
7月29號的晚上,推遲4個月釋出的華為P50系列終於是千呼萬喚始出來,預計在今年3月或4月份就會發布P50系列手機,在美國的多次制裁之下,華為手機晶片大幅度缺貨,所以不得不推遲到現在
2021-07-31 06: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