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 XCH 的到来,让一票企业级 SSD 都涨价了,唯一维持低价的就只剩它了,<em>Intel</em> 750 800G,同样是 MLC,价格却只有 850 元左右,不过 800G 容量的写入速度仅有 800MB/s,但对于我来说完全够用了,对于 Cache 来说,长寿、.
2021-05-17 21:30:55
描邊怪除了是一個 28 線科技 up 以外,還有點攝像的小愛好,平常喜歡出去東拍拍西拍拍,偶爾還去拍拍風景、妹子和女朋友,不過相機的 RAW 格式圖片佔用空間太大了,所以早些年配了一臺專門用來存放 RAW 檔案的 NAS。
後來為了讓我更流暢的直接用 LR、PS 訪問 NAS 做處理,所以又加裝了一根三星 970 Pro 500G 當做 NAS 的 Cache,當時的我直接感受到了起飛一般的速度(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同時加裝的了一張 10G 網卡)。
但最近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最近在儲存時會經常出現掉速的情況,這才意識到,我的 Cache 空間不夠了,我的 Cache 設定和傲騰類似,將常用的檔案放進 SSD,不常用的檔案則丟進 HDD 中,同時我從原來的 A6000 一路升級到了 A7R4,更大佔用的 RAW 檔案和儲存的 16bit PSD 直接給我的 Cache 幹爆了,所以升級 Cache 迫在眉睫!
購買理由
▲由於 XCH 的到來,讓一票企業級 SSD 都漲價了,唯一維持低價的就只剩它了,Intel 750 800G,同樣是 MLC,價格卻只有 850 元左右,不過 800G 容量的寫入速度僅有 800MB/s,但對於我來說完全夠用了,對於 Cache 來說,長壽、滿盤不掉速的 MLC 才是關鍵(當然速度也不能太拉跨)。
▲這款硬碟共有三個版本,U.2 to U.2、U.2 to M.2、AIC 卡,我選擇的是最便宜的 U.2 to U.2 版本,再通過某寶購買一個 M.2 轉 U.2 的轉接板即可。
U.2 to M.2 版本的會比較貴,大概在 950 元左右,AIC 目前僅有 1.2TB 版本能找到,而且價格起飛。
▲本體長這樣,風格依舊是 Intel 一貫的設計。
▲因為和 M.2 一樣,都是 NVMe 協議,所以 U.2的盤也一樣有發熱問題,不過 2.5 寸規格的它就很好解決散熱問題,直接在背面設計成鰭片即可。
▲和差不多容量的 SATA 盤比也僅僅是厚了一點,三圍就完全一樣了,大部分機箱都能相容。
▲除了三圍以外,和 SATA 盤很像的還有這個介面,其實很像的還有 SAS 口,這樣的設計可以通過同一個規格的公頭來同時相容 SATA、SAS、U.2 三種硬碟,只需要控制器上做好協議相容即可,在儲存伺服器上可以有效的提高硬碟的靈活性。
SAS 和 SATA 就像是父子的關係,SATA 是 SAS 的子標準,所以 SAS 控制器可以直接相容 SATA 的硬碟,反過來就不行了(除非你的 SAS 硬碟支援 SATA 模式)。
U.2 和 M.2 僅有物理層的不同,也就是說它們均支援 NVMe 協議,走 PCIe 通道,僅有物理介面不同,所以可以通過較為廉價的轉接板即可完成轉接,U.2 轉 M.2,M.2 轉 U.2 都是可行的。
U.2 和 SAS 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介面,由於協議和通道的不同,所以導致就算介面再像也無法互相相容,當然用 U.2 口去跑 AHCI 協議或者 SCSI 協議也是理論可行的,但是目前沒有廠商這麼做就是了。
▲介面的另外一面也多了一排針腳,這樣 U.2 就可以跑到更大的 PCIe x4 頻寬,提升傳輸效率(而可憐的 SAS 僅有 PCIe x2)。
拆解環節
▲擰下正面四顆螺絲即可取出 PCB,上下層接觸外殼的部分均有導熱墊輔助散熱。
▲這款 SSD 採用了複合電路板的設計,通過預先將一層撓性 PCB 壓入剛性 PCB 中,使得兩部分 PCB 可以輕易彎曲,可以將剛性 PCB 的二維空間拓展為三維空間,在有限的空間中容納更多的 IC。
▲最大的這顆IC 就是主控了,型號 CH29AE41AB0 來自 Intel,和自家同為企業級的 P3700 同款,擁有恐怖的 18 通道設計,比傳統消費級 SSD 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當然高規格的代價就是更大的功耗和發熱,這就是它沒有 M.2 版本的主要原因。
▲主控右側有三顆小 IC,這三顆是來自美光的 DDR3 快取,單顆容量為 256MB。
▲正下方是 6 顆 Flash,來自 Intel,型號為 29F32B08MCMFS,是單顆容量為 32GB 的 MLC NAND Flash,為 20nm 製程。
▲底部還有一顆大電容,用於斷電回寫,企業級標配,來自 Nichicon(尼吉康),規格為 35V 680 微法。
▲在另外一側的 PCB 上還有 12 顆 29F32B08MCMFS。
▲然後我們來看 PCB 的背面,在主控的背面採用了過孔開窗工藝,方便示波器直接測量主控腳位是否正常,同時對恢復資料也能起到一定幫助。
▲旁邊還有兩顆美光的 DDR3 快取,這款 SSD 共計五顆快取,共計容量 1.25GB,其中一顆應該為 ECC 校驗,所以實際可用容量為 1G(個人猜測)。
▲角落裡有一顆 TPS53915,這是一顆 Buck Converter,來自 Texas Instruments(德州儀器),同時集成了 1MHz 的 PWM 和一顆 12A 的 MOS。
▲上面還有一顆 IDTP78001,來自 Renesas(瑞薩),這是一顆獨立時鐘,可以傳送時鐘訊號,保證與其相關的 IC 得以同步運作,通常 PCIe 自帶時鐘訊號,這樣做可以減少 PCIe 通道上其他的裝置帶來的干擾,使 SSD 更加穩定的工作。
▲下方是 6 顆 Flash,來自 Intel,型號為 29F16B08LCMFS,是單顆容量為 16GB 的 MLC NAND Flash,為 20nm 製程。
▲另外一塊 PCB 上還有 8 顆 29F16B08LCMFS 和 4 顆 29F32B08MCMFS,所以這塊 SSD 共由 14 顆 16GB 和 22 顆 32GB 的 Flash 組成,共計容量 928GB,實際可用容量為 800GB,所以大概保留了 13% 的 OP 空間。
OP 空間指的是 SSD 由主控控制保留的使用者不可用空間,通常用於 SSD 的 GC 垃圾回收,損耗均衡,減少寫入放大等功能,主要目的是增強接近滿盤時的效能,並提升可擦寫壽命。
上機測試
▲國際慣例,先看配置。
▲主機板為華擎的 X570 Taichi Razer。
▲CPU 為當今最強消費級 CPU,AMD Ryzen 9 5950X。
▲記憶體來自 ZADAK 的 SPARK DDR4 3600 8Gx2。
▲我使用的這兩條的規格為 XMP 3600 C17-19-19-39,屬於那種延遲中規中矩的 3600 頻率的條子。
▲從床底翻出來的一張 GT 210 亮機卡。
▲散熱器則是超頻三東海 K4000。
▲標配一把 13cm 風扇,在提供大風量的同時減少了風扇轉速,搭配液壓軸承能有效降低風扇產生的噪音。
▲四根 6mm 純銅鍍鎳的熱管,好看且耐用,每根熱管經過特殊優化,單根導熱效率可達 50W。
▲熱管直觸工藝可以將 CPU 熱量快速帶走。
▲電源則是安鈦克的 HCG-X1000,提供長達十年的換新服務,十年換新和十年保的意義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相比於自家的 HCG 系列,HCG-X 能夠提供更好的電氣效能,提高電腦穩定性。大一號的風扇可以進一步的降低風量,減少風扇轉速帶來的噪音。
▲土豪金磨砂配色成為我購買它的最大理由,雖說沒有效能提升,但是讓你的電腦檔次更高。
▲單路 12V 的功率可達 996W,整體最高功率可達 1000W,輔以 80 PLUS 金牌認證,可謂是高階必選之一。
▲系統盤 SSD 為大華 C900 ,這款 SSD 價效比非常不錯,TLC 顆粒,緩內速度寫入也能達到 1800MB/s,綜合價格來看是一個不錯的大碗肉。
1x 理論效能測試
▲Crystal Disk Mark 8.0.1,3 次 2GB,讀寫測試,結果如圖。
▲Crystal Disk Mark 8.0.1,3 次 4GB,讀寫測試,結果如圖。
▲Crystal Disk Mark 8.0.1,3 次 8GB,讀寫測試,結果如圖。
▲HD Tune Pro 5.75,基準全盤寫入測試,結果如圖。
▲HD Tune Pro 5.75,隨機訪問讀取測試,結果如圖。
▲HD Tune Pro 5.75,隨機訪問寫入測試,結果如圖。
▲HD Tune Pro 5.75,檔案基準 3000MB 讀寫測試,結果如圖。
▲HD Tune Pro 5.75,檔案基準 7000MB 讀寫測試,結果如圖。
▲HD Tune Pro 5.75,檔案基準 9000MB 讀寫測試,結果如圖。
3x Raid 0 理論效能測試
▲其實我這次一共購買了四塊 Intel 750 800G 來升級我的 Cache,但是有一塊卻無法識別,所以只好先測三塊了,不過升級過後不會做 Raid 0 來使用,就圖個爽。
Raid 0 一時爽,資料火葬場 ——魯迅
▲由於系統盤佔用了一個 M.2,所以這裡用了一張之前買 TRX40 中贈送的 PCIe 4x M.2 直通卡來測試。
▲Crystal Disk Mark 8.0.1,3 x Raid 0,3 次 2GB,讀寫測試,結果如圖。
▲Crystal Disk Mark 8.0.1,3 x Raid 0,3 次 4GB,讀寫測試,結果如圖。
▲Crystal Disk Mark 8.0.1,3 x Raid 0,3 次 6GB,讀寫測試,結果如圖。
總結
這張盤無論寫入還是讀取,都沒辦法和現在市面上主流的 NVMe SSD 抗衡,但是使用壽命相較於 TLC 或者是更廉價的 QLC,基本上是亂殺,儘管這張盤早已停產,5 年的質保也僅能保修至 2023 年,但是 MLC 的擦寫壽命仍值得信賴。
上述所有測試均為我們展現了其優質的穩定性,雖然沒有 SLC Cache 設計,但是全盤 800G 寫入依舊可以輕鬆的將寫入速度全程保持在 800MB/s 以上,這也是目前絕大部分 TLC NVMe 沒有的。
目前正常銷售的 MLC 全新盤僅有三星的 970 Pro,但是其高達 2.6 元 1GB 的平均價格足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相比 Intel 750 的 1.1 元 1GB 高了一倍都不止,不過也不是說 970 Pro 不好,畢竟我這三塊 Raid 0 的寫入才剛剛摸到別人單盤寫入的屁股。
只要你不是準求極致效能的使用者,你就可以選擇 Intel 750 800G,當一個遊戲盤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是以穩定性和壽命為目的的使用者,那麼這張盤的價效比就非常高了。
相關文章
▲由于 XCH 的到来,让一票企业级 SSD 都涨价了,唯一维持低价的就只剩它了,<em>Intel</em> 750 800G,同样是 MLC,价格却只有 850 元左右,不过 800G 容量的写入速度仅有 800MB/s,但对于我来说完全够用了,对于 Cache 来说,长寿、.
2021-05-17 21:30:55
可以有的小伙伴觉得<em>iPad</em>的中英文输入法切换不方便,实际上在Lofree洛斐小浪蓝牙机械键盘上切换只需要按下FN键就行。 值得一提的是,Lofree洛斐小浪蓝牙机械键盘的盖板还可以当放置平板的工具,这样使用起来是
2021-05-17 21:30:14
体验:AirFree Pods小方盒采用了<em>高通</em>QCC3020旗舰机芯片,不管在音乐,还是游戏、通话等方面都很顺畅,无延迟,链接很稳定。发声单元采用了13mm的复合钛膜,在听歌过程中,高音澎湃,低音厚重,人声清晰,层次分明。双边立体声带
2021-05-17 21:01:18
确定将首发<em>高通</em>骁龙7系新平台 近日,某知名数码博主爆料称,荣耀50系列已确定首发<em>高通</em>骁龙7系新平台SM7325。从代号来看,SM7325应该是前段时间曝光的骁龙775G的降频版,或命名为骁龙775。据悉,该处理
2021-05-17 21:01:13
说完了孩子视力发育的“黄金时期”,我们接下来说说该如何正确地保护孩子视力吧。如何正确保护孩子视力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年纪很小的孩子就抱着手机、<em>ipad</em>,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更是放任孩子
2021-05-17 21:00:51
<em>iPhone</em>13多方位曝光 苹果依靠<em>iPhone</em>12系列机型庞大的出货量,在今年第一季度顺利成为了世界第二大手机厂商,如果单论5G手机而言,苹果更是名列全球第一,三星远不是它的对手。要知道,时至今日苹果只有<em>i
2021-05-17 2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