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軟體

看見風險系列之三:警惕中國製造可能遭受「供給側攻擊」

2021-05-18 18:31:17

【點選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資訊不錯過】

本文作者:鄧海清,汪術勤

一、中國製造業面臨的核心威脅不是高通脹,而是「供給側攻擊」

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中美通脹資料接連大超預期,「通脹來襲」、「超級週期」的炒作甚囂塵上。我們認為,對於中國經濟和產業而言,PPI高增速只是短期結構性現象,並非長期風險:疫情後中國供給端復甦快於需求端,發達國家需求端復甦快於供給端,外需支撐了疫情後中國工業生產的高景氣度。從國內來看,需求雖持續復甦,但整體節奏較慢,供需缺口依然存在。中國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兩年平均為5%,低於中國經濟潛在增速。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GDP增速目標定於6%,也體現了不會搞強刺激、不會過分追求GDP高增長的政策取向。沒有需求過熱,決定了中國很難出現全面高通脹。中美經濟復甦節奏和結構不同,美國是「供不應求」,中國是「供過於求」,兩國通脹的表現形式和演化路徑並不相同,中國通脹也不會簡單跟隨美國通脹起舞。

我們認為,PPI高企不是中國製造業面臨的核心威脅。從更為長遠的角度來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製造業的全方位、多層次的供給側攻擊才是中國製造業需要高度警惕、充分重視的巨大挑戰。

二、以史為鑑:供給側攻擊的威力和隱蔽性絲毫不遜色於需求端攻擊

對於國際經貿領域的競爭和摩擦,我們比較容易想到或警惕的是需求端的攻擊,比如提高關稅、環境壁壘、進口配額等。但對於供給側的攻擊認識不足。

供給側攻擊指的是通過操縱重要商品的供給數量或價格,對一國供給端或生產端形成巨大沖擊,進而打擊該國的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其威力和隱蔽性絲毫不遜色於需求端攻擊。

(一)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危機與跨國資本的糧食攻擊

3月份,巴西、土耳其、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掀起加息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包括糧食價格在內的國內通脹高企,需要通過加息加以遏制。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截至今年3月份,全球糧食價格已連漲10個月,並創下2014年6月以來最高。

當前國際糧食貿易基本掌握在以四大糧商為代表的跨國壟斷資本手中。四大糧商分別是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取其名稱的首字母一般合稱ABCD),壟斷了全球80%的糧食貿易,而且是從播種、收穫、運輸、儲存、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的壟斷。

四大糧商對全球糧食貿易價格擁有絕對的定價權,還通過低價傾銷、誘導發展中國家改變種植結構等手段佔領市場,使許多發展中國家經常爆發糧食危機乃至騷亂,並對其政治、外交、宏觀政策產生深遠影響。同時,這些跨國資本擁有高超的金融手段,既可以通過資本併購等方式對各國產業進行滲透,又可以通過糧食期貨、期權等一系列的金融工具操縱糧食價格,一魚多吃,最終導致許多國家的糧食產業不能自主,被跨國資本壟斷,反覆收割。國際糧食領域裡的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持續了數十年,案例不勝列舉。

根據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的糧食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在國際糧食產量大跌、糧價大漲之際,我國的糧食產量仍然保持了增長,這就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的供給和物價的穩定。理解了供給側攻擊的威力,方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保障糧食安全、「端穩飯碗」的重要意義。

(二)蘇聯解體與美國的「石油武器」攻擊

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展開了愈演愈烈的軍備競賽。蘇聯在經濟實力上無法與美國抗衡,但是國內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石油出口收入佔當時蘇聯經濟的60%左右。為了滿足軍備競賽的要求,蘇聯儘可能增加石油產量,加大石油出口換匯力度,維持高額的軍備開支。在20世紀70年代,由於OPEC引發的兩次石油危機大大提高了國際石油價格,蘇聯靠年產6億噸的石油產量和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的地位,賺取了大量的石油美元,並將其中相當部分用於太空軍備競賽和發展對外關係上。此時的蘇聯比身陷越南戰爭和滯脹雙重泥潭的美國更加咄咄逼人,處於戰略攻勢地位。

1981年裡根入主白宮,在與蘇聯爭霸過程中,里根政府實施「兩手抓」戰略:一是把蘇聯引上「星球大戰」軍備競賽的快車道,從經濟上消耗蘇聯國力;二是通過影響OPEC等手段使石油價格在低位運行,切斷蘇聯軍備競賽資金來源,搞垮蘇聯經濟。在里根政府的兩屆任期內,美國的國防開支提高了35%,使美國和平時期軍費開支創下新高,並迫使蘇聯以更多的投入增加軍備。與此同時,里根政府通過開放國內市場、減少國內石油戰略儲備和對OPEC成員國各個擊破等多種手段,大幅增加石油的供給,對國際石油價格施加影響,使一度穩定在每桶32美元的石油價格,在短短4個月(1985年11月~1986年2月)之內就狂跌到每桶10美元,直接導致蘇聯當時出口收入減少110億美元。此後,雖然油價有所回升,卻長期在15美元上下徘徊。如果剔除通貨膨脹因素,甚至低於20世紀20年代每桶2美元的水平,蘇聯石油出口收入因此銳減,其鉅額軍備開支成為沉重的負擔。美國主導的過低的石油價格戰略是對蘇聯經濟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成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

三、警惕中國製造業遭受供給側攻擊的風險

從歷史上看,美國對不同競爭對手採用的是不同的競爭策略:

美蘇競爭是兩大集團在政治、軍事、經濟、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全面對抗,以徹底摧毀蘇聯為目標。

美日貿易戰則是經貿領域的局部衝突,美國對日本的反制主要體現在需求端的攻擊,比如增加關稅、進口配額、要求日元升值等,但沒有以徹底摧毀日本的產業,也沒有將日本剔除西方的全球貿易和分工體系。

在中美大國博弈中,拜登政府明確表示不尋求軍事對抗,但在產業競爭方面,美國致力於憑藉現有的科技霸權、金融霸權以及在國際規則中的優勢地位,徹底摧毀中國的產業體系,阻擊中國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讓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產業體系的依附者、低端工業品生產者,甚至把中國完全「踢出群」。

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4月21日以21比1通過了 「2021年戰略競爭法」,將施壓拜登政府對抗中國。拜登在上任後首場外交政策演說中也宣稱,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對手」,兩國「將正面交鋒」。從大國博弈的角度來看,需要警惕中國製造業可能遭遇到的供給側攻擊,並未雨綢繆,提前準備好預案。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來,中國經濟體量快速增長,中國製造行銷全球。時至今日,中國製造業的強大競爭力和頑強生命力依然是中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

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都離不開製造業。

未來一段時間,美國對我國製造業的供給側攻擊可能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憑藉科技霸權,打擊以晶片行業為代表的中國高階製造業,阻擊中國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與特朗普推行中美全面脫鉤的策略不同,拜登政府對華採用「小院高牆」的策略——在核心高科技和數字經濟領域,維護美國的領先地位;而在非關鍵技術領域,允許中美合作。

在核心高科技和數字經濟領域,拜登政府對中國供給側的攻擊是全方位、貫穿整個產學研體系的。

比如,在學術交流和科研領域,美國參議院商務委員會提出的《無盡前沿法案》明確將中國視作勁敵與防範物件,並將出臺嚴苛規定限制與中方有聯絡的科學家參與美國科研項目。

再比如,5月11日,包括美國、歐洲、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等地的64家企業,宣佈成立美國半導體聯盟,也就是SIAC。這是一個由半導體企業和下游使用者組成的聯盟,共計64家企業,幾乎覆蓋整個半導體產業鏈,包括英特爾、英偉達等25家美系晶片製造廠商,以及亞馬遜、蘋果等一眾科技巨頭。成員中還包括不少日韓、歐洲、中國臺灣等地的半導體公司,如晶片製造商臺積電、三星,以及晶片IP巨頭ARM等。

作為高科技的代表,晶片成為美國遏制中國技術創新的重要手段,美國的晶片禁運導致中國面臨「缺芯」困境。面對這種供給端的突然斷供,我國只能通過技術攻關、擴大投資和研發力量加快追趕步伐,以維護產業安全。

當然,美國也會努力加大研發,以維持與中國的技術代差,擠壓中國晶片行業的國際銷售市場和利潤。比如5月6日,美國科技巨頭IBM已正式對外發布了全球首個2nm晶片製程技術。

我們還需要警惕的是,如果未來美國改變策略,突然又放開對華高階晶片出口,由於技術代差的存在,很可能有在短期內搶佔中國市場,使國產晶片滯銷,導致中國目前在晶片領域的巨大投資被動成為「過剩產能」,從而達到摧毀中國高階晶片產能的目的。

(二)憑藉美元霸權/金融霸權,操縱大宗商品供給和價格,打擊中國企業正常經營秩序和盈利能力

目前許多中國需要大量進口或中國是主要進口國的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並未掌握在中國手中,而是受國際礦業巨頭和華爾街金融資本的操控。通過操縱供給和期貨,影響大宗商品價格,會對中國製造業企業造成巨大沖擊。

比如,近期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波動已經對部分中下游企業帶來了較大沖擊,負面作用開始顯現。

一方面,儘管上游原材料價格漲幅較大,但由於沒有內需趨熱,所以下游價格上漲幅度小,部分製造業企業利潤受到擠壓。

另一方面,大宗商品價格的頻繁、大幅波動也導致企業庫存週期的紊亂,進而導致整個經濟運行節奏的紊亂,部分在高位加庫存的企業可能還會因此出現重大虧損。

繼4月8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提出要「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之後,5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也要求,要跟蹤分析國內外形勢和市場變化,做好市場調節,應對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及其連帶影響;對於受影響嚴重的企業,要做好金融支援。

(三)爭奪優質企業和產業鏈

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憑藉納斯達克的股市創新支援了網際網路高科技企業的快速崛起,創造了貫穿整個90年代的「新經濟」,吸引了全球的資本和優秀的企業湧入美國股市。

至今美國股市依然是全球第一大股市,對優質企業擁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時,美國股市至今仍在不斷創新,便利企業上市和融資。比如,近年來美國股市出現許多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成為許多企業借殼上市的「終南捷徑」。其操作模式是:第一步,成立一個SPAC公司,向監管機構申請發股募資,但此時發起人持有的股票只能在限定市場上單獨交易;第二步,在18~24個月內,管理團隊找到一家可以收購的目標公司,全體股東投票,多數同意後完成收購,合併成新公司,股票就可以正式上市交易。發起人持有的股票等鎖定期一過,就可以退出套現。SPAC模式能夠讓企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上市,成本也比IPO、買殼上市/借殼上市更低。

美國憑藉股市的巨大吸引力,排斥不願加入其產業鏈體系或對其產業鏈體系有威脅的企業,同時吸引優質企業赴美上市。當然,作為回報或「投名狀」,這些企業必須成為美國企業主導的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一員,進而強化美國的競爭優勢,衝擊中國未來的供應鏈體系。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觀點,亦不構成投資建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海清FICC頻道,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聯絡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本文來源:全國產經平臺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