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軟體

英特爾「擠牙膏」,欲與臺積電「搶飯碗」,遭張忠謀爆料

2021-05-19 13:01:05

臺積電作為晶片加工領域的佼佼者,是各大廠商爭搶的物件,尤其是現在在全球晶片急劇短缺的情況下,臺積電對於各個手機行業以及汽車製造企業來說就算救命稻草,美國一手造成的「芯慌」使得各國對自己國家的晶片行業開始重新審視,晶片被各國所放在當今發展的頭號戰略,但晶片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一步沖天的,晶片發展需要沉澱和時間精力的投入,當前各國雖然對晶片行業非常重視,但普遍的做法就是搶佔晶片加工巨頭往自己國家建立工廠以解燃眉之急,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臺積電這個「香餑餑」。

臺積電成立於1987年,是一家專門為晶片加工的代工廠,該工廠並沒有涉及晶片的設計只是專注於晶片加工,臺積電加工的的模式是晶圓代工模式,可以說臺積電的模式創新對世界有著絕大的貢獻,因為在這個模式誕生之前,半導體行業採用的是IDM的加工模式,就是從晶片的設計到生產再到最終的包裝都是由一家工廠來完成,這樣的模式通常使一些小企業不堪重負,無法承擔一些企業的大訂單和大投資,而臺積電這樣的專門加工晶片的工廠問世之後解決了這個難題,同時也促進了晶片行業的發展。在半導體行業臺積電佔據了一席之地,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臺積電的半導體發展史吧。

1987年,張忠謀在臺灣成立了臺積電,專門使用晶圓加工模式,在張忠謀接觸半導體領域的時候半導體行業還沒有分工,也就是說晶片的設計、生產和加工都是由一家公司完成的,這會導致許多工廠無法承擔大額投資。半導體行業有IC設計工具、晶圓製造、製程研發、裝封測試等步驟,晶圓製造和製程研發的環節需要密集的資本和技術,同還有著高附加價值,而IC設計並不需要密集的資本投入。

在60年代,晶片行業的分工逐漸形成,在臺灣、日本以及菲律賓這些低工資地區開始專門做封裝與測試,在經過發展之後,越來越多的公司將這些低難度的封裝與測試都轉移到了亞洲地區。在1984年,當張忠謀首次聽到有專門做設計的公司時,便認為既然有專門的公司做設計那麼晶圓製造也可以獨立門戶,在此後的一年,張忠謀把這個存在腦海裡的構想變成了現實,而臺積電就是這樣誕生的。

專業的晶圓製造模式是在1985年被創造出的,世界第一個晶圓代工模式就在沒有競爭對手和沒有客戶的情況下成功的變成了如今的半導體行業巨頭。臺積電的這個模式是成功的,因為全球90%意思的晶片都是使用無晶圓的模式和代工模式,使用IDM模式的只有英特爾和三星兩家企業。而戲劇性的是,三星和英特爾都要與臺積電瓜分市場蛋糕,早在十幾年前就進入該領域的三星在近幾年更是宣稱要與臺積電直接競爭,英特爾更是直接斥巨資200億美元要建設兩座晶圓工廠。而諷刺的是,1985年的張忠謀在創立臺積電前就曾找英特爾投資,但英特爾自視甚高,拒絕對臺積電進行投資,而如今臺積電已經成長為了全球最高市值的半導體公司,此前看不起臺積電的英特爾更是宣佈要開始做晶圓製造的業務。

英特爾為什麼能放下自身身段而去進行晶片代工領域呢?下面就讓我們來捋一捋這其中的厲害關係。

英特爾作為半導體行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其市值卻遠低於同行的臺積電、三星、高通,就連自身的5G通訊基帶業務也出售給了蘋果,為了能追上同行的腳步,英特爾自然是不能固步自封要勇於邁出自己的舒適圈,開發新的領域以此來穩住公司的「民心」。

商人無利而不往,晶片加工領域的利潤非常可觀,且市場規模非常大,同行的臺積電的利潤就高得令人羨慕,而英特爾自身有著完備的晶片產業鏈,在晶片加工行業領域英特爾能夠憑藉多年在晶片製造領域摸爬滾打的經驗和優勢,投入晶片能很快就見成效產生巨大的收益。

英特爾雖說在半導體行業有著一定的發展歷史了,但其在加工的工藝還是無法無臺積電相比擬,臺積電已經開始在研製5nm的晶片了,而英特爾還仍然停留在7年前就已經量產的14nm晶片,此時不追趕,更待何時呢?英特爾在生產CPU方面沒有競爭對手,這也直接導致了英特爾在研發晶片方面的惰性,而近些年來AMD捨棄了格羅方德獨家代工晶片,紛紛使用臺積電代工的5nm晶片的CPU,AMD對市場份額的佔領對英特爾帶來了一定的威脅。

如今英特爾也向臺積電「宣戰」,放下自身身段投入晶片加工的行業,對於英特爾來說或許這是使自身處境轉圜的絕佳辦法。

參考文章: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