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軟體

「世紀合併」背後,阿里、騰訊東南亞首輪較量勝負已分?

2021-05-22 17:30:48

文 | 新商業派

阿里巴巴和騰訊在東南亞明爭暗鬥多年,如今同時走到了一起。

5月17日東南亞兩大獨角獸Gojek 與 Tokopedia正式宣佈合併,此後將組成一家名為GoTo Group的新公司。

對於不熟悉東南亞網際網路發展的國內使用者來說,簡單的來類比就相當於印尼國內的滴滴(Gojek)和淘寶(Tokopedia)合併了,當然雙方的影響力目前遠不及滴滴和淘寶。

合併之後GoTo將成為印尼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估值約180億美元,業務涵蓋電商、即時服務和金融服務三大板塊。資料顯示,兩家公司2020年兩家平臺一共完成了18億項交易,總交易額達到220億美金。兩家平臺在2020年底一共有200萬註冊司機,1100萬合作商家和1億月活使用者。

由於兩家公司均不在中國開展業務,國內使用者感知不多。不過關於這兩家公司的合併,有一個角度是國內使用者感興趣的——這兩家公司背後分別有騰訊和阿里的投資,看起來這是騰訊和阿里在海外的一次資本層面的合作。

這是一件很反常的事情,

對於騰訊和阿里來說,兩家不僅在國內各自扶持了一大批企業明爭暗鬥,在東南亞雙方也同樣表現的爭鋒相對,在電商、出行、金融服務等領域進行競爭。

因此表面看似融洽無間的合併,但背後必然經歷了極為艱難的談判,可以說是暗濤洶湧,資本們必然在暗中經過了無數次的鬥爭、妥協。

從目前來看,雙方的第一輪較量勝負已分,騰訊佔得上風。

01 騰訊系吞併阿里系?

合作的背後,是阿里和騰訊在東南亞多年較量的最新註腳。

2015年美團點評合併後,美團非常希望可以同時得到騰訊和阿里的支援,王興去拜訪馬雲和逍遙子,得到的答覆是「我們認為滴滴合併快的對阿里來說是一個失敗的例子,我們不會讓這種錯誤再次發生。」

然而沒有人想到「這種錯誤」居然在東南亞發生了。

先說Gojek,這家公司於2010年在印度尼西亞成立,公司名字取自ojek一詞,在印尼語中有「摩托計程車」的意思。創始人Nadiem Makarim曾在麥肯錫工作三年,後就讀於哈佛商學院。

按照他的想法,這個公司最初是一個呼叫中心,為使用者提供「摩的」呼叫服務,上班族可以給某一個呼叫中心打電話,根據他們的要求ojek的司機到指定地方接人並且進行送達目的地,起初平臺只有20個摩托車司機。後來Gojek越做越大,業務也不僅限摩的,外賣、購物、快遞、支付、金融等多項業務,印尼近一半的人口都是其使用者。

2018年10月30日,騰訊和京東等多位投資方向Go-Jek投資12億美元,公司的投後估值達到90億美元。

按照墨騰創投的統計,截止到2020年2月,騰訊為Gojek的第三大股東,僅次於GIC、Google、和KKR佔股為5.02%。騰訊系電商公司京東佔股1.88%,為第19位大股東。

Tokopedia成立於2009年,公司名字tokopedia就是toko (印度尼西亞語,意為「商店」)和「 encyclopedia(百科全書)」的結合,是印尼最大的電商平臺,主打淘寶模式的C2C電商交易。

阿里巴巴集團在2017年和2018年曾參與PT Tokopedia的多輪融資。資料顯示,軟銀和阿里巴巴分別是其最大的兩位股東,佔股分別為35.35%和28.25%。

雖然這次兩家公司對外叫合併,但實際上合併可能只是一個幌子,實質更接近是一方吞併另一方面。

首先,兩家在體量上並不對等,Gojek 和 Tokopedia 的估值分別約為105億美元和75億美元。

所以此前有媒體報道,雙方按照60:40的比例進行合併,也就是說在合併實際上以Gojek為主體吞併了 Tokopedia。

其次,從雙方合併後的高管整容來看,Gojek 掌握了新公司的實權也證明了這一點。新公司老大是Gojek的聯席CEO之一的Andre Soelistyo,而Tokopedia的CFO Patrick Cao會擔任合併後的集團總裁,各自平臺依然由各自嫡系高管任職。

從Title來看CEO和總裁看起來差不多,憑什麼說Gojek掌握實權呢?

按照一位企業管理專家的介紹,

在現代公司中,CEO的權力要大於總裁,「CEO作為總經理,是公司政策執行機構的最高負責人,而總裁是公司二號人物,是行政負責人。」

在實操中,大部分公司也都是CEO掌握實權。舉例來說,馬化騰是騰訊公司CEO,而擔任總裁的是劉熾平,阿里巴巴CEO為張勇,總裁是J. Michael Evans,小米公司CEO為雷軍,總裁是王翔。

按照一些東南亞投資者的看法,雖然此次作為雙方各自的股東騰訊和阿里攜手推動了合併,但實際上可以看成是騰訊支援的Gojek吞併了阿里支援的Tokopedia。新公司成立後,Tokopedia可能會慢慢被邊緣化。

這令人想起當初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合併——2015年美團和大眾點評分別以70億美元和40億美元的估值進行合併,合併後美團CEO王興和大眾點評CEO張濤將同時擔任聯席CEO和聯席董事長,但此後幾年大眾點評慢慢被美團消化掉。

02 從領先到被翻盤,阿里系電商敗走東南亞

在第一輪較量中得出騰訊佔得上風這一結論,不單單是因為Gojek 與 Tokopedia合併這一個案例。

在GoTo成立後,將與東南亞最大叫車和送餐公司 Grab 、遊戲和電商巨頭 Sea在東南亞科技領域形成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

其中sea集團是毫無疑問的東南亞第一巨頭,目前市值為1156億美元,是Grab(400億美元)與GoTo(180億美元)估值之和的兩倍。

可以說sea集團之所以能夠成功,騰訊的扶持是最大的原因。

在資本層面,2010年Garena拿到了騰訊的投資,此後騰訊還參與Sea的多輪融資,成為Sea集團的第一大股東,2017年sea上市前騰訊持股比例為39.7%,截至2020年12月9日,騰訊的持股比例為22.67%。

在業務方面,Sea集團最開始以遊戲業務起家,旗下Garena平臺以遊戲代理模式為主,騰訊將其遊戲資源傾囊相授,2010年,騰訊投資的Riot Games將其研發的熱門遊戲《英雄聯盟》在東南亞的運營權交給了Garena,此後又將多款遊戲的東南亞代理權交給Garena。

2018年11月,Sea和騰訊達成合作,Garena將擁有為期5年的優先權,在印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中國臺灣地區優先發布騰訊的移動和PC遊戲。Sea被視為享受到騰訊「親兒子」的待遇。

在遊戲領域取得巨大成功後,sea集團在2015年進入電商領域,推出shopee平臺。

而shopee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打敗阿里巴巴東南亞業務的勵志史。Shopee在成為東南亞第一的過程中,幹翻了阿里巴巴支援的Lazada和Tokopedia。

在東南亞電商領域,最開始的霸主是阿里巴巴扶持的lazada,2016年阿里巴巴花費10億美元購買了Lazada51%的股份,獲得了控制權,2017年阿里巴巴又追加了10億美元,股權增加到了83%左右。

Lazada在東南亞市場份額經歷領先、不分伯仲、全面落後的過程,在阿里收購之初lazada在各國市場的資料都要領先於shopee。

然而僅僅一年之後,shopee就開始追趕上ladaza,根據東南亞電商比價與資料網站 iPrice 的報告,從 2018 年 3 月開始,Shopee 和 Lazada 的訪問量,從相差三四倍縮小到一度非常接近。

而到了2020年,Lazada淪落到被全面碾壓的程度,2020年第二季度Shopee單季度總訂單數同比增長超過150%,問鼎東南亞最大電商平臺寶座。並且隨後拉開差距,2020年11月,Iprice釋出了2020年第三季度東南亞電商平臺的相關資料(月訪問量,安卓、IOS下載排名和社交媒體影響力),Shopee在東南亞六國的訪問量資料均排名第一,至此lazada最後一個排名第一的市場菲律賓也被拿下,Shopee傲視東南亞。

而在Tokopedia的主場印尼,Shopee的GMV在2020年已經超過了Tokopedia。財報顯示,Shopee在印尼市場2020年第四季度錄得的總訂單數逾4.3億單,日均訂單數約470萬單,較2019年同期增長超過128%。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無論按平均月活躍使用者數,安卓使用者使用總時長,還是總下載量,Shopee在印尼購物類App中均位列第一。

Sea釋出的2020年財報顯示,根據APP Annie,2020年第四季度及去全年,Shopee在東南亞及中國臺灣購物類App中囊括平均月活躍使用者數,安卓使用者使用總時長,及總下載量第一。

至此Shopee的霸主地位已經得到了全面的鞏固。

實際上,面對Shopee的強勢崛起,阿里巴巴也沒有坐視不管,前後多次換人迎戰:2018 年 3 月原螞蟻金服 CEO 彭蕾取代了德國人Max Bittner,接任 Lazada CEO,並帶去 20 億美元新投資,還有上百名原阿里中層幹部跟隨彭蕾一起來到Lazada;2018年12月,彭蕾在擔任Lazada公司CEO9個月後辭職,由Lazada公司執行總裁皮爾彭龍接任;2020年6月,Lazada宣佈任命李純為Lazada集團新任執行長,而皮爾彭龍出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張勇的特別助理。

按照晚點的報道,對於東南亞電商市場張勇曾親自過問,根據《晚點》報道,從彭蕾離開到2019年的上半年,張勇每個月都會坐5個小時的飛機,從杭州飛到新加坡,開兩天的會。兩天裡,7個國家的團隊要挨個跟他彙報。

然而即便是阿里親自下場,最終的結局依然是沒有完全改變被超越的命運。

在自己最擅長的電商市場被騰訊投資的公司拿下,對於阿里來說算是一個不小的屈辱。

03 騰訊為何更勝一籌?

在東南亞市場,相比阿里巴巴,騰訊有何取勝之道?

在很大程度上和兩家企業的投資風格、本地化融入、運營策略等方面有很大的關係。

騰訊在投資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提供資源,但是更加放手。以shopee為例,騰訊在電商方面並沒有成功的基因,而讓shopee自己折騰。

上到整個業務的CEO,下到東南亞各國的市場經理Shopee均找非常熟悉當地市場的人擔任,更瞭解當地使用者的需求。比如當時為了進行廣告推廣,shopee巨資找到了在東南亞很有影響力的韓國女子組合Blackpink代言,而ladaza來自阿里的人士則完全不瞭解這個組合而拒絕找其代言,原因是「Blackpink在中國沒有聽過」。

其次,騰訊更願意讓創業者自己到一線打仗,而阿里的風格是使用功成名就的職業經理人。

比如為了拿下印尼市場,Shopee的CEO馮陟旻花費大量時間待在印尼,甚至還學會了印尼語,而Lazada印尼CEO一年在當地停留時間總共不超過幾個星期。

另外在騰訊的支援下,Shopee充分應用了來自中國的資源,在人才方面,Shopee在騰訊大本營深圳組建了中國總部和研發中心,研發人數超過了新加坡總部。

除了人才外,Shopee也積極利用中國的電商資源,在義烏、深圳、廈門等地舉辦專場招商會,進行開店入駐指導,鼓勵商家通過Shopee進行出海。

據瞭解為了吸引商家入駐,shopee 採取免費開店政策,賣家不需要支付任何開店費、入駐服務費、年費及上架費等等,只需要用過官方招商渠道申請開店就可以。新手賣家在開店的前3個月會免掉所有的佣金。

shopee的門檻非常低,擁有中國內地或香港註冊的合法企業營業執照或是個體工商營業執照均可以,無論此前有沒有店鋪都可以,只要提供近一年內任意一筆進貨憑證就可以入駐。

因此,按照Shopee跨境在中國的負責人劉江宏的說法,「在Shopee上,中國賣家的數字每年都是成倍地增長。」

而Lazada相比則非常不接地氣,在國內幾乎看不到lazada招募商家的廣告。「Lazada由於走高階的路線,所以更加註重的引入大品牌」,一位lazada服務商表示,商家在Lazada註冊申請通過率非常低,

「大概比例,100個商家同時入駐,大約3個商家入駐成功」。

而且他表示,

lazada重點在招募有資質有品牌的賣家,門檻非常高,「線下每年流水1千萬以上的」而且「一個營業執照只有一次註冊機會,一旦被駁回的話就很難再註冊。」

可以看到,阿里遇到的問題外資企業本土化經常踩的坑,在過去近20年國際網際網路巨頭敗走中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依賴總部決策,難以給一線放權,沒想到時過境遷,阿里巴巴也陷入到了這一陷阱中。

不過就目前來看,東南亞網際網路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阿里和騰訊都還有很長的時間和很多的機會去證明,未來局面如何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