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軟體

再窮不能窮教育!

2021-05-23 17:30:31

「來源: |侃世界 ID:KAN_WORLD」

這是個晴朗的下午,陽光柔和地穿過落地窗,照進了一幢花園洋房。

室內,幾位穿著昂貴妝容精緻的女人圍坐在沙發上,表情卻大多凝重得很,一看就是內心焦慮。

焦慮的來源,是其中一個短髮女人。

她用手託著個復古茶杯,風輕雲淡地說:

——1到3年級呢,攻英語;4到5年級啊,攻奧數。

——現在小學生啊,拿到劍橋5級第1證書(對標大學英語6級)的,可不少。

——3000單詞量是毛毛雨!

言罷,幾個同座的女人表現得如坐鍼氈。我不禁腦補了一下她們內心的臺詞:

——我自己認不認識3000個漢字?

這是前不久完結的電視劇《小捨得》中的一幕,短髮女人叫田雨嵐,是個雞娃媽媽。

看過的朋友都知道,學而思乾脆把這部電視劇的冠名都給包了,就叫學而思網校·東方劇場。

整部劇都在展示雞娃的觸目驚心,然後結尾播了一堆一堆的補習班廣告。夠幽默的。

看完了才能意識到。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捨不得投資販賣焦慮,就割不到韭菜。

不過,這部電視劇又很真實。中國人普遍的雞娃需求,才是網校生意興隆的真正原因。

四十年來,中國有無數個像田雨嵐這樣的家長,雞娃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有沒事就拿寧鉑PUA自己孩子的,有跟孩子一起頭懸梁錐刺股的,有逼女兒吃停經藥一心學習的……

當然,還有無數利用中國家長雞娃心理,悶聲發大財的人。

有花錢搞焦慮營銷,反手就賣營養液的;有搞雞娃保健品廣告,差點兒搞出外交風波的;有把遊戲機打扮成電腦,同時吃定兩代人的……

中國這幾十年雞娃的歷史講起來,就是一部現成的當代現實主義魔幻鉅著。

而且,毫不誇張地講:

是把馬爾克斯和莫言綁在一起,拿槍頂著,都寫不出來的那種。

01

在故事開始前,我們先來做道題,整點兒雞娃氣氛。

在北師大2015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有這麼一道課後問答題:

材料一: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佔到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

材料二:我國有許多因早期教育而成才的人。寧鉑,14歲被中國科技大學錄為少年班第一期學員,畢業後留校當助教;曹一斌,14歲時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1)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對比中你領悟到了什麼?

(2) 假如你也有同學走上了材料二中的人物道路,你準備對他說些什麼?

剛才說到了寧鉑,我想這個名字大家也都知道。80年代家喻戶曉的明星神童,中科大少年班的代表人物。

結果,這位國家花大力氣培養,應該為提前實現四個現代化做貢獻的神童,最後出家當了和尚。聽說前幾天又還俗了。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

如果他沒當和尚,會怎麼樣?

這個問題顯然沒有答案。然而,我們也許能從材料二里的另一個人,推測出來。

曹一斌,寧鉑的大學校友兼江西老鄉。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回憶,自己正是受寧鉑激勵考上中科大少年班的:

小學三年級時,我聽到了科技大學少年班的訊息,尤其是寧鉑同學的事蹟。

寧鉑同學14歲就掌握了中學所有知識,而且精通醫術、圍棋、又能寫詩。

而我快10歲了,才上小學三年級,我想,寧鉑能做到的,我也該爭取做到。

1983年,曹一斌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讀的是跟寧鉑一模一樣的物理專業,兩人只差5屆。

用天才少年形容曹一斌是絕不過分的。就讀期間,曹一斌摘得中科大最高榮譽郭沫若獎,並且被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預錄取,最終取得化學物理博士學位。

這所學校,是錢學森的母校,也是全世界物理學家的聖堂。

然而,拿到博士學位的曹一斌,沒有像老學長那樣回國,頂五個師。甚至都沒有在科學研究這條路上堅持下去。

他先是在麥肯錫幹了一年商業分析員,又做過兩家跨國公司的財務官,後來當了珀金埃爾默儀器公司(perkinelmer)大中華區的財務總監。中途還捎帶拿了個MBA。

曹一斌這條路,是四十年來,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生們的多數選擇。

如果寧鉑沒有出家為僧,而是順利出國留學,也很可能選擇這條路。

比如跟寧鉑同在78級少年班學物理,只比他晚幾個月入學的張亞勤,23歲拿了華盛頓大學博士,最後卻當了百度總裁;

83級的女生陳曉薇,拿了匹茲堡大學分子遺傳及生物化學博士,結果成了央視主持人,如今也在商海打拼;

同在83級的王江洪,更是天才,拿了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碩士和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後來當了CCI中國區總經理;

……

截至2018年,少年班學院共畢業4140人。其中畢業超過10年的人,有55%選擇了從商,17%的搞金融。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很簡單。

因為,那時在各方面普遍落後的中國,根本不具備搞物理研究的條件。

不然80年代的中國科學界怎麼會流傳那句名言:

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當時的中國迫切需要的,並不是理論物理,更不是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是先富起來。

這些連普通人都想得明白的事兒,中科大少年班這幫早慧的天才不可能不懂。

於是,曹一斌們紛紛用行動做出了選擇,這也無可厚非。

而從宏觀層面看,這場為加快實現四個現代化而雞科技娃的官方行動,是失敗的。

但,這無疑是四十年來中國雞娃史的先聲,揭開了中國人雞娃史上最激盪的篇章。

中科大少年班的出現,深深地刺激了無數望子成龍的中國家長,加快了他們雞娃的步伐。

每個80後,應該都或多或少的聽到自己爸媽說過這句像緊箍咒一樣的話:

你看看人家寧鉑,再看看你!

直到現在,我們280斤的主編只要聽到這句咒語,都會頓時胸悶氣短,一屁股倒在沙發上老半天兒都緩不過來。

02

1988年,浙江某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媒體,在報紙上釋出了一項研究結果。

結果顯示:被研究的3006名小學生中,竟然有1336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而且,其中有44.4%的孩子缺乏鈣鐵鋅等微量元素。

這則豆腐塊新聞的威力,相當於往家長們心頭扔原子彈。誰來救救孩子啊?!

正當一籌莫展之際,電視臺沒緣由的開始輪播一種兒童營養液廣告,啪的上來就是一句:

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

香不香因人而異,娃哈哈倒是特別能get養生大國的點。這配料表,你就是放在今天,讓最黑最黑的中醫黑來挑,都挑不出毛病:

桂圓、紅棗、山楂、蓮子、胡桃、米仁、雞肝。

往事並不如煙。後來,已經財富自由的宗總說,那個所謂的營養不良研究:

是我贊助滴。

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向來擅長內卷。看到娃哈哈賺翻,有個叫史玉柱的人坐不住了。

史玉柱當然也是個天才。他馬上意識到,要有競品意識。像娃哈哈那樣喝了光長個兒不行,還得要長腦。

1994年,史玉柱搗鼓出了一種叫腦黃金的保健品,聽這名字也知道,賣點就是吃了能補腦。

這玩意兒裡所含的DHA,明明是再尋常不過的魚油成分,到史總嘴裡就成了黃金。

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老話:挾洋自重。

在腦黃金的廣告文案裡,把美帝和泥盆薅了出來,幫他們制定了十年的國家戰略:

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會提出「腦的十年」,重視健腦;日本政府也列出一個計劃,強調補腦就吃DHA。

然後,廣告會悄悄告訴你,DHA就是腦黃金,是從魚腦子裡榨出來的。

但是你自己在家吃魚不行,因為把魚做熟就會把腦黃金破壞。只能買我的。

嗯,事實是史玉柱帶著策劃小組,在辦公室裡連續996了一週,才替美國和日本想出了這麼兩條基本國策。

光挾洋自重不夠勁兒,史總還幹了一件放現在妥妥尋釁滋事包吃住的事兒。

他把鄧公說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拿來改成了腦黃金的廣告語:

讓一億人先聰明起來。

這可是戳了心窩。試問,哪個家長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先聰明起來的那波人呢?

不用想,腦黃金肯定是賣爆了。當年回款就將近有2個王健林的小目標。

嚐到了甜頭的史玉柱加大力度,又搞了一系列衍生保健品,誓要把所有人一網打盡。

一家人嘛,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齊齊。

管你老頭老太,還是年輕肥宅,一個都別想跑我告訴你。

看看,句句都能讓焦慮的群體對號入座,而且句句都非常接地氣兒。不是流傳多年的順口溜,就是國家領導人登在《人民日報》上的話:

腦黃金:考考考,先健腦

巨不肥:肉照吃,肥照減

巨人鈣:人是鐵,鈣是鋼

腦黃金奶粉:健腦要從娃娃抓起

......

這些玩意兒剛面市半個月,就給史玉柱的賬面上添了15個億,但他很快就要吃癟。

問題出在廣告片上,出鏡的不僅有戈爾巴喬夫,還有奧地利小畫家希特勒。更炸裂的是還有一個鏡頭:

——偉大導師馬克思挽著撒切爾,和愛因斯坦一起踢正步。

有關部門很快到位,把廣告給依法處置了,腦黃金的銷量蹭地一下直線下跌。

痛定思痛,他才發現還是雞娃生意好,於是卯足了勁兒,準備對友商重拳出擊。

1995年,史玉柱搞了一款巨人吃飯香營養液,還編了個《巨人集團健康產品銷售書》。裡邊寫了娃哈哈的壞話。說人家摻了激素,造成小孩早熟。

史總這樣不講武德的行為,正應了郭德綱老師說的那句話: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這麼一搞,把家長們嚇得不輕,娃哈哈的銷量自然也唰唰地跳水。

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要看他是捱了打選擇還手,還是掏手機打電話報警。

娃哈哈選了後者,結果是史玉柱賠了200萬,並飛到杭州當面向宗慶後道歉,兩家一起開了新聞釋出會才算了事。

這個社會,誰都不傻。

讓史玉柱鋌而走險的原因只有一個:利潤超過300%,一時糊塗。

03

當時,除了少兒保健品,市面上還充斥著各種五花八門的雞娃產品。

吃的到用的全都有:

生命壹號口服液,補充大腦營養,提高記憶力。

說有29種微量元素,然而主要成分就是牛磺酸和氨基酸,跟紅牛沒兩樣,賣得還比紅牛貴。

貴多少呢?一支10毫升的生命壹號,售價4.6元;一罐紅牛250毫升,售價5.5元。

換算一下,前者的價格是後者的23倍。

劉東理療鏡。這眼鏡號稱能治近視,其實是用小孔成像原理來糊弄人,戴久了眼睛反而更疲勞。1996年,這玩意兒賣出了兩個億。

不愛吃飯怎麼辦?龍牡壯骨顆粒;發育遲緩怎麼辦?龍牡壯骨顆粒;多汗夜驚怎麼辦?龍牡壯骨顆粒;沖沖衝!

為什麼叫龍牡這個名字呢,也許可以從它登在官網上的配料表找到原因。

龍字,想必是出自配料表中的龍骨;龍骨,就是古代動物的骨骼化石,牛、馬、大象伍的。

按照中醫吃啥補啥的指導思想,你想:骨頭都成化石了,給人吃,肯定對骨頭有好處。

牡字就更簡單了。另一味配料,是燉牡蠣。牡蠣人人吃過,那殼還不硬嗎?不硬你咬一個試試。

中國的習慣,當然是中西藥結合療效好。這張配料表上,一長串中藥的最後,是三個舶來品:

乳酸鈣、維生素D2、葡萄糖酸鈣。

話說回來,不要埋怨那時的家長吃這一套,活活繳了智商稅。

作為80後這代人的父母,他們絕大多數都經歷過那段困難時期。

這個對飢餓和營養不良有過親身體會的群體,無論如何也不想自己的孩子再經歷一遍。

另一方面,當時中國人的認知水平普遍不高也是不爭的事實。

要知道,那是連部長都相信水變油,研究火箭的大科學家力挺人體特異功能的年頭,普通老百姓的認知水平又能高到哪兒?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一看就是智商稅的東西,那時會被這麼多人追捧的原因。

進一步說,80年代的客觀生活條件確實困難啊。

當時,北京的一戶普通人家,每月的豬肉配額不過2斤。這還是在首都,其他地方更夠嗆。

1983年到1988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日肉蛋奶攝入量始終都沒有超過10g,而農村居民乾脆就沒有超過5g。

物資匱乏不說,就那麼點存量還要憑票換購,當時國人一提到肉就兩眼放光。

肉蛋奶長期攝入不足,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青少年營養不良,導致身高普遍低於正常水平。

低也就罷了,居然比日本還低。

就拿1985年說,衛生部和教、體委聯合釋出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報告顯示:

我國12歲男孩的平均身高142.9cm;12歲女孩平均身高是145cm。

而同時期的日本小孩比中國小孩高了不止一點兒。

據日本文部省的《體力·運動能力調查報告書》記錄:

1985年,12歲男孩平均身高為150cm;12歲女孩平均身高是150.9cm。

你說,一看自己的孩子比小日本的孩子還矮,父母們能不焦慮嗎?

當時家長給孩子惡補營養的行為,是改開初年雞娃的一種典型現象。

也是初級階段。

波瀾壯闊的中國雞娃史,馬上要迎來一個新的高潮。

04

90年代初的中國,社會上流行起一句話,對怎樣才算現代人下了定義。

大意是,一個人要掌握這三項基本技能,才符合現代人的標準。否則就是生活不能自理:

電腦、英語、開車。

除了開車有年齡限制小孩不能學之外,剩下兩個皆可雞。

玩笑歸玩笑,道理是一點兒也沒錯,因為電腦技術這時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

1992年也就是南海邊畫圈的同一年,世界上第一臺ThinkPad在IBM誕生;英特爾在次年推出了第一代奔騰處理器。

人們能夠通過行動式個人計算機,在任何地方高效處理資訊和通訊成為現實。

這意味著,使用電腦進行工作,肯定會成為一項未來職場上必須掌握的新技能。

在那個春風吹滿地的時節,這股技術變革自然也會刮到這個國度。

動輒上萬塊的電腦,是那時中國絕大多數家庭,無論如何都負擔不起的代價。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沒有家長會甘心自己的孩子落於人後。

雖然孩子只想打遊戲。

搞遊戲機起家的段永平,深諳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以和為貴。

電子遊戲和雞娃,兩種水火不容的東西,在他手裡實現了合流。

他的做法簡單粗暴,把原來仿照任天堂紅白機制造的遊戲機加個鍵盤,然後改名叫小霸王學習機。

就像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這款學習機裡也沒有學習。裡邊最接近學習的東西,可能就是打字遊戲了。

段永平知道,僅靠這點改變,裝成鍵盤模樣的遊戲機肯定不能逃過家長的法眼。

但營銷教父的名頭不是亂叫的,他給學習機定了產品基調:望子成龍。

然後DUANG地請來成龍,讓他在廣告片裡喊出了一串詞兒:

想當年,我是用拳頭來打天下。如今,這電腦時代,我兒子要用小霸王來打天下!

同樣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小霸王!

這一席話,讓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起來。

這臺機器,既給了孩子們打遊戲的藉口,也給了家長們一個雞娃的正當理由。

如此,便造成了一種雙贏的局面,家長和孩子各取所需。

但事實真就如此嗎?我覺得,這裡的雙贏更有可能指的是:

段永平贏兩次。

電腦技能有了,可想要孩子搏出頭,成為21世紀新新人類,還得邁過英語這道坎兒。

那兒不讓釣魚哈?那我就不是去釣魚,我是到公園我背英語!誒,鼻,習,迪.......

這是電視情景劇《我愛我家》中的名場面,演的是賈志新釣魚時救起落水兒童,接受記者採訪的段子。

但當他從記者口中知道公園不樣釣魚後,立馬改口說自己是在那背英文字母。一個待業青年上進總樣了吧。

不得不說,以樑左為代表的編劇們,是當時少有的懂得結合時事,會追熱點的文藝工作者。

就在這劇播放那會兒,一股英語熱潮正在席捲全國,學校和家長無一例外都在給孩子雞英語。

此時,一張叫《英語輔導報》的刊物,正悄悄佔領全國中小學生的課桌。

它的創始人叫包天仁,是一個來自吉林通遼的英語老師。

還沒有辦報紙的時候,包老師就以做題出名,常常是拉著學生們996刷題。

可能是嫌996還不夠過癮,他萌生了一個樸實無華,且枯燥的念頭:

創辦一份英語學習輔導類報紙,將做題進行到底。

說幹就幹,較真的包天仁拉來幾個老師和大學生,利用中國勞動力價格便宜的優勢,楞是把這報紙給搗鼓了出來。

1990年,《英語輔導報》開始試刊,結果當年就實現了盈利。這份題量遠超習題卷,價格只要1毛2的報紙,短短時間內就火遍了全國。

你想啊,那時沒有網際網路,印刷又不發達,老師出題純靠自個編,速度都趕不上學生做的快。這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需求缺口。《英語輔導報》不賣爆都沒天理。

它的發行量一度達到1373萬份,單期。1998年長江洪水全國捐款,教育系統的份額是600萬元。《英語輔導報》一家就拿了四分之一。

然而,許多當年被雞的娃,對這份掛著報紙名頭的習題卷印象並不咋地。

2018年,微博網友@1980s-2010s發了兩張《英語輔導報》的圖片,引來了8千多條轉發評論。

評論裡,除了吐槽排版垃圾、紙張劣質,刷題噩夢之外,網友們點贊最高的評論是:

這是一張有味道的報紙。

那是某種印油散發出來的怪味兒,結合著密集到令人恐懼的習題,給學生造成難以平復的精神創傷。以至於有人說,一看到圖片就想嘔。

可以肯定,就是這樣一張味兒特衝的報紙,有個叫李永新的通化人一定做過。

嗯,就是目前的A股教育第一股,中公教育的老闆。

05

時間跨入21世紀初,四個現代化並沒有到來,孩子們的被雞之路還遠未結束。

看了那麼多年英語輔導報,嗅覺上已經完全適應的你,總得用上啊對不對?

這時候,一個叫劉亦婷的女孩闖進了公眾視野,讓無數中國家長們在雞娃之路上大步躍進。

這個女孩申請了9所美國名校,先後被7所大學錄取,最後她選了哈佛。

就在她上哈佛的第二年也就是2000年,劉母趁熱推出了一本書,名字非常簡明扼要:

《哈佛女孩劉亦婷》。

這是一本純純的雞娃手冊。

比如,為了訓練女兒的意志力,劉母用了不少今天看來需要報警的訓練方法:

3歲教她洗碗、掃地,7歲開始教她做飯;

手握冰塊15分鐘不許鬆手,踮腳尖半個小時不許落地……

拿其中一項來說,劉亦婷自己在日記裡寫過感覺:

第一分鐘,感覺還可以,第二分鐘,就覺得刺骨的疼痛,我急忙拿起一個藥瓶看上面的說明,轉移我的注意力。

到了第三分鐘,骨頭疼得鑽心,像有千萬根冰針在上面跳舞似的,我就用大聲讀說明的方法來克服。

……當爸爸跟我說「時間到了」的時候,我高興得跳著歡呼起著:「萬歲,萬歲,我贏了,我贏了!」

可我的手,卻變成了紫紅色,摸什麼都是覺得很燙。

雖然很快就有人寫了本書,說這本書是在炒作,劉亦婷沒那麼優秀,她是利用了美國高校在中國招生的規則漏洞云云。但他無法否定一個事實:

劉亦婷火了。

這本書,賣出了200萬冊。這還只是正版的資料。盜版估計數倍於此,加起來估計要有上千萬。

雖然這一千萬家長的孩子,最後絕大多數都沒法出國留學。

但可以肯定,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試驗過這一套。

一直到多年後,還有人在網上回憶自己的青春:

當晚我就把家裡冰箱裡的冰鑿下來握手裡,非常輕鬆地突破了30分鐘。以為也能考上哈佛……

我媽讀了其中的一段話,「孩子的文具不應該過於五顏六色,容易分散注意力 」。於是把還在小學的我心愛的玩具全扔了……

如果說,當時的出國熱是一個燒熱的大鐵鍋,這本書就是在澆油,刺激著家長們咔咔往裡下料。

事實上,每一種風潮出現的背後,絕不是沒有原因的。

2001年9月11日,本拉登劫持的飛機撞上了世貿大廈,舉世譁然。

兩個月後的11月10日,我國就結束了與世貿組織長達15年的談判,正式加入WTO。

中國的留學生迅速井噴。2000年中國出國留學3.9萬人,2002年就達到12.5萬人。

現實總是骨感的。能出國的總歸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註定是被裹挾著一起雞的炮灰,但不妨礙他們先當一把韭菜。

出國留學的重大利好,李永新的學長兼同行俞敏洪肯定感受到了。1993年就起步的新東方終於迎來了春天。

就在劉亦婷賣爆全國的同時,他也忙著四處演說,宣傳他的理念加廣告。

在網際網路方興未艾的當時,普通人很難驗證和質疑名人的話。就像下面這樣的話:

日本長期以來,一直和中國人過不去。二戰以後,日本雖然戰敗,但是它的進攻性仍然非常明顯,生產大量可以銷售到別的國家去的產品;

另外日本民族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非常團結,所以叫做‘大和民族’,他們的產品不是在日本內部互相競爭,而是一致對外銷到全世界……

一聽就是在扯犢子。要是放現在,俞老師不被噴成篩子才怪。

當然,俞老師也不只是灌雞湯,他還是會給大家畫大餅的。

用現在的話說,叫前瞻性:

——XX留在了美國那所大學當教授。我到美國去看他的時候,發現他汽車房子都有了;

——XX聽說我到美國來了,他們幾個很高興,說要請我吃龍蝦。最後我請他們吃了龍蝦;

——XX原來在美國是個窮學生,現在變成了美國大學的教授,每年拿著幾萬美元的年薪,假期回國旅遊看看朋友,然後回美國繼續當教授。

……

累了,我來總結一下。俞老師畫的大餅,一共就六個字:

到美國當教授。

那個時候,中國的社會發展還單薄得很。對個人來說,也沒有太多的出路可走、可仰望和期盼。在美國當教授吃龍蝦,確實是許多人心中能夠想象到的最好願景了。

出國,是迅速實現階層躍升的最好辦法。

2001年,美國人均GDP是37133美元;而中國才剛剛過千,1053美元。

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曾就中美差距算過一次年代差,結果顯示:

這一年的中國人均GDP如果以1990年美元匯率計算,水平僅相當於1892年的美國。也就是大清光緒十八年。

看到這,你才會明白為什麼姜文老早就在《北京人在紐約》裡嚷嚷:請給我一個被剝削的機會。

人吶,是一種主觀能動性很強的生物,用腳投票就是最典型的證明。

雞娃之路背後,是中國普通人想要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景。

06

2019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了一篇統計論文。

裡邊統計了全球成年男性、女性平均身高從1985年到2019年的變化。

研究表明:這些年來,中國是身高增幅最大的國家之一。

其中,2000年出生的中國男性平均身高175.7cm。1985年到2019年,中國男性身高平均增長了8釐米。

而2000年出生的中國女性平均身高則是163.5,提升到了世界第54名。

這表明,經過改開四十年,中國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營養普遍能跟上了。

而且,不僅是孩子們長了個兒,大人們也長了心,比如俞老師。

時過境遷,他也明白了一個道理:

瞎說是要去全國婦聯道歉的。

四十年來,中國人雞娃的歷史,其實是一個從謀求生存到自我實現的過程。

從吃上肉,到學會電腦英語,再到去美國當教授,一個個目標實現了或者被部分實現的時候,就該換新的目標了。

小霸王學習機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它的同門師弟正在熱銷。

就是傳說中的小天才電話手錶。創始人正是段永平的徒弟。

當年那些收智商稅的營養保健品,早已成為笑柄。你還別說,有不少還在賣著。

儘管一個個目標都實現了,但東亞大陸內卷的命運,我們這一代依然逃不過去。

新一代的中國家長,又開始變著法往各種奇奇怪怪的方向去卷。

就在我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雞娃方式仍在不斷地更新迭代,一路向北。

用孩子的名義發核心期刊、去東非看大峽谷、3千英語單詞量在美國夠海淀不夠那套,已經過時了。

前不久,微博上有人說,某科考人員在北極一處小鎮上看到了一群中國小孩。

上前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北京朝陽區某小學的畢業科考旅行。

依我看,照這麼發展下去,中國人的雞娃程序很快又會迎來一次歷史躍進。

這不,幾天前我們的探測器天問一號剛剛著陸火星。

看到這條新聞,我的第一反應是:

假如有天馬斯克的夢想實現,中國的家長們,估計會送娃去火星過暑假的。

到那一天,估計走在街上,會看到這樣的廣告宣傳單:

您來,我們送您孩子去火星過暑假;

您不來,我們送您孩子的競爭對手去!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