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軟體

發揮「中科系」核心作用 做好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兩件事

2021-05-30 23:31:18

雙創載體作為「雙創」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成都高品質科創空間的佈局正加速推進,聚焦成果轉化又助力企業發展,從高品質科創空間到新型城市社群,成都正在持續強化產業功能區發展「引擎」,著力塑造城市未來新形態。

日前,「創孵中國·重慶站暨首屆成渝雙城特色載體論壇」在重慶舉行,國科成都戰略新興產業國際創新孵化中心(以下簡稱「國科創新孵化中心」)榮獲「成渝雙城十大特色創孵載體(2021)」。與其他孵化載體不同的是,該中心是中科院在西南地區設立的唯一全資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平臺,與中科院120餘個院所進行對接,銜接政府、市場等資源,助力中科院技術成果市場化。

當「中科系」與雙創載體結合,將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在這個位於市中心的高品質科創空間裡又發生著哪些創新故事?在全國科技工作日到來之際,跟隨小錦一起走進這所科技成果的「中轉站」。

聚焦成果轉化

三年輸出智慧財產權140餘項

國科創新孵化中心位於成都市錦江區西部國際金融中心,是中科院在西南地區設立的唯一全資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平臺。走進中心的大門,左邊是幾間辦公室,右邊是一個小範圍的企業產品產區,小錦到訪時,這裡正在舉行一場項目路演。

「我們是2008年正式開始運行的,依託中科院品牌、科技、人才資源等優勢,與政府、中科院體系研究所、行業龍頭企業等各類機構合作。」國科創新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服務於新經濟產業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重大戰略需要的新型「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國科創新通過三年的運營建設,在高階項目引薦、人才及成果引進、科技企業落地與培育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不斷凸顯,已建設成為了成都市具有中科院特色的科技成果創新與產業孵化平臺。

「將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孵化緊密結合,這是我們重點聚焦要做的兩件事。」該負責人介紹,作為中科院科技成果的「中轉站」,孵化中心匯聚了中科院及其他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高價值技術成果,並結合產業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培育、企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工作,深度挖掘成果價值、精準匹配企業需求,打通成果轉化中的「IP+資本+人才」三條紐帶,提供成果轉化從技術匹配、項目孵化、商業運營到產業化的全鏈條服務,推進落實院地合作。

截至目前,國科創新成都公司已與20餘家高校院所、30餘位技術專家達成合作,儲備的科技成果多達400餘項,共釋出和展示科技成果50餘項,促成項目落地和科技合作10餘項;孵化和入駐項目及企業共92家,覆蓋智慧製造、生物醫藥、積體電路、人工智慧、大資料等重點戰略新興產業方向,輸出智慧財產權140餘項。

此外,對於入駐企業,孵化中心還會提供場地支援和資源對接。這些對接包括:前期對公司架構進行指導、場地費用減免、連結中科院核心資源、為產品提供展示平臺、對接融資等。

「在成都市創建高品質科創空間的戰略佈局下,孵化中心將充分發揮中科院‘智力引擎’優勢,圍繞成都市成為最適宜新經濟發育成長的新型城市的戰略目標,面向新經濟領域的重大共性需求和重點行業需要,實施新經濟人才精準引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數字化創新運營等重要舉措。」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國科創新成都公司正階段性推動包括中科院體系在內的科研院所、高校的新技術、新成果的落地轉化及產業化發展,並將通過5年的運營建設,逐步將孵化中心打造成為西南地區具有中科院技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的科技雙創基地、產業培育平臺和人才發展高地。

從「生物所」到「街巷裡」

硬核生物科技助力成都實現「雙碳」目標

作為孵化中心的代表性企業,中科智綠(成都)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科智綠」)已經入駐一年多時間。聚焦「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國家戰略需求,依託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強大的技術成果支援,目前,該公司已有多項技術在成都及其他城市落地。

「我們所提供的服務,覆蓋了垃圾處理全產業鏈。」肖海介紹說,在源頭的垃圾分類上,通過「智慧裝置+雲端技術」,以及激勵體系,來鼓勵老百姓主動參與垃圾分類。

老百姓將生活垃圾丟入智慧裝置,通過分類稱重等方式計算,可再利用的垃圾可以直接變成錢,餐廚垃圾可以積分,積分可以兌換社群服務等。目前,該項目已在成都成華區和美社群落地。

垃圾就地化處理服務主要針對餐廚垃圾。餐廚垃圾在生活垃圾中佔比達50%—60%,處理量最大,處理難度高。中科智綠以中科院生物技術為基礎,在城市建立小型分散式處理中心,對餐廚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目前該技術已在綿陽、成都錦江區多個街道落地。

「對於餐廚垃圾來說,資源的迴圈利用很重要。」肖海介紹,利用智慧裝置對餐廚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厭氧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甲烷,可以走能源路線,發電併入國網;得到的有機質則可以再利用,除了可以作為有機肥還田,還可以用來飼養蚯蚓、蟑螂、黑水虻等。

「蚯蚓可以改善土壤,做家禽飼料,蟑螂可以做藥引。而以吃餐廚垃圾為生的黑水虻,中科院生物所研究發現,其身上的活性碳和抗病碳,對人體免疫力提升具備重大醫藥研究價值。」肖海表示,將餐廚垃圾有效利用,不僅可以改善人居環境,還可以為迴圈經濟產業提供生產資料。「垃圾分類最終要用迴圈經濟產業畫句號。」

「所涉及的包括生物技術、現代製造技術、空氣治理技術、水處理技術等在內的核心技術,都是中科院的科研成果。」肖海說,未來,希望往產業化聯網方向發展,對裝置和管理進行智慧化升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時,也會發力迴圈經濟產業,助力成都實現「雙碳」目標。

攻堅「卡脖子」難題

中科院「學霸」自主研發國產GPU資料庫

國科創新成都不僅有中科院技術成果加持的公司,還有中科院畢業的「學霸」自主創業。畢業於中科院計算機所的成都量子象雲端計算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量子象雲端計算」)CEO周明宏,便是其中之一。

公司2019年5月創立,研發領域是用GPU加速的資料庫,不僅是四川首家本土成長的資料庫公司,也是全國唯一一家GPU資料庫公司。

在資料爆發式增長的今天,特別是通訊、金融、網際網路等領域產生的大規模資料,在實時資料的儲存和查詢方面給業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依靠傳統的CPU資料庫,難以滿足當下需求。相比前者,GPU資料庫具有價效比高,查詢速度更快,善於處理高階複雜計算等優點。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型電商平臺需要多個數據庫分別支撐實時資料處理和歷史資料分析,而我們的GPU資料庫則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務,同時處理實時資料和資料分析。」周明宏介紹,經過前兩年對產品核心引擎的研發,目前,量子象雲端計算已經完成單機版本研發,「效能做到全球前三,價效比全球第一」。

「從第一行程式碼開始,我們的GPU資料庫都是自己寫的,所以這是完全的國產自主可控。」周明宏說,2018年,國家提了35個「卡脖子」技術,資料庫就是其中之一。3年後的今天,資料庫依然是國家的「卡脖子」技術。「與國際領先的資料庫相比,國產資料庫依然有一定差距。所以我們還需要更大的研發投入,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量子象雲端計算研發的GPU資料庫的底層硬體還依賴進口,「我們也正和‘國家隊’聯手,開發高效能資料庫一體機,中科院也正將該產品往國產化伺服器進行移植嘗試。」他說,屆時,整個產品都會全面實現自主可控。

從全球來看,做GPU資料庫的一共有7家,在中國,只有量子象雲端計算一家。「下一步,我們計劃邀請在谷歌做分散式資料庫的學生加入,在單機版本的基礎上升級成叢集版本,提升產品所處理的資料的量級,並尋找合適應用場景。」周明宏預計,這個過程將有一年左右。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曹凘源 供圖 受訪者 編輯 王戩 校對 王玲

本文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