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星際救援》影評:孤獨的源動力

星際救援影評

圍繞《星際救援》的評論和話題,多集中在關於「孤獨」主題的討論上,確實,孤獨的概念在片中無數次被提起,無論是通過台詞,還劇情和畫面的呈現,孤獨感是羅伊(布拉德·皮特 飾)揮之不去的夢魘。

在片中,「孤獨」是個非常外露的主題,也可以說是表象。但通常,一部電影會包含兩個,甚至更多主題,同樣,《星際救援》中的「孤獨」,也無法滿足對整部電影的解釋,例如片中的「人猿大戰」,「人類交鋒」,「月球追擊」,這幾場戲僅僅是為了控制節奏?

其中只有一場飛行器內的「人類交鋒」可以解釋為劇情需要,但「人猿大戰」和「月球追擊」都是看似沒頭沒腦就結束了,而且脫離於表面的「孤獨」主題之外。但只要參與過電影編劇的人都清楚,電影所呈現的一切,必定與主題及故事有關,導演和編劇絕對不會允許差不多20分鐘的時間浪費在三場完全沒有什麼意義的戲上。

月球大戰

那麼,隱藏在這「孤獨」背後的主題又是什麼?我們似乎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一探究竟:父親。

羅伊尋找父親,這是故事的主線,片中也說了,羅伊的父親克利福德( 湯米·李·瓊斯 飾)是航天局裡許多人的榜樣,羅伊與許多人一樣,都是跟隨著他父親成為航天員的。但羅伊真的想要踏上這樣路嗎?片中有幾段對羅伊孩童時期的回憶:羅伊的父親對他說過,羅伊會踏上這條探索的道路,到時候,他們將一起探索未知。

父親的形象

而從片中零碎的細節中,我們又可以知道,父親在羅伊小時候便留下了這個承諾然後離開了他們,兒時的羅伊一直相信著這個諾言,於是踏上了跟隨父親的旅程。而當他成為宇航員之後,父親消失了,羅伊則因為這個承諾同樣離開了最親密的人——伴侶。

羅伊成為了和他父親一樣的人。

而在經歷了「人猿大戰」之後,羅伊也曾明確說過,他已經和他父親越來越像,但他不想變成父親那樣的人。這裡就引伸出了另一個主題:成為父親,擺脫父親。

而這種情況同樣發生在人類身上,回想一下羅伊剛到月球基地時的一番對話。

毫無選擇的,還有人生道路

在月球基地的這場戲裡,是這樣描述的,我們人類踏上了月球,卻沒有什麼進步,只是把地球上的所有東西複製到了月球上。而影片中那段「月球追擊」,便是順著這個主題產生的。人類在月球複製的不止是商業模式,資源掠奪,還有爭鬥,這才是月球追擊的意義,與孤獨無關,與悔恨有關。

於是,才有了羅伊那句:要是我爸看到這樣的探索成果,他一定會把這裡炸掉。因為,人類又踏上了老路,無論在哪裡,人類複製了地球的一切,探索並沒有讓人類進步或者更文明,只是提供了另一個戰場。

爭鬥,永無止境的爭鬥。前面提到的「人猿大戰」,「人類交鋒」,「月球追擊」這三場戲,無不和爭鬥有關,同時,這三場也是脫離於「孤獨」主題之外的。

人猿大戰

讓我們細品羅伊在遇襲之後的那段話:我們被襲擊了,那是充滿憤怒的襲擊,我曾在我父親身上看到過那種憤怒,也在自己身上看見過。羅伊說出這段話時,充滿著無奈和內疚。

憤怒,串聯了猿與人,而猿,不正是人類的祖先嗎?這種憤怒穿越了數千萬年,依然保留在我們身上,飛船中的宇航員,真的與猿類有什麼區別嗎?也許並沒有。

之後,導演刻意加入了一場戲,便是羅伊與船員的分裂,哪怕羅伊救過整艘船的人,還替副船長前往救援。信任並沒有在人與人之間發酵,萌芽的只有爭鬥。人類真的走向了文明嗎?

人類從猿進化到人,從地球飛向月球,從月球進入太空,我們不滿於前人的成果,企圖超越,但我們又不得不一次次踏上同樣的道路。這是羅伊從他追隨父親的道路上感到的悲哀,同樣也是人類在不斷「進步」中體現的悲哀。

片頭的信息

因此,克利福德一直說要找到「智慧生物」,這裡非常值得玩味,片中每次提到外星物種時,都一直在強調「智慧」生物,因為導演的意圖非常明顯,以克利福德的標準來說,人類並算不上「智慧」。

「那裡並不是我的家。」早已發現這一點的克利福德不願回到地球,他希望找到能引領人類踏上真正道路的生物。

而在羅伊試圖釋懷,對他父親說出我們擁有彼此之後,克利福德的表情凝固了,先前對羅伊的稱讚和自豪消失了,這是個很容易忽視的細節,尤其是在前面和解了的情況下,正是這個細節,為後續父親掙脫束縛,獨自拋向宇宙埋下了伏筆。

先前火星基地與海倫的那場戲中,無論是基地還是海倫本人,都有著對地球無限的懷念,而這些,其實正是克利福德口中「無法繼續前進的人」。

克利福德的目標依然是尋找「智慧生物」,與羅伊一起前進,但羅伊卻依然被「地球的情緒」所束縛,這種地球的「母親情結」早已在月球和火星的戲份中有所暗示。羅伊確實被救贖了,但救贖羅伊的既不是與父親的和解,也不是羅伊自我的昇華,而是克利福德的死亡。

克利福德通過自殺的方式釋放了羅伊,羅伊的人生中再也沒有了父系這個參照對象。看著克利福德消失在藍色的宇宙中,羅伊的枷鎖才慢慢解開。最終「羅伊」回到地球,令人惋惜嗎?其實並沒有,羅伊的這場尋父之旅,同樣也是一場弒父之旅。

羅伊的旅程

再次從空中墜落的羅伊,獲得了重生。這種墜落,片中有兩次,在第一次結束之後,羅伊說了一句:她曾對我說,我應該有所感覺。第二次當羅伊回到地球,畫面逐漸清晰,一雙有力的手伸向羅伊,陽光打在臉上,眼含淚水的羅伊,第一次展現出微笑。他終於感知了什麼。

最終,羅伊重新回到了他能喘息的地球,不再跟隨父親的腳步,陪伴所愛的人,才終於解開了孤獨的枷鎖。

第二次回到地球

同時,這也是克利福德一輩子解不開的結。

導演對人類前進的濃縮,彷彿《2001太空漫遊》中那塊神秘的黑色石碑,但思考角度卻截然相反,黑色石碑的出現,展現的是工具理性推動人類不斷改變。而《太空探索》中,描述的卻是人類一塵不變的感性情感。

如今的我們,又何嘗不是被這條道路所束縛?其實我們覺得孤獨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自己放棄了身邊的人。

導演想講述的,是孤獨。更想探索的,是孤獨背後的成因。工具理性與感性情感的鬥爭,決定了我們是否選擇孤獨。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