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星際救援》影評:金羊觀影團||10s最佳太空片

星際救援影評
Vol29:《星際救援》,導演詹姆斯.格雷,主演布拉德.皮特,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電影。

當人類有能力進一步探索太空,世界會如何改變?傳統的科幻片告訴我們:我們會擁有更多資源,會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甚至會成為傳統意義上的「超人」,或者與人類以外的高等智慧生命體溝通;另一些持懷疑態度的科幻片告訴我們:我們會引發更多戰爭,毀滅更多星球,底層民眾將被奴役,最後留在被核輻射汙染的地球貧民區;而《星際救援》告訴我們: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一切的本質並不會改變,無論在火星還是海王星,我們都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本期金羊觀影團共位20友鄰參加,13則短評,2則長評,均分8.5分,《星際救援》取代《愛爾蘭人》成為金羊觀影團歷屆均分第一。

開頭導語來自@喪面人的分身@薑汁芬達的長評《因為有愛,我們人生中的虛無和失敗才顯得沒那麼重要》

存在主義的「哀歌」

@意識流螺絲刀 :8分。一場太空奧德賽,浩瀚幽深靜默無盡的太空作為某種永恆的虛無與孤寂因而成就的心靈慰藉的比擬恰到好處,對主角的情緒刻畫在數次死亡的情節發展之下隨著鏡頭的推進逐步加深,前往海王星的旅途本質上是一次尋父的「歸鄉」,在海王星弒父過後主角不同於父親選擇返回地球(另一重「歸鄉」),然而,何處又是真正的故鄉呢?那個前段一直強調「逃離」的地方作為最終的情感依托是否突兀呢?故而結尾返回地球情節的強行處理在我看來不具有說服力,成為了本片的敗筆。私以為終結於父親的死亡更為恰當,流浪者的隱喻或許更加符合本片的情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不死者 :8分。來自太空邊界放射的「暗潮」成了內在創傷的外化,表面是攸關人類命運的遠征,同樣是自我痊癒尋求和解的唯一出路。格雷延續了《迷失Z城》的構架方式,背離宏大敘事的命運操控而鉤沉在心理的驅使下投向深邃的生命體驗,於是藕斷絲連的父子羈絆成了召喚式的情感牽引,獨白充當了一步步助推著內向自省的直觀動力。所有突發情況不被刻意強化,就像被真空切斷的場域之音,隔膜處理而近似絕緣,始終無法撼動執念般明晰的情感主線。——「在這些壯麗的表象下,卻空無一物,沒有愛與恨,沒有善與惡」,在「人性」稀缺的的孤僻宇宙,失聲失語,如同追尋著一片幻影。太陽系的邊緣,亦是人類的邊緣,他在轟然爆發的能量下折返,重生,以「愛」為名,或許。

@粉粿爵士 :9分。存在主義的「哀歌」。一個後現代式的時空,客體化的人物組成的封閉集合,都是壓於Roy頭上的沉沉父權的外化,但同時這根「臍帶」又源源不斷地為角色與影片提供驅動力,是愛或者佔有?一場奧德賽式的追尋。最後,斬斷的夢魘使整個集合的能量噴湧而出,或許是真正的「愛」,令懸置的心臟丟下沉沉的痛楚回歸原位,似乎,萬物已復甦,只留下一聲喟嘆。

@伏眠 :9分。終於有一部2019的五星新片了,四次死亡演示了層疊遞進的震撼,心率的變動、神態的捕捉是一條處於壓抑中無從爆發的變奏情緒線,幾次對生命的探索也濃縮成最終的向死而生,完成了生死的矛盾轉化,人類、太空、生與死、探索,老掉牙的命題被80心率的線索拉扯成無與倫比、永無止境的科幻時空,就把孤獨、愛、哀戚、憤怒全部丟進這個與人類永遠抗衡著的宇宙裡去吧,可能是10s最好的太空片。

困惑碎片心境的外化

@思路樂 :8分。一種很奇妙的關係是,無論是銀幕外的我們,還是銀幕內的他們,所共同面對的,都是我們所無法理解的事物。我們驚嘆、焦躁、悲訣、憤怒,在奇觀面前迷失自我,在宇宙中央自我迷失。父與子,墮落與拯救,孤寂與迷失,他們都是同一個人,在相同環境下的不同選擇。格雷依舊是當下好萊塢最獨特的導演之一,古典、優雅,且從一而終。在影像世界的追尋中,他所唯一確認的答案就是追尋本身,無奈的答案,深刻的答案,一切答案的答案。

@妳的世界幾點 :8分。靜寞的心靈流淌在靜寞的太空,全靠喃喃自語的獨白填充。難以言說的孤獨,被舒緩憂鬱的情緒暈染。星際的迷茫和虛無終究靠家園治癒,訣別父親乃是最終的自我找尋。《星際救援》是水的形態,是風的樣子,是培養皿的酵母菌,是腦細胞緩慢激進的裂變高潮。

@香香菲舞 :7分。這片講述的是孤獨,是探索自己。片中人類探索的領域被由近及遠設定為月球的居住、火星的基地、太陽系邊緣的海王星,如此浩瀚的空間,還是不夠孤獨的靈魂得以居於定所。與伴侶隔於非願敞開的心扉,被父親隔於比重不如事業的親情,漫長孤獨的星際旅程中,一次次的突發事件反而被降格為折射在自己身上的碎片。當觸及自己孤獨底線,再次折返地球時的平穩降落,就比片頭糟糕的墜落事故的互文處顯出更多希望。電影太想拍出哲學意味了,境界突顯,大量深色畫幅和穩重的音效配樂,讓觀感與悶俗的片風僅隔著一個銀河系的距離。過於哲學,讓劇情漏洞也就無關痛癢的埋藏於解釋不清的太空中。皮特保持的真好,李瓊斯倒是越來越像甘道夫了。

@仲夏之門 :9分。似乎每個拍太空片的導演都有自己鍾情的配方,深諳如何平衡商業與文藝的格雷,當然有許多辦法讓這個故事更貼近主流形態上的「好看」,但他還是選擇了最古典和偏文學性的筆觸。在《地心引力》內核與2049濾鏡的共同加持下,太空不再是考察未知的舞台,而上升為與內心勾連的@中轉站,因而」探索」也在無形間指向了自我意識的流動,與之相對則是遠方飄忽而神秘的感召。被這份執著一再遏抑的父子親情,不啻為孤獨和失重感的具像化表徵。憔悴自語的皮特如同錢德勒筆下幽靈樣的偵探,穿梭於無涯星辰大海,最後以預期中平穩的軟著陸,帶來一場深度心理診療。Max Ritcher再次用他氛圍感十足的攝人弦樂,提前預訂下年度原聲寶座。

@德卡的羊:9分。主題似乎跟《迷失Z城》一脈相承,主角都以探尋為使命,去試圖尋獲意義,以及血緣關係的難以磨滅、傳承。補拍的大量內心自白摧毀了宇宙的靜謐,莫名的追逐段落中斷了情緒的一致性與流動性,但即便是遭外力摧殘的成片,也依舊如此動人。在黑暗中,每一顆浩淼星球,都像布拉德·皮特蔚藍的瞳孔,總是滿含淚水,光暈緩慢推移,溫柔的拭去苦痛,我們平靜的回歸,然後去愛。

@身不在場 :8分。幾場動作戲都被處理成了困惑碎片心境的外化,隨著死亡的肉體滑入太空,成為了彌漫在宇宙間憂愁的詩意。皮特接近海王星前的蒙太奇堪比《2001太空漫遊》反差色段落,在面孔不斷的撕扯之中把父親的能指磨滅殆盡,在一望無際星環的照耀下緩緩把自己推向了那個已知的悲劇。這或許是皮特的面孔最迷人的一次,大量的特寫和虛焦將他和周圍的環境隔離開來,讓這個心率永遠在80以下的非人永遠處在景框和心房的雙重束縛下,只能在孤獨的浪潮中不斷吐納著「submit」「execute」。

@果樹 :8分。 如果去掉科幻的外皮,依舊是那個新對舊的回望、溯源、審視、對照自身的母題。太空題材給影片加上了視覺濾鏡,也讓主題的呈現多了宿命感、使命感,也更加注目個體的渺小與唯一性。片子就這樣在空間的漂浮感中,緩慢潛入了心理文本深處。

反英雄敘事與太空奧德賽

@卡佛啪啪卡夫卡 :9分。徹底的反英雄敘事。Roy彷彿是古典時代的英雄,永遠被高懸的未知所掌控,這個未知既來源於宇宙,也來源於自身,正如Roy打開發來求救信號的飛船的艙門,漆黑的入口倒映在頭盔上,形成互相嵌套的幢幢暗影(事實上這場戲強烈而攝人,也成為全片的縮影)。我們的「英雄」,這個訓練有素無論如何心率都保持在80以下的「非人」,在這段絕對孤寂的奧德賽中,找回又被收繳和利用的是使其成為「人」的情感。在這趟名為弒父之旅的末尾,他終於被父親的幽魂附體:心理評估中,他無懈可擊目標明確躍躍欲試,眼前依然是永恆的未知與孤獨,他面無表情,他說:提交。

@喪面人 :9分。奧德賽+弒父,反英雄敘事神話。鏡頭對準布拉德皮特的面部,他身處的畫面中看不到任何除他以外的景物和人類(虛化),大量的主觀鏡頭彰顯極度的自我和對外界的漠不關心,這一點即使到最後也未改變。

太空版《千年女優》+《搏擊俱樂部》:皮特並未獲得人生的意義,他以為他需要追尋,但他真正需要的只是不斷追尋的這一行為的本身,飛往冥王星的飛船裡那段影像、主觀敘述、幻覺和回憶的蒙太奇一如《千年女優》高潮中不斷穿梭在各個電影中的千代子;「what made him broken,or did he always briken?」當皮特產生這個疑問時,觀眾就該意識到,影片講述的並不是兩個人的故事,而是一段人生的兩種不同的選擇,父親的放手一如《搏擊》中殺死另一個自我,在死亡之前靜靜地欣賞爆炸的摩天大樓(飛船)。

長評:@DoubleFeature :7分。《害,短評寫不下了,也不是什麼影評》

僅打分:

@空白岸 :9分

@無色無味的氣體:10分

@法式曌影 :9分

@孤獨的自由 : 8分

@松野空鬆 :10分、

@幻 :9分

歷期評分TOP5:

1.《星際救援》8.5

2.《愛爾蘭人》8.4

3. 《痛苦與榮耀》8.0;

4.《同義詞》《從前,有個好萊塢...》 7.7

5.《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7.6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