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星際救援》影評:地表之上 繁星之下

星際救援影評

最近越來越喜歡獨自買張電影票,下班後看一場電影,晦暗的影廳,稀疏的觀眾,似乎更能幫我抵達內心的幽處。

前天看了《星際救援》,這片票房不好,才上映幾天,已經找不到多少排片,我是在大光明電影院的小廳看的。有朋友說,在家裡看看就得了,可我偏不。並非有多青睞布拉德·皮特,而是我明白,能在大銀幕觀賞這種類型電影的機會,從來稀有。

其實這是一個特別簡單的故事,不像傳言的那麼懨懨欲睡,但也沒有震撼可言。資源爭奪、幽閉恐懼、父子和解、自我實現,都有涉獵,都未深入,最後發現仍屬於雞湯故事的行列——起初,男主的情緒穩定是因為只在乎事業,對別人漠不關心,不願分心,尾聲,男主的情緒穩定是因為卸下了心防,學會去依靠,去生活,去愛與被愛。

男主一早就在自省:該傾聽的時候我卻在訴說,該溫柔的時候我卻在嚴厲。一個不太常見的設定是,宇航員們都要服用情緒穩定劑,即便從完成任務的角度考慮,官方也不希望你上了太空還感傷。然而人類的愁緒無邊無際,如果在地球上都難以抑制內在的問題,到了太空,當孤獨被無限放大,你的逃避就會進一步無所遁形,甚至形成自毀傾向。

而男主父親陷入的,是精英階層的困境:我這樣的人值得更出色的同盟,而不是一群過了幾個月太空之旅就瀕臨崩潰的豬隊友。父親毫不避諱地表示,他一次都沒有想過回家,妻子、兒子,對他來說更像把自己偽裝成常人的掩飾。他的征途只是星辰大海,沒有惡念,間接傷害,又叫人無從指摘。

可惜這層真相太質樸了,前面又鋪了太長懸念,不免讓吊足胃口的觀眾,在抵達終點時感到:「我褲子都脫了,你就給我看這個」。更為敗筆的是,看似被兒子說通的父親,忽而又選擇赴死。或者為了成全下一代而犧牲自己,或者繼續往宇宙深處探索,或者像《星際穿越》那樣,去接應另一個同伴,無論哪種,都好過本片這樣,讓一位堅定了大半輩子的科學家,最終died for nothing,葬身於自己虛無的執念,殉道殉得莫名其妙。相比之下,用一塊擋板就平安穿過海王星的碎石環帶,這種略顯扯淡的情節已不必吐槽。

總體而言,我給《星際救援》打7分,野心滿點,執行平庸,但是光衝著場景和演員陣容,便已值回票價,畢竟男主的父親是湯米·李·瓊斯,妻子是麗芙·泰勒。

觀影之前讀了一篇評論《爸爸,群星是你的歸宿嗎?》,作者為一些常見的科幻題材劃出這幾類:【太空歌劇】、【賽博朋克】、【宇宙流放】,要我說,至少還應加上【末日廢土】。

【太空歌劇】最主流,《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第五元素》都屬於這類;【賽博朋克】依我所見,更趨向於一種影像風格,是人們熱衷的美術流派而已。倒是【宇宙流放】這個歸納引起了我的興趣,今次就想談談這類電影。

我想再分成兩種,一種叫【宇宙流放】,一種叫【太空驚悚】,其間的界限就在於嚇不嚇人了,【太空驚悚】是相對恐怖、血腥的,【宇宙流放】更內斂,更哲學,關注精神領域。

每次做這種盤點時我才發現,自己的閱片量還蠻驚人的,驚在哪兒呢,驚就驚在,許多片子我都忘記自己看過了,乃至讀完簡介,翻完截圖,也想不起來它講什麼……偏偏我又固執地認為,大凡不能被我憶起的,都是不重要、不夠好的作品,真的印象深刻的那些,會自然而然地留在腦海裡,無法輕易擦除。本次推薦的,都是我能憶起來的作品,先說【宇宙流放】。

第一反應就是2009年的那部《月球》,今年正好是此片上映十週年,十年後回眸,依舊堪稱不可多得的佳作。

這是一部異常孤獨的電影,在死寂的月球基地,能陪你的只有你自己,沒有人知道你在這裡,沒有人關心你的死活。

遠處懸掛的藍色星球是思鄉的源頭,這次的《星際救援》也以同樣一幕作出致敬。

在克隆人問題的表象之下,《月球》更想闡述的,可能是人類生而在世的孤獨。人與人的悲歡無法真正相通,每顆心都是孤島,架橋是偶然的機緣,隔閡才是必然的,漫漫長夜,我們終將獨自上路。

全片幾乎由山姆·洛克威爾一人撐起,從《銀河系漫遊指南》開始,我就知道他會出人頭地。

為使觀眾不太絕望,故事設置了一個可愛的機器人角色,不是R2D2那種,更有限,卻也更溫暖。這個機器人是凱文·史派西配音的,我喜歡他帶點陰柔的聲線,順手推薦他主演的另一部科幻片《K星異客》。

《月球》的原聲也十分出色,作曲家是《珍愛泉源》的Clint Mansell,上次寫過了,比起普適的Hans Zimmer,我更欣賞Clint Mansell的冷冽小眾。

《索拉里斯》,早前有個蘇聯版,我看的是2002年索德伯格拍的新版。

那時年輕,說實話沒太看懂,索拉里斯星的作用,大約是投射人們的內心。你最想看到什麼,它就映出什麼,乃至化為實體(或者並沒有?)。

雖然看得懵逼,《索拉里斯》卻是我相當難忘的【宇宙流放】類科幻片,當然不是因為喬治·克魯尼的臀部,而是該片出現得比《月球》早。

論視覺奇觀,也是不遑多讓。

大名鼎鼎的《星際穿越》我就不多說了,其實由科幻概念而言,《星際穿越》相較前面幾部,都顯誕生得晚了點,在科幻片領域,先來後到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人們談起諾蘭,言必稱《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可我更喜歡的,是他早期一點的《致命魔術》。不瘋魔不成活,兩個男人窮盡一生、拼出所有的爭鬥,將所有人都捲入,包括觀眾。這部電影體現了諾蘭作品的最大優勢,不在於創意,不在於布局,而是逐層鋪開、不斷潮湧的豐沛情感。

還有出場時牛逼轟轟的特斯拉。

真的想看炫技,則應試試諾蘭更早的《記憶碎片》。

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近幾年一些倍受推崇的電影,在內涵的縱深或情節的複雜度上,都有越來越淺的趨勢,彷彿燒腦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們只吃得下快餐。

《地心引力》,這次由桑德拉·布洛克演繹太空求生,大概是國內院線第一次上映這種大片,一時風靡,我卻沒進影院看。

喬治·克魯尼又來了,他真的喜歡這類題材呢。

《火星救援》,馬特·戴蒙在火星種土豆的故事,由於之前錯過了《地心引力》,這部我是特地去影院看的。

《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都是中規中矩,沒有反面人物的科幻片,我格外讚賞「沒有反面人物」這點。因為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劇情張力,不需要依賴反面人物的設置,而《星際穿越》的最大敗筆,就是馬特·戴蒙演了個反面人物。

講完【宇宙流放】,再來聊聊【太空驚悚】。最早的典型是《異形》——在太空裡,沒有人能聽到你的尖叫。

作為異形系列的老牌粉絲,我不再贅言,想展開的可以看這篇舊文。順便分享一張好玩的海報:

接著是1997年的《黑洞表面》,飛船的設計神似異形。

這是一部披著科幻外皮的Cult片,重口味級別,男主是《黑客帝國》裡的「墨菲斯」,那時他既不胖,也不老。有趣的是,悲劇的發生地和《星際救援》一樣,也在海王星附近,自從冥王星被降級,海王星就成了人們概念裡的太陽系盡頭吧。

《深空失憶》,是該類別裡我最欣賞的一部,龐大的方舟、種群的命運、船員的秘密,化解危機的意外方式,本片幾乎演示了《星際救援》本該成為,卻未能成為的模樣。

血腥、恐怖、動作、反轉,刺激的元素一個不少,女主尤其合我口味,又美又颯,戰鬥力拔群,私心多放兩張她的截圖。

另外,《行屍走肉》的弩哥那時演了個小配角,死很慘……

有趣的是,《深空失憶》和《月球》同年登場,都距今十年,在【太空驚悚】和【宇宙流放】領域裡,算是各自的翹楚了。

如果不甘心弩哥只打了那麼一個醬油,有部小製作的同類電影可看,弩哥搖身一變成了主角。

《太空運輸》,又一部近似題材,可謂《深空失憶》的歐洲版,不那麼重口,可看度同樣滿點。

《深空失憶》是女主帥,《太空運輸》則是男主帥。

天體與飛船的呈現,毫不遜色於如今的美國大片。

《太陽浩劫》,本片的陣容放在現今看,絕對堪稱豪華:克里斯·埃文斯、基里安·墨菲、楊紫瓊、真田廣之、本尼迪克特·王——老王那時真年輕。

乍一看只是驚悚片,但是越到後面,越能體會導演心中波瀾壯闊的詩意。

飛船起名伊卡洛斯號,很不吉利,卻也暗示了大多數衝向宇宙的先驅,所面臨的真相:你拿的是單程票,回家之路並不存在。

但在涅槃過程中,微茫如你,也成了宇宙的一部分,哪怕只是星塵的嘆息。

《阿波羅13號》都看過吧,到了《阿波羅18號》,就變成恐怖片了。

猶記得盛傳過一個說法,美國當年停止登月,改玩航天飛機,是因為在月球背面發現了外星人基地,學生時代我們在《宇宙騎士》也遇到了這樣的台詞:拉達姆基地……在月球背面!

這部《阿波羅18號》,基本上是這個梗的具象化,偽紀錄片風格,宇航員個頂個的帥。

《異星覺醒》,主角都是大牌,顏值在線,可惜智商全不在線。比起異形之類過於誇張的外星生物恐懼,本片描繪得更寫實,也就更具切膚之痛。

最後推薦一部科幻片,既不屬【宇宙流放】,也不算【太空驚悚】,嚴格說來,只是一部勵志片——那個不完美的孩子,為了宇航員之夢,為了一生一次的升空,從不留下回頭路的體力。

千百年的仰望星空,化為投身其間的衝動,可惜宇宙之大,未必都是美夢啊……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