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影評:1969年往事:嬉皮士、通心粉和李小龍的功夫夢

從前 有個好萊塢...影評

  1

  在李安未沾染120幀電影技術的2009年,一部神奇的電影《製造伍德斯托克》上映。作為一部全面展現嬉皮文化的電影,李安用旁觀者的視角,見證了一代美國年輕人的自由放浪、空虛迷惘。

  或許在我們定義李安為東方電影藝術家時;他用深邃的思想和獨特的鏡頭語言,展現了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魅力。

  美國二戰的勝利,讓這個新興國度獲得前所未有的強大,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國。中產階級家庭誕生的子女,他們的意識覺醒也隨著物質的富足而產生。

  經濟的大踏步,政治卻無法徹底平等;社會的快速進步,價值觀卻未得到徹底革新。種族隔離的肆虐、黑人地位的弱勢,則在美國南部十分常見。

  各方文化的衝擊和新老觀念的碰撞,讓美國開展一場幾乎全民意識形態的變革,嬉皮士應運而生。

  在爵士樂方興未艾之時,以性解放、搖滾樂和和平理念為主導的嬉皮士文化,與搖滾樂同為兩柄利劍,於戰後的廢墟中野蠻生長。

  與主流價值篤信的家庭、責任正能量不同,而戰後出生的嬉皮士們,他們更注重精神世界和靈修,與主流價值背道而馳的精神狀態,無疑不震撼了當時的固有價值體系。

  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樂節舉辦,全美甚至西方的嬉皮士皆來朝聖。他們以放浪自由的裝束參加了這場廟會。

  其實,對於大部分嬉皮士領袖而言,對美國主流文化摒棄之餘,在追尋精神本原的過程中,更願追尋東方意念的神奇力量。

  在傑克·凱魯亞克的《達摩流浪者》一書中,便刻畫了一位以唐代名士寒山子為精神領袖的主角,自我放逐於山谷叢林,於曠野中修行,感受人和世界聯結的力量。感受天地變幻之餘,內心世界也促成了內心圓滿的寧靜。

  在東西方民間交流,遠未達到今天的程度的60年代,東方哲學所帶給西方年輕人的神秘感,更讓這股精神力顯得混沌且深不可測。

  其實東方佛道所帶來的人生終極理念,與西方對靈魂自由的追求不謀而合。而以靜心養氣、天合一的哲學理念隨著人的行為得以外化,演變成為中國武術。

  隨著1949年新中國新成立,以前民國時代的殺人祕術被革新圈養,成為一種類體操的表演運動;而流離於海外的中國武術,則把祖師爺留下的精髓,於唐人街生根發芽。

  相比於內家拳的深奧晦澀,以李小龍為代表的詠春外家拳,則在民間擁有廣泛的受眾;1959年,年輕的詠春高手於美國求學之餘,更把這股東方的神秘力量帶入美國。

  能給年輕人帶來新奇力量的東方秘術,正是嬉皮士文化和東方文化聯結的見證。甚至在60年代的唐人街武館,我們皆能憋見許多嬉皮士的身影。

  當文化興起之時,必有一個符號和領袖為擔當,搖滾文化和東方文明的摩擦和碰撞,李小龍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他借助北美的「新文化運動」,逐漸影響了全世界。

  高校傳道、開設武館和發明截拳道,與美國文化極度匹配的李小龍,以實際行動感召了大批年輕人之餘,自己也融入美國的社會浪潮中。

  或許我們已經無法知曉,李小龍對嬉皮士文化的了解程度。但從李小龍求學問武的經歷來看,老莊的道家理念已鐫刻在他的言行中,而這種理念與垮掉的一代後期的靈修思潮,十分近似。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在1971年的採訪中,他把武術至高哲學比喻成活水。人生因勢利導和隨心而動,正與道家無常隨性的命理不謀而合。

  2

  我們可從後來照片中發現,李小龍和夫人的吉普賽裝扮,正是他們對非主流文化的接納和認同。

  其實於獨立之精神和思想之自由之外的好萊塢,他們卻不吃嬉皮士這一套,好萊塢電影從本質來說是尋求商業利益最大化。

  尤其經歷了幾十年的電影工業體系搭建,60年代的好萊塢已逐步代表了美國商業最完善的部分。在利益驅動下,西部片和犯罪片等主流類型片,更為美國大眾喜聞樂見。

  而電影文化的無處不在,明星作為所秉持的行業感、商業性和警惕心,與嬉皮文化的自由散漫、超脫放蕩背道而馳。

  在本人眼中,《製造伍德斯托克》和《從前,有個好萊塢...》一脈相承。只不過二人對於嬉皮文化的解構,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以昆汀本人的風格調性估量,兩種文化間的碰撞,確實在《從前,有個好萊塢...》中顯得極其針鋒相對!各種人物和事件衝突的背後,更是規矩和無序的直接較量。

  美國電影經歷了40年代西部片的輝煌。60年代末的好萊塢,硬朗和粗礦的西部文明還沒有完全消散之餘;好萊塢西部電影更留住了美國硬漢文化的最後一口氣。

  西片所展現的粗礦、直率和日落黃沙的魅力,或已逐漸被時代浪花所淹沒。60年代西部精神所能觸及的,只有美利堅的主流價值導向;亦逐步轉化為美國精神信仰的一部分。

  如果對人物進行拆解,里克和克里夫甚至可以看做「西部之魂」約翰·韋恩人生的兩面,里克象徵韋恩的鏡前,克里夫則寓意著韋恩的幕後。

  小李子飾演的三線演員里克·達爾頓,遠赴意大利尋求西部片火種,也印證了他對舊時光的不捨。而對過往輝煌的反復提及,正是尋求父輩正統精神上的一絲慰藉。

  與其說李小龍和克里夫的打鬥是個人理念之爭,更不如說這是兩種文化間的直接碰撞;而早年受西部片滋養導演昆汀·塔倫帝諾,他也把對西部硬漢的愛融入皮特這個角色中。

  以至於電影結尾,克里夫一己之力完虐嬉皮士,或多少寄託了昆汀對西部英雄殘存的夢;當克里夫負傷離開貝弗利山時,離別,或已成為他人生最好的歸宿。

  3

  當然在諸多影迷的眼中,昆汀對李小龍這一角色的設計帶有諷刺意味的。但李小龍在電影中的存在,恰是文化交融的外化呈現。

  於李小龍角色身上,既有對東方理念的解構,又有西方文明中莽撞、硬氣和不服輸的精神;隨後段落中,李小龍也於克里夫的打鬥失敗中,悟出了屬於自己的功夫電影之道。

  李小龍的覺醒,多少代表了昆汀對1969年之後電影的新期待。畢竟作為功夫片的狂熱影迷,他對李小龍的理解,已遠超我們的見識和感知。

  而嬉皮士精神、東方哲學以及生命的鬥志,已不自覺融入這位年輕武術宗師的內心;最終他以文明交融的姿態,反哺了東方電影和功夫片,代表了昆汀對李小龍的致敬。

  4

  自由對於秩序的殺傷是巨大的;嬉皮士對於宗教的無差別選擇,給好萊塢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傷害。

  1969年8月9日,嬉皮士也在邪教自由觀念的鼓動下,化身了殺人狂魔;羅曼·波蘭斯基一家慘為受害者,愛妻淪為他們的刀下亡魂。

  一時間美國上下震動,對嬉皮士聲討的浪潮達到了巔峰。進入70年代,垮掉的一代大部分融入了社會,時代的印記被逐步同化和丟棄。

  電影結尾處,西部文化和嬉皮士文化在好萊塢展開了最激烈的碰撞,主流和非主流的交戰,兩者沒有贏家,他們都隨時間一起,消解於無形。

  最終,老牛仔和西部精神,跟著好萊塢夜幕一起隱匿。而不久之後,完成武術傳播使命的李小龍回港,身體力行把武術哲學發揚光大,並成為了全世界最偉大的功夫巨星。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