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影評:堂吉柯德的牛仔夢——1960s的西部片史背景補充

從前 有個好萊塢...影評

[從前,有個好萊塢...]的背景是1969年的曼森殺人事件,主角是一位狂戀西部片的電視明星。不過,在1960年代末期,在好萊塢演西部片,是一份毫無前途的職業。落日餘暉下,孤寂的西部英雄身影背後,是龐大的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分崩離析的現實。那個年代,沒人知道觀眾到底喜歡什麼。

好萊塢西部片被拋棄

1965年,西部片大師約翰·福特表示很絕望:「好萊塢現在由華爾街和麥迪遜大道經營,他們需要‘性和暴力’,這違背我的良心和宗教信仰」。那一年[七個女人]上映,這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

縱觀電影史,任何一種類型電影的興盛與衰亡,都與世代沉浮緊緊地綁在一起。西部片在美國的風靡,呼應的是西部野蠻拓荒史的歷史神話。黃沙飛舞、信馬由韁、懲惡揚善的英雄主義故事,滿足了20世紀上半葉一代美國夢的意淫。

曾經人們喜歡文明與秩序,法律與集權,正義與權威的清晰對峙,正邪分明。那是西部片的標配,也是一種類型之所以為大眾所追捧的契約關係。然而,到了1960s,契約關係隨著美國社會進行的巨大思想變革,開始分崩離析。那是一個主流價值觀全面崩盤的年代。肯尼迪遇刺,越戰,邪教組織殺人,夢露之死,麥卡錫主義,芝加哥黑人暴動……社會環境一片混亂,年輕人崇尚無政府主義,價值觀顛倒黑白,沒有什麼政治正確,信仰什麼,不信仰什麼,沒人分得清對錯。西部片逐漸走向沒落,彷彿是歷史的必然。

1960年代,對於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來說,也是折墮的十年。電視成為好萊塢電影市場最有力的競爭者。社會各類聳人聽聞的新聞在電視裡播報,收看電視成為美國人的日常。明星與製片廠解約,成為自由職業者,而解約是為了參演薪資翻倍的電視劇。為了錢,大製片廠開始把堆在倉庫長久不用的電影設備,租借給電視台。電影上座率每年以十億的人次持續下降。利潤甚微的派拉蒙、華納、聯藝、環球等大製片廠被綜合性企業集團收購。對電影一竅不通的人越來越多地湧進管理層,他們大興土木,斥巨資拍攝[埃及豔后]、[叛艦喋血記]等史詩級大片,反而錯誤估計市場,虧損得一塌糊塗。

電影圈的經濟危機必然伴隨著傳統價值觀的墮落。就在約翰·福特放棄拍攝西部片的第二年,早已經名存實亡的海斯法典徹底廢除。好萊塢電影沉浸在叛逆的喜悅中,吸毒、亂倫、邪教、槍殺……到處充斥著暴力與色情。西部片如果不轉型,就要成為歷史標本了。

從1962年起,西部片的確偏離了原來的軌道,它開始反思文明的弊病。約翰·福特的[西部開拓史]比較客觀地談到淘金熱對西部生態的破壞。兩年後的[安邦定國志]破天荒地為萬年背鍋的印第安人洗白,怒斥美國政府的背信棄義。1969年,薩姆·佩金帕將革命進行到底,玩出了新花樣,交出了一部「另類」的西部片[日落黃沙]。劫匪搶劫銀行,槍殺雇員,販賣軍火,反倒被塑造成對抗政府與軍方迫害的英雄人物。個性、反叛和顛覆,這部電影受到了反對一切權威的年輕人的追捧。

[日落黃沙]是1960s年代最響噹噹的西部片,然而卻是一部違反了契約精神的電影。權威不再是權威,傳統意義上的是非判斷失效,正義的邊界變得模糊,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但是反派的苦衷卻讓廣大習慣於正邪分明的西部片死忠,感到了無比的失落。去電影院觀看牛仔大戰印第安人的酸爽刺激,恍如昨日。1960s之後一個必須承認的悲涼事實,西部片在美國已經無法起死回生。這就是從前,有個好萊塢...。

不過,一切也並不全是悲觀的。某一種流行電影消逝之後,必定會有年輕的血液在更替它。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走下坡路後,反叛的一代電影人開始嘗試全新的電影製作,拍隨心所欲的電影。[逍遙騎士]、[邦尼與克萊德]、[畢業生]、[出租車司機]在傳統好萊塢炸鍋,「新好萊塢」時代由此拉開了序幕。

歐洲西部片成功逆襲

西部片,曾經被好萊塢自詡為唯美國獨有的類型片。1969年的《影評》雜誌上刊登著這樣一段著名的對話。伯特·肯尼迪問躺在病床上的約翰·福特:「你看過任何一部歐洲西部片嗎?」大導演的回答極其不屑:「不好意思,你在開玩笑嗎?」然而事實是這樣的,1964年賽爾喬·萊昂內拍出了意大利西部片的最高成就[荒野大鏢客]。這部電影影響之深遠,反過來刺激了當時好萊塢西部片的改良。方才提到的[日落黃沙]從拍攝到構思都有很明顯借鑑[荒野大鏢客]的痕跡。

美國西部片的黃金年代是1930s-1950s。這一段時期,在歐洲上映的好萊塢西部片一直是電影院的主場,時常問鼎票房冠軍,「牛仔和印第安人的恩怨情仇」深深影響著一代歐洲青少年。這幫孩子於1960s年代成長為電影人,在1962年到1964年期間,意大利、西班牙、德國一共拍了25部西部片。冷戰陣營的另一邊也在歐洲電影人找尋拍攝地的陰差陽錯下,開始了如火如荼的西部片拍攝。蘇聯的「蘇維埃紅色西部片」,塞爾維亞的「酥皮點心西部片」,匈牙利的「土豆燒牛肉西部片」,東德的「東部片」等等千奇百怪的歐洲西部片應運而生。

瞧不起歐洲西部片的不僅僅是約翰·福特一個人。1966年,意大利和德國的兩部西部片在美國上映時,影評圈誕生了兩個帶有嘲諷意味的詞:「通心粉西部片」和「酸菜西部片」。來自好萊塢的鄙視其實不無道理,起初這些歐洲西部片僅僅是對好萊塢程式化套路的無性複製。革新還是從1964年的[荒野大鏢客]開始的,從那以後,歐洲西部片脫掉了借來的好萊塢外衣,開始發展各自的特色。特別是進口的以地中海文化為核心的通心粉西部片,在美國賣得特別成功。

[從前,有個好萊塢...]中的過氣明星里克·道爾頓,去歐洲拍西部片的情節,在現實中的確可考。好萊塢西部片的沒落,反而成就了歐洲西部片的黃金時代。大製片廠的末日,逼迫一些覺得自己已然沒有用武之地的電影圈人士,另謀他處。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去了歐洲,很快成為西部片的主創。這其中包括被麥卡錫主義列入黑名單的編劇伯納德·戈登,製片人哈利·喬·布朗,導演西德尼·W·平克等等。另外,歐洲西部片在美國掀起一陣狂潮後,好萊塢也開始重視政治環境更為太平的歐洲。許多大製片廠輸送大量西部片明星到歐洲拍片。

在好萊塢演過[浪子回頭]、[蒙面劍俠]的斯圖爾特·格蘭傑,曾經就是好萊塢西部片的大明星。但隨著西部片世風日下,斯圖爾特無戲可演。歐洲西部片火了之後,他立馬橫渡大西洋來到歐洲拍片。一部西德與南斯拉夫的合拍片[虎將戰邊城]令他如願以償,果然重振雄風,不僅在歐洲其他國家受到熱烈歡迎。連紅色政權的蘇聯也不顧人民的思想被「腐蝕」,熱情地接納了它,一放就是一個月。另一個來歐洲度個假的好萊塢過氣演員克林頓·伊斯特伍德,也幸運地被賽爾喬·萊昂內相中,一不小心在歐洲一炮走紅。

更多原創影評請移步個人微信公眾號:電影少女放浪記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