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影評:昆汀的電影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從前 有個好萊塢...影評

《從前,有個好萊塢...》再一次證明:《低俗小說》(1994)之後,昆汀的作品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低俗小說》開頭就是結尾,結尾就是開頭,絕妙的環形結構似在暗示暴力與人類無法切割的聯繫,以及在暴力的陰影下,難以突破的人生困境,劇情、台詞、配樂無可挑剔。

影片將「鑲嵌」的技藝發揮到極致,精雕細刻的情節前後呼應,順理成章。

心懷鬼胎的拳擊手邂逅心事重重的白煞星,頓時火花四濺:

黑煞星致敬昆汀的最愛《黃金三鏢客》(1966),眼裡閃射大型捕食動物鎖定目標時特有的寒光,掠奪你的食品、勇氣,然後是一切:

蒂姆·羅斯用背影詮釋大難不死、劫後餘生、落荒而逃:

此後昆汀突然失去繆斯的眷顧:

《殺死比爾》(2003)偶有靈光閃耀(殺出醫院、飛刀殺黑妞),但這種爆米花血漿片怎能與《低俗小說》相提並論?

《無恥混蛋》(2009)腦殘情節和矯揉造作的對白充斥全片,毫無回味餘地的血腥、暴力成了唯一的主菜。

救美女、滅邪教、背叛朋友和革命,原版《姜戈》懸念叢生、高潮迭起,反類型、反英雄敘事歷久彌新。《被解放的姜戈》不足為其奴隸,與《低俗小說》的差距更是八千里路雲和月:明察秋毫、老謀深算的黑管家放虎歸山,給姜戈留下報仇雪恨的機會,逗誰玩呢?

類似《無恥混蛋》虐殺納粹,《八惡人》(2015)又玩起了黑鬼性虐白鬼的「政治正確」,令人作嘔。

特呂弗說:「蹩腳電影之所以充斥暴力,是因為導演沒有能力借助樸素而節制的手法表達強烈的情感。」

《從前,有個好萊塢...》噱頭十足,曼森家族、「侮辱」李小龍……

昆汀試圖以冷戰背景下的好萊塢來表現歐美青年的精神迷失和恐懼?

你想多了。《低俗小說》看似漫無邊際,實則為人物性格、關係和情節發展服務的「廢話」,到了《從前,有個好萊塢...》成了瑣碎、無聊的東拉西扯。

替身演員單挑李小龍,砸凹了汽車:

皮特飾演的這個替身演員,生活中的原型是被曼森家族殺害的西部片替身演員Donald Shea:

哦,昆汀試圖以血腥、恐怖的邪教折射核戰陰影下放縱自我的嬉皮士文化?

你看你,又想多了。

在哮天犬的幫助下,替身演員上演絕地反殺:

妖婆被小李子烤成了焦炭:

皆大歡喜。

1969年8月9日,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妻子、懷胎8月的莎朗·塔特,及其他四名友人,被邪教組織曼森家族殺害,波蘭斯基當時外出拍片逃過一劫:

被邪教洗腦後,這些女孩成為曼森家族的冷血殺手,毫無憐憫、是非、羞恥之心:

《從前,有個好萊塢...》用簡單、粗暴的架空爽片顛覆真實的血案,不僅是智力上的墮落,也是對死於邪教的冤魂的褻瀆。

不過,要說「侮辱」李小龍,恐怕還輪不到《從前,有個好萊塢...》。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意外離世;7月22日,金庸(查良鏞)在自己創辦的明報發表社論《一個明星的死亡》,對李小龍的為人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認為李小龍「腦中有病」:

前些時候,許多人在談論李小龍在電視上盛氣凌人的表現,大家都是印象極差(此前李小龍威脅導演羅維人身安全,後者報警,影響惡劣)。現在逝者已逝,或許,我們還可以原諒他當時的惡劣表現,只因為腦中有病,難以控制自己的脾氣,一時的暴躁失態未必是出於本性。
前幾天還有人說,以李小龍這樣的作風,藝術生命和事業恐怕很快要結束了。想不到先結束的是他的生命。

1978年,香港大導演李翰祥為邵氏影業拍了一部《子曰:食色性也》,開場就諷刺李小龍在銀幕上戰無不勝,永遠不死,拿李小龍之死開涮:

他不會死,永遠都不會死。因為他是演員,上鏡頭的時候不會死,可是上床的時候嘿嘿,就保不住嘍。

陰陽怪氣的「嘿嘿」,配以香艷的畫面,觀眾哄堂大樂。

李翰祥、昆汀拍的不是紀錄片,就算紀錄片,他們對人物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詮釋,如果必須按照我們的意願塑造人物,不如取消導演這個行當算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