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影評:電影終究是昆汀的心愛之物

從前 有個好萊塢...影評

影迷們千呼萬喚的《從前,有個好萊塢...》,近日已於網盤同內地觀眾見面。導演昆汀.塔倫帝諾表示,這輩子只會拍十部電影,按照現已上映的作品序列,《從前,有個好萊塢...》已是其第九部(《殺死比爾》上、下算一部),也就是說,昆汀只剩下一部未完成的電影,可以說是且看且珍惜了。

《從前,有個好萊塢...》如今在網上的評論呈現兩極分化。我們原先熟悉的昆汀標籤:暴力、血漿、極富張力的戲劇衝突、無處不F開頭的對話,在這部電影中均被壓縮至最少;只有影片中時而出現的赤腳、無處不在的迷影情結以及最後半小時對於歷史的平行解構,才讓影迷們相信,這仍是一部有著熟悉昆汀味道的作品。只不過昆汀這次將他原先肆無忌憚的惡趣味加以隱性處理,而是以更為抒情的方式獻上了一封給已逝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情書。

全片的敘事可以說散漫、溫吞,因為這部電影並沒有具體完整的故事線索可言,較之以往昆汀作品中對於時間、敘事結構的顛覆與重組(《落水狗》、《低俗小說》)、酣暢淋漓的復仇殺戮(《殺死比爾》,《被解救的姜戈》)、各方勢力對峙中的瞬間爆發(《無恥混蛋》、《八惡人》),《從前,有個好萊塢...》更像是一出散文,而非小說。

電影中的角色從開頭到結尾更沒有明顯的劇作上的人物弧光,他的主角不是瑞克、克里夫或莎朗塔特,而是1969年處於轉型中的好萊塢,整部電影的前兩個小時改名為《好萊塢浮生一日》也不為過。無論是瑞克、克里夫還是莎朗塔特,比起角色,他們更像是符號,各自所指的是處在好萊塢這一全球最大娛樂製造廠的三個不同階層人物的代表。

整齣電影,就是昆汀對於心目中「午夜巴黎」的夢幻再現。對於當年年僅6歲的昆汀而言,好萊塢已不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世界,而是昆汀的精神家園,一處嚮往的烏托邦,承載的是他的年少經歷和迷影情愫。《從前,有個好萊塢...》中的好萊塢並不是最真實的好萊塢,因為這個「好萊塢」只屬於昆汀,這是他夢開始的地方。

越是特立獨行的導演,在創作生涯中必定會有一部顛覆大眾認知,不受制於片方,只屬於自己的作品,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他一定是導演心目中最原始、本真的創作欲望。如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伍迪艾倫的《我心深處》、蒂姆伯頓的《艾德伍德》、阿莫多瓦的《痛苦與榮耀》、阿方索卡隆的《羅馬》,以及昆汀的《從前,有個好萊塢...》。

所以這部電影在觀眾中的兩極分化口碑,也不無道理。喜歡的人將之奉為傑作,認為是對電影熱愛的最好詮釋;不喜歡的則認為這電影無聊至極,全片充斥著無意義的對話。兩者並沒有孰對孰錯,只能說是個人口味不同,正如前文所言,《從前,有個好萊塢...》是昆汀迷影情懷的任性之作,吃他這一口的能愛死,反之則索然無味。

我個人還是挺喜歡昆汀此次的嘗試,能把從劇本角度而言顯得如此散漫的敘事講述得如此有趣,這是昆汀的功力。昆汀的電影在很多人看來是反傳統的,殊不知昆汀的骨子又是極其老派的,他的叛逆是建立在大量的觀影基礎之上的,熟悉規則後打破規則,而那些上個世紀的電影在觀影過程中也被昆汀一點點吸收,潛移默化影響了昆汀的敘事方式和審美趣味,昆汀注重故事戲劇性的營造,就很有好萊塢黃金時代電影的調性。 所以他才會到現在仍堅持膠片拍攝,嘲笑《指環王》是動動鼠標就拍出來的電影。

昆汀的電影創作階段可以以《金剛不壞》作為分界點。《金剛不壞》之前的昆汀電影,看得出他是在一步步做加法,每部電影都堪稱流行文化大雜燴,他本人也確實是靠著對各種文化元素的解構,才被冠以「後現代主義」的頭銜。《殺死比爾》是昆汀個人趣味的集大成展示,從這部電影中你能看出他的各種愛好,觀眾看得再爽估計也沒有昆汀本人玩的嗨。之後和好友羅德里格茲聯合執導的致敬「磨坊電影」的《刑房》,一起將彼此的B級片惡趣味做到極致。可是事後昆汀卻將《金剛不壞》視為自己最失敗的作品。我想是昆汀意識到了自己的個人趣味已凌駕於電影完成度之上,其實他可以在cult趣味上一條路走到黑,不過昆汀心裡大概有一個藝術家的夢。

《金剛不壞》之後,昆汀開始著手於電影的視聽語言、場面調度,適當做減法,適當夾帶私貨卻又不對電影的整體品質造成影響。《無恥混蛋》是昆汀創作生涯第二階段的開頭炮,相信昆汀對《無恥混蛋》非常滿意,才會在結尾借皮特之口說出「這應該是我的代表作了。」

從《無恥混蛋》開始,我將昆汀這一階段的作品稱為「小說電影」,對歷史的玩味、戲劇衝突的營造、章回體敘事的環環相扣、出彩的場面調度,讓昆汀這一階段的作品體現出一種不同於第一階段的成熟感,顯得更為大氣。《八惡人》是昆汀前後階段集大成的實驗作品,《從前,有個好萊塢...》則是一出總結,昆汀舍去近期三部的近代歷史,重回都市背景,流行文化再一次以一步一雷的埋伏接連引爆,輔之以第二階段的技術把控,真的做到了隨心所欲的創作,昆汀的藝術成就毋庸置疑。

《從前,有個好萊塢...》仍體現了昆汀對多類型的雜糅。如果說,《殺死比爾》是一齣日本武士片,香港功夫片,意大利西部片,美國黑色電影的「雜交作品」。那麼《從前,有個好萊塢...》則通過不同場景的構建,在重塑和間離之間將類型片玩得得心應手,不同於《殺死比爾》的水乳交融,這次更像是各司其職。瑞克的片場段落是西部片、克里夫在荒廢的片場探險是驚悚片、室內段落的通俗劇,莎朗段落的小妞輕喜劇,克里夫上天台的跳躍又插進功夫片中飛簷走壁的嗖嗖聲。這是昆汀的迷影情結,同時,我相信昆汀因十部之約,所以希望在最後兩部作品中有盡可能多的嘗試,正如他本人所言:《從前,有個好萊塢...》是自己創作生涯的高潮與總結。

電影發生的背景是1969年,昆汀選取這一時間點自有其意義。彼時美國深陷越戰泥潭、反主流文化嬉皮士的興起、歐洲電影思想的輸入、好萊塢在特殊時代背景下尋求變革,均在本片有一定程度的表現。所以你能看到電影中街頭上行走的衣著特立的嬉皮士、未能適應新時代審美的過氣演員瑞克、意大利電影對好萊塢的反影響、電視行業對傳統電影的衝擊、讀著迪士尼傳記的「小戲骨」等。

昆汀試圖還原這一轉型時期,新老文化交替、衝突所造成的不適應感。而這一時代的終極,則與羅比飾演的莎朗塔特有關。電影基於真實事件改編,即1969年8月9日,莎朗塔特被曼森家族血腥屠殺一案,導演波蘭斯基因彼時在歐洲拍片而倖免於難。案件發生後,曼森及犯下此案的四名兇手很快被警方逮捕,這一事件標誌著嬉皮士時代就此結束。昆汀選擇這一時間點,有時代終結的意味。

雖然時隔數十年,但這件事仍然是波蘭斯基一輩子都抹不去的心理陰影,以至於《從前,有個好萊塢...》在籌備階段便因恐事件再現使仍在世的親人心理受到刺激而備受質疑。不過從電影最後的呈現結果來看,昆汀並沒有打算還原事件真相,因為現實已足夠殘酷,不需要用電影讓觀眾重回昔日的惡夢。昆汀要做的是以電影為武器,去拯救,去報復,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以獨屬於自己的方式讓昔日的惡徒付出代價,讓結局得以像人們心中希望般的圓滿。電影是造夢的藝術,昆汀深諳此道。

然而,也有細心的觀眾發現,莎朗塔特遇害的時間為8月9日,而電影結束於8月8日,或許在第二天莎朗依然會遭遇不幸,但昆汀並沒有再往下敘述,而是留有一個解讀的空間。昆汀又一次玩轉歷史,以暴制暴;但是,從時間節點的安排上,他又沒有試圖改變歷史的走向,電影中的8月9日,會發生什麼?其實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希望看見什麼?影片結尾「從前,有個好萊塢...」的片名,緩緩浮現,提醒你,這是一個童話。

當然,情懷和背景,需有載體作為容器。昆汀此次所採用的仍是擅長的多線敘事,但與《低俗小說》的環型結構,《無恥混蛋》的雙線並行最後指向一處(即乾掉希特勒)不同,《從前,有個好萊塢...》的三條線索非常碎,完全搭不著邊,就是通過三個角色一天內不同的生活方式,來表現具有時代特性的某一場景,或是作為昆汀某類情懷嚮往的象徵。

首先是小李子飾演的瑞克。

瑞克是一個不適應好萊塢轉型期的老派人物,梳著油頭,一成不變的裝扮,對嬉皮士之類的非主流文化有種無需理由的厭惡。與其同時期的演員(如史蒂夫.麥奎因)因在新時代下抓住機遇,成功轉型,已有拿得出手的電影代表作。而瑞克卻只能出演那些粗糙的B級片或在西部劇集中飾演反派,作為襯托新人主角的綠葉,直到自身僅剩的名聲在一次又一次被新人擊倒後消磨殆盡。時間一長,瑞克越來越看不到自己的前路在何方,只能以酗酒聊以自慰。

在電影中,他是槍法如神的西部硬漢;現實中,他卻只是一個情緒不穩定的過期演員。他所代表的,是身處時代轉型下迷茫的多數人,不了解自己、不知道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沉湎於昔日的光輝歲月、於當下毫無建樹。他所處的場景,即他的一天,是在片場進行的,此時的瑞克正在出演一部即將上映的西部劇集。整個段落在演員表演現場與西部劇集兩個世界之間來回跳躍,瑞克在表演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忘詞,進而歇斯底里的抽泣喊叫,這種略帶戲虐感的間離效果強化了瑞克與扮演角色之間的反差,使瑞克這一形象在一次次的NG重來中更為立體,昆汀巧妙地利用了電影,人物的心理糾結通過表演這一形式可視化了。

在這一場戲中,昆汀還給瑞克安排了一個年僅八歲的「小戲骨」,不論從外形、年齡、信念、志向等,都與瑞克形成一個有趣的對立,「小戲骨」充當著一面鏡子的作用,從不合乎她自身年齡的成熟上,反襯出瑞克的脆弱和幼稚,這種反襯亦強化了適才所說的戲虐。但這一角色又不止於戲虐,我想昆汀在這個角色身上放置了和瑞克的另一層對照,即人們對待理想的、未來的態度。瑞克蹲下來對她說了句「再過十年就該輪到你了。」看似調侃的台詞背後,是對理想與現實的反差,現在與未來的不確定的嘆息和無奈。所以在小女孩對瑞克說出那句「這是我見過最棒的表演」的時候,他的眼淚、內心感受與其誇張的外貌又一次形成反差,這種反差在瑞克的戲份中極為常見,通過這種反差,我們可以一層層窺探瑞克的內心,褪去明星光環,他也只不過是個普通的失意人。

這一齣戲也透出了昆汀骨子裡對西部片的愛,多處構圖效仿賽爾喬.萊昂內式意大利西部片的經典對峙(這次連片名都是直接致敬萊昂內的「往事三部曲」)。瑞克演藝生涯的轉折點,也和意大利西部片有關。因瑞克在多部劇集和電影中的表現,被阿爾帕西諾飾演的馬文推薦去意大利拍攝了一系列低成本西部片,迎來事業的第二春。這裡借鑑的對象是克林頓.伊斯特伍德。

那時的美國電影人認為只有美國西部片才是正統,意大利那些粗製濫造的電影根本不值一提,故而戲稱為「通心粉西部片」。伊斯特伍德當年也因在電視行業止步不前,無奈之下前往意大利,和賽爾喬.萊昂內拍攝了一系列西部電影,哪曾想這一原先的無奈之舉竟成就了影史上兩位偉大的導演和促成了「鏢客三部曲」的誕生。

只不過瑞克合作的是「歐洲第二會拍西部片」的賽爾喬.考布西(這位導演也是昆汀「抄襲」得最多的一位,代表作有《姜戈》、《偉大的寂靜》、《無情職業快槍手》)。瑞克這一角色,也寄託了昆汀對於西部片的致敬,瑞克的演藝生涯,其實就是一出西部片發展史的縮影。

其次,是皮特飾演的特技替身克里夫

克里夫代表的,是在好萊塢摸爬滾打多年卻毫無成就可言的底層人物,也是昆汀心目中硬漢、俠義的代表。在電影中,他是瑞克的替身;在現實中,他卻比瑞克活得更像是一個牛仔。這種演員與替身的關係,在當時的好萊塢極為常見,二者不只是簡單的合作夥伴,更像是兄弟、親人,兩人的職業生涯是綑綁在一起的。瑞克和克里夫在性格上是互補關係,在瑞克振作期的優柔寡斷中,克里夫的果敢,斷鍊給了他不小的幫助,兩者之間的反差塑造,在這一關係上又出現了。

克里夫所處的一天,是在荒廢的片場,此處也是曼森家族的聚集地。整個段落依然是昆汀擅長的製造懸念實則沒有懸念的場面調度,藉此場景向觀眾展現曼森家族的生活環境,這一段落中出現的幾個典型人物,也為結尾的屠殺戲碼埋下伏筆。

我個人最喜歡的克里夫戲份,不是片場內的深入虎穴、不是結尾的嗑藥廝殺、也不是凱迪拉克內與「貓咪」的聊騷、調請;而是在開頭接完瑞克回家後,開著自己的藍色小車穿梭在霓虹燈下,伴著音樂,迎著月光,駛向自己那遠離名利場的郊區小屋,整個段落很是愜意,回家後逗著小狗,吃著速食餐看著電視劇。

哪怕不是「好萊塢人」對瑞克而言沒有多大關係,對於名聲,比起瑞克的焦慮,克里夫更多的是無所謂,有種中國人觀念中的隱士做派,也因為這種不服軟的態度,在片場得罪了不少人,即我們所說的不夠圓滑。但是,正因為純粹,簡單,克里夫這個人物形象,反而比瑞克多了一層灑脫的魅力。結尾處,瑞克對躺在救護車內的克里夫,揮著手說道「最好的朋友」,在好萊塢這一利慾薰心的名利場下,仍有如此單純的友情,這是昆汀的浪漫。藉替身關係,昆汀也緬懷了那段仍具人情味的好萊塢,顯然是對當下利益至上的諷刺。

最後,是羅比飾演的莎朗塔特。

莎朗的線索是影片的副線,但與主線毫無瓜葛,直到影片結尾兩條線才因一出「意外」而聯繫起來。那麼,昆汀設置這個角色線索的意義在哪裡?只是為了消費曼森謀殺案,以求挑逗觀眾的觀影好奇心嗎?文章開頭就說過了,《從前,有個好萊塢...》是昆汀對好萊塢的一次主觀再現。

莎朗所處的場景,主要是派對、電影院,她本人所處的地位是好萊塢中已然功成名就,居於高座的一席人。正如《妖貓傳》中陳凱歌用盛宴、幻術來展示自己心目中的「大唐風流」一樣,《從前,有個好萊塢...》中的派對更像是昆汀對黃金時代的憧憬和孩子般的想象,一次不真實的還原,因為在當年僅有6歲的昆汀眼裡,好萊塢便是最華麗的夢想之地,天堂般的存在;如同中二少年珍愛的手辦會堆滿壁櫥一樣,昆汀所視為珍寶的,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流行文化和代表人物,派對中的史蒂夫.麥奎因、波蘭斯基,就像是昆汀這個「老男孩」的「手辦」。電影院段落則是昆汀對已逝斯人最直接的紀念,由羅比飾演的莎朗塔特觀看由莎朗塔特本尊飾演的《勇闖迷魂陣》,如此夢幻的場景,也只有電影可以表現,打破時間規則,重組時空,這是電影的魅力。在莎朗塔特身上,是昆汀最為直觀的對電影,對莎朗塔特的愛與溫柔。

(兩個小彩蛋:1.莎朗前往電影院對面書店買了一本托馬斯.哈代的初版《德伯家的苔絲》,是送給波蘭斯基的禮物,這本小說於1979年即莎朗逝世10年後波蘭斯基拍成電影,以紀念莎朗塔特,這個場景安排得既巧妙又溫暖。2.看電影免票來源於昆汀的真實經歷,當年昆汀因《真實羅曼史》編劇一職而向電影院人員說明,得到證實後,昆汀沒買票便進場觀看了《真實羅曼史》。)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直到最後半小時才大呼過癮,但那最後半小時的殺戮,其實無甚新意可言。對曼森謀殺案的處理,仍是《無恥混蛋》中已經玩過的架空歷史,未能脫離創作者先前的思路。在觀影前,大多數人已經預料到會以這種方式收尾,故而這個反殺處理,一定程度上反而是減分項。

這部電影的著重點,並不是風雨來臨時的狂嘯,而是風雨前後的寧靜。那兩個小時的浮生一日,才是昆汀最想表現的。他有很多話要說,所以比以往更為瑣碎、話嘮,正如片名的「往事」,昆汀已經從錄像帶小子到了回憶往昔的年紀。歲月就像是一場夢,電影為夢提供了影像支撐。《從前,有個好萊塢...》是昆汀最私人的電影,是他的個人回憶。

每個人都不可能輕易走進他人的世界,也很難以一種合適的形式向他人展示自己內心的世界,現如今信息交流的快速發展看似把每個人都拉進了,但披著網絡外衣的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實則比從前更為懸殊了。創作者在這一方面是幸運的,他們可以通過電影、文學、音樂、繪畫向欣賞者展示自己的內心,每個創作者自始至終都是在表達自己,尋找有共鳴的人;這種表達越私人,欣賞者的共鳴也就越淺。單從電影本身而論,《從前,有個好萊塢...》仍屬於今年電影序列中的佳作。

《從前,有個好萊塢...》中,我們處處可以看到昆汀對於電影最本真的愛。這部電影也像是昆汀對現如今翻拍、衍生、外傳、續集頻出的好萊塢商業運作的間接諷刺,曾經的電影是多麼有趣,如今只剩數據。馬丁.斯科塞斯在反駁漫威的文章中的結尾寫道「單是寫下這些話,就已經然我肝腸寸斷。」懷舊意味著對當下的不滿,對現實越失望,想象就越夢幻。電影終究是昆汀的心愛之物,《從前,有個好萊塢...》既是情書也是哀悼。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