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影評:昆汀江郎才盡?這才是最棒的昆汀!

從前 有個好萊塢...影評

昨天剛剛講完過譽的《1917》,就乾脆趁熱打鐵來講一講最佳影片提名當中我最喜歡的片子——《從前,有個好萊塢...》。說來也怪,在看《從前,有個好萊塢...》之前,我最不喜歡的名導就是昆汀。什麼暴力美學雖然過癮,但是完全不對我的口味,所以在看《從前,有個好萊塢...》之前我就沒抱什麼期待。沒想到,昆汀發的這場春夢竟然將我迷得神魂顛倒。可惜該片的口碑兩極分化嚴重,甚至還有觀眾稱其為超級大爛片,直言昆汀江郎才盡。更多的人知道這部片子還是因為片中對李小龍的刻畫所引發的風波,指責昆汀「乳化」的大有人在。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這裡我將提出我的個人的腦洞解讀:為什麼我認為《從前,有個好萊塢...》是一部妙絕的神作?接下來的部分涉及大量劇透,如未觀看建議觀影後再閱讀。(但假如你懶得了解片中具體的背景,就想看看我的大開腦洞的解讀,feel free~)


《從前,有個好萊塢...》究竟講了什麼?

對於不少觀眾而言,《從前,有個好萊塢...》可以說是晦澀難懂。昆汀在影片中夾雜了巨量的私貨,各種對60年代電影與明星的致敬,這就讓不了解歷史背景的觀眾感到一頭霧水。可以說《從前,有個好萊塢...》是整個2019年觀影門檻最高的電影。除此之外,影片本身的故事看起來也是散亂無章,兩條主線遲遲未有交匯,劇情總是不溫不火,看完也不知昆汀到底要幹啥?發春夢嗎?

說不定還真是。

理解《從前,有個好萊塢...》要表達什麼就必須抓住影片的一大核心對立——牛仔與嬉皮士的對立。小李子與皮特兩人以牛仔的形象示人,象徵的是一個傳統衛道士的身份。而嬉皮士的核心眾所周知是反叛。他們反叛權威,反叛主流文化,反叛中產價值觀。將這一組對立放到現實中的昆汀身上,就是昆汀自己與metoo運動的對立(在metoo運動中《殺死比爾》的女主角烏瑪瑟曼指控昆汀讓她親自完成危險的動作並最終導致車禍,烏瑪瑟曼多處受傷)。以《從前,有個好萊塢...》中皮特小李花式吊鎚嬉皮士的結局來看,昆汀顯然是不支持metoo運動,metoo運動是應該被批判的。但是,一萬個但是,你要是就這樣認為昆汀是個仇視女性的人,那麼你恰恰就沒有看懂這部電影。

片中的兩個重要女性角色

在個對立之下,昆汀又重點塑造了兩個女性角色。第一個是八歲的天才神童女演員。在影片中有一處細節,當小李子痛哭流涕時,女孩試圖上前安慰,結果小李子喊了她一句pumpkin puss。女孩非常生氣地說別這麼叫我!但是看著你現在正難過的份上,我改天再和你計較。最終這位神童女演員憑藉她對電影藝術與表演的純真與熱愛打動了小李子,重新激發了他對表演的追求,拯救了他的職業生涯。顯然對這個女性角色昆汀是帶著讚揚的態度與立場。而另一個女性角色則是曼森家族(查理·曼森創建了「曼森家族」,實際上它並不是一家人,而是一群仰慕曼森的追隨者所組成的殺人集團,成員多數為年輕富有的中產女性。到了1969年,曼森已經有了60多名信徒,也就是片中片場裡住著的那一群嬉皮士)眾多嬉皮士女孩中的一位,名字就叫Pussycat。名字就帶一個pussy啊,這個對照與諷刺再明顯不過了。一個反叛權威的嬉皮士女孩街邊賣騷試圖車上與皮特口交。我們可以將神童女演員這個角色看成是昆汀所讚賞的女性形象——自立自愛,獨立傲然又全心投身於事業。甚至我們看到小李子在被女孩教育完之後內疚的眼神與行為又何嘗不是昆汀對自己過去的某一些行為的反思。至於他對嬉皮士的刻畫與仇視,並不是對metoo運動本身的反對,而是對metoo運動以及好萊塢其他平權運動「過度化」的反對。

在metoo運動後期出現了許多亂象,女性平權的追求被裹挾在各種政治口號中淪為政客博取好感的口號,而真正女性的權益並未得到提高。民粹一邊倒地站隊讓美國社會人人自危,也讓各種汙衊與扣帽子的行徑層出不窮。在互聯網上毫無根據的指控馬上就能讓一人名譽掃地,哪怕證實無罪也無濟於事(正好最近德普家暴案出現反轉)。Metoo逐漸偏離了原來的目的,變成了被一些人利用的對象。另一位名導邁克爾哈內克也出面說到要警惕女性平權運動變為仇視男性、挑起性別對立的運動。這種現象才是昆汀在《從前,有個好萊塢...》中要批判的現象。放到一個更寬廣的視角來看,昆汀實際上反對的是所有過度的政治運動,以及其對電影工作者藝術創作的干涉。比如國內影迷最愛黑的政治正確就是打著平權旗號干預了整個好萊塢的電影創作。比如一些電影中黑人角色的安插就完全沒有藝術方面的考量,完全是出於政治正確的目的。這樣的政治干預藝術的例子屢見不鮮:《敦刻爾克》遭批沒有黑人演員,新版《豪勇七蛟龍》多國部隊,男女搭配(笑)。所以昆汀將筆墨落在60年代的好萊塢黃金時代,看似漫無目的流水賬,實則是一種對藝術自由創作的嚮往與追憶。其實昆汀自己清楚地認識到這樣的自由只是藝術家理想主義的美夢,也因此他才在影片第三幕魔改了歷史,抑或是虛構了歷史。皮特小李子花式折磨嬉皮士,憋了兩個半鐘的血漿終於在最後二十分鐘噴湧而出,我們熟悉的昆汀終於來了。這就像是一次發洩,一種對現實的無奈,只能將怒火在電影裡傾瀉而出。通篇看完,就是昆汀的一場春夢而已,一場為電影而做的純粹的夢。

波蘭斯基與莎朗塔特

另一個可以支撐上面結論的論據就在於《從前,有個好萊塢...》對羅曼波蘭斯基的塑造上。這裡又必須牽扯到大量的有關事件。首先就是影片魔改的核心事件——曼森殺人案。曼森家族的四位成員在1969年8月9日闖入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代表作《唐人街》、《羅絲瑪麗的嬰兒》)家中殘忍地殺害了其未婚妻莎朗塔特與其他4位好友。死前,莎朗塔特已有八個月身孕。這一事件轟動了美國,也讓波蘭斯基受到了精神上的重創。而《從前,有個好萊塢...》的第三幕徹底重構了這一轟動一時的事件,小李子與皮特將曼森家族三人殺死,波蘭斯基與莎朗塔特一家仍然健在,小李子還在事件結束後第一次見到了羅曼波蘭斯基,一行人歡快地交談著。或許在某種意義上這是昆汀對羅曼波蘭斯基的一種維護,即極端的政治行為重創了一位優秀的電影人,在昆汀的夢裡,他希望這樣的事從未發生。但另一方面,昆汀又在《從前,有個好萊塢...》中藉助史蒂夫麥奎因之口吐槽了一把波蘭斯基。所以昆汀對於波蘭斯基的態度還是兩面看待的。波蘭斯基是metoo運動的重點打擊對象,猶太人波蘭斯基的父母在二戰中遭受種族清洗死於集中營內,而他在曼森殺人案後更是幾近崩潰,他開始嗑藥與酗酒,精神狀態一直不穩定。這也間接導致了1977年的性侵案,受害者為當時只有13歲的蓋莫。之後案件的發展實在是一波三折。波蘭斯基犯罪的事實無法洗白,但法官里特邦德為了取悅媒體與政客堅持要重判波蘭斯基,哪怕在受害人蓋莫已經表示原諒與不希望繼續庭審的情況下。最終受害人蓋莫表示:所有媒體的關注與渲染對她造成的傷害遠遠大於性侵當晚。後來,在波蘭斯基被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開除後,當年波蘭斯基性侵案的受害者蓋莫站出來斥責學院的這一行為醜陋且殘酷無情,稱這只是做表面文章,對改變好萊塢的性別歧視文化沒有任何幫助,這一行為只證明了學院為了生存願意去吞食自己。她還跟波蘭斯基說,你幸好擺脫了他們,學院沒有任何榮耀,這一切全都只是為了公關。我在此也不對這個案件本身做出評述,但蓋莫的這番話值得我們深思:女性的權益究竟有沒改善,而上躥下跳的媒體與各方究竟是切實想幫助維權,還是藉此事件作為口號做做姿態,一邊看熱鬧一邊自保?

這或許就是《從前,有個好萊塢...》想要表達的內核。所有上述的內容彙成一句話,就是政治不要干涉藝術。過度且喊口號式的平權不僅偏離實質,還反噬了藝術本身,阻礙了創作的自由。

頗具爭議的李小龍形象

所以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以另一種角度切入昆汀對李小龍的刻畫。或許昆汀這麼惡搞李小龍,甚至在媒體面前直言我認為的李小龍就是這麼傲慢,本身就是一種賭氣的行為。我就是想這麼拍,我這是藝術創作。什麼?你說我這麼拍乳化了還要我刪掉?我這電影要噴的不就是這些用政治來干預我創作的人嗎?再說句不好聽的,《綠皮書》中Don Shirley的後人站出來不滿影片對Don的刻畫,認為完全不符合事實,帶有白人救世主內核。這跟李香凝指責昆汀醜化李小龍有何本質上的區別?我們一堆中國影迷們不還是對其各種吹噓?還要回過頭來罵奧斯卡憤然離席的斯派克李不知好歹,都政治正確成這樣了你還想咋的?果然天下人民的苦難都是不共通的啊(笑)。

《從前,有個好萊塢...》最終就是在尋找屬於藝術的淨土。他是昆汀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也是昆汀發的一場春秋大夢。在夢裡,他幻想著完全自由的藝術創作。夢醒了,博納估計又去找他談問問能不能把李小龍的戲刪了然後大陸上映啊?


《1917》影評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236337/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