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影評:1969洛杉磯情結

從前 有個好萊塢...影評

不止是否因為十年末,好多部神作級IP都選擇在2019年迎來里程碑式的完結。期待中帶著些許惋惜。正因飽受關注,「大結局」是最難令人滿意的,一整個系列的鋪墊要在那一刻迸發,才能不負眾望,在影史上留下輝煌圓滿的一筆。稍不留神,就會像《權力的遊戲》一樣滑鐵盧,引來一片罵聲。

《邪惡力量》,《高堡奇人》,《黑客軍團》,《國務卿》,《女子監獄》,《綠箭俠》,《矽谷》,《傳教士》,《維京傳奇》,《金裝律師》,《基本演繹法》,《哥譚》,《犯罪心理》,《馬男》………還有許多情懷大作《復仇者聯盟》,《X戰警》,《星球大戰》,《馴龍高手》。還有陪我們走過每一個週末的《生活大爆炸》。

這似乎標誌著,世界影視產業的又一個歷史性階段過去了,並且一去不復。一如我們揮灑在熒幕前的青春和淚水。

50年前的好萊塢,也同樣經歷著這個時刻。那個無論政權、社會面貌,還是民生,文化,都處於新舊交替期的年代,正是最危險也最誘惑的。《從前,有個好萊塢...》就是建立在這樣社會背景下的迷人故事,亦或者,這就是從前,有個好萊塢...。

the big picture的稱號當之無愧

昆汀醞釀多年,吊足了影迷的胃口,果然不負眾望。在吸睛大作雲集的2019,《從前,有個好萊塢...》傲立群雄,著實值得推敲。一代男神萊昂納多,「小丑女」瑪戈·羅比,本色出演的布拉德·皮特,黑幫片招牌之一的艾爾帕·西諾……光是這些名字,就足以引來大批粉絲。再加上被歲月蒙上魔幻色彩的曼森慘案,影迷們對「從前,有個好萊塢...」的偷窺慾望。這部作品幾乎是看著簡介就垂涎三尺了。更何況是「 昆汀十部」中的倒數第二部,如何不讓人心馳神往呢?

初次觀賞如醉酒,暈頭轉向卻又忍不住久久回味,再刷時吸引力依舊,越看越懂門道,反復咀嚼,食之不厭。跟隨著人物輾轉於洛杉磯街頭巷尾,被精妙的情節代入,彷彿自己已成畫中人。

紅極一時的好萊塢人們「群魔亂舞」似的放縱歡娛

然而無論觀看時是笑還是顫抖,片尾曲響起的那一刻,每個人都是嘆息著的。嘆息電影美妙體驗的完結,嘆息往昔風流人物終有一死,嘆息永遠回不去的青春年歲,嘆息著好萊塢風情不再。《從前,有個好萊塢...》像一台時光機,把我們帶回到了50年前的洛杉磯,與昆汀一起初窺好萊塢。

1969年最得意的好萊塢新星,莎朗·塔特。(瑪格·羅比飾)現實中她在最輝煌時絕望慘死與邪教刀下,而影片仁慈地給予了她美好卻略顯平庸的結局。

風格鮮明的搖滾樂在開場就進入了追憶前塵往事的懷舊氣氛中。透過屏幕,似乎能從牆上的塗鴉和閃爍的霓虹燈光中,嗅到獨屬於60年的美國的糜亂氣息。「將士軍前半生死,美人賬下猶歌舞。」一段段如夢似幻的往事輪轉間,我們如同down the rabbit hole似的,深深陷入了1969年的洛杉磯。

看似瑣碎慵懶的時間線安排,實則暗藏玄機。三個小時不到的影片,導演用鏡頭把那個時代的一切,通通擺在了熒幕上。瀕臨過氣的明星,默默無聞的替身兼助理,順風順水的年輕導演,一炮而紅的嬌妻,叛逆妖冶的嬉皮士女孩,放蕩昏頭的邪教青年……那個伊甸園一般迷離夢幻的世界,就是令昆汀和我們都心馳神往的,往事中的好萊塢。

莎朗塔特縱情享受著好萊塢人的糜亂生活:白天去影院免費觀看自己主演的電影,收獲粉絲的驚呼和吹捧,晚上邀請各路朋友在豪宅裡紙醉金迷,徹夜狂歡。

1969年的洛杉磯是怎樣的?

癲狂中的現實。激昂與頹廢並存。理想主義的虛無。

昆汀在採訪中說,那時的好萊塢才是他心目中最迷人的樣子:巨大的成功和巨大的失敗比鄰而居。

事實正是如此。《午夜牛郎》成為奧斯卡最佳,紳士追殺令湧進電影院,觀看他們曾嗤之以鼻的人與事:曼哈頓失敗的男妓和他失敗的騙子朋友。那一刻,美國乃至世界最大的電影公司完成了歷史性的跨越。比起現代電影緩和的進化,那次躍遷就像是超新星爆發,毫無防備得令人耳目一新。

《午夜牛郎》劇照

一夜之間,暴力,反政府,反宗教,性愛,毒品,,黑幫,反文化……這些「下三濫」的東西猛的登上了大雅之堂,吸引了無數眼球和報道。然而事實上,正是它們拯救了當時的好萊塢。被顛覆的舊好萊塢確實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五六十年代戰後降生的年輕人成為貢獻票房的主力軍,而被老牌片場控制多年的傳統電影人對年輕一代喜歡什麼一無所知。電視機的普及對傳統電影院產生衝擊。歐洲大師頻出,各種與傳統電影構架相悖的花樣目不暇接,英國電影更是跑去美國市場開疆拓土。好萊塢嘗試過昂貴的史詩片和難以吸引老百姓眼球的音樂片之後一敗塗地,束手無策。

迫於生存壓力,大片廠放寬了限制,給了新星電影人們展示才華的機會,也算是好萊塢的「病急亂投醫」。好在收效頗豐。羅曼:波蘭斯基(本影片主人公之一)的《羅斯瑪麗的嬰兒》震驚四座,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成了人們視覺的焦點,《邦妮和克萊德》、《畢業生》、《布利特》《虎豹小霸王》(昆汀6歲時觀看的第一部好萊塢電影)……這個時代對於好萊塢也是名人輩出:斯坦利·庫布里克,史蒂夫·麥奎因,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波蘭斯基……

羅斯瑪麗的嬰兒
《天師捉妖》中相愛的波蘭斯基與塔特(《從前,有個好萊塢...中的主人公)
《2001太空漫遊》中的魔幻場景

1969前後的好萊塢可以說是「在沉默中爆發」了,不同於以往精緻華麗的藝術片,類型片在這場革命中成為最大的贏家。廣袤寥廓的取景,具有「意式風格」的隨性風格,大加渲染的暴力,血肉橫飛還加了慢鏡頭的打鬥場面,狂躁中透露著絕望,野蠻中暗示著湮滅。「暴力美學」就這樣誕生了。《從前,有個好萊塢...》中里克所代表的四五十年代過氣明星所討厭的就是意大利西部片,因為他們給老西部片判了死刑。

昆汀的鏡頭下處處顯露出對那個年代大師和藝術的致敬。(研究他迷影的作品太多,這裡就不一一闡釋了)1969是個轉折點,也是各方矛盾衝突直接碰撞產生火花最炫目的一年。它用戰後獨特的混亂與美並存的方式開啟了美國電影文化最燦爛的70年代。但比起輝煌的鼎盛時期,人們可能更愛1969這場糜亂的混戰。

《日落黃沙》
意大利西部片中的場景
「暴力美學」的鼻祖

致使1969的洛杉磯如夢似幻的不僅僅是影院的革命,吸引著昆汀的也不僅僅是熒幕上的風雲。

那一年的世界發生了太多太多。尼克松上任,有人歡喜有人愁; 流行趨勢上披頭士風靡全球,英倫搖滾成為一時風尚; 太空探索上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 科技創新上阿帕網投入使用,它是互聯網的前身。越南戰爭依舊如火如荼,漢堡山之戰引起美國國內爭議,刺殺馬丁·路德·金的兇手落網,石牆暴動,人類第一次為同性戀平權吶喊,列儂與小野洋子結婚呼籲停戰,反戰遊行也搞得國內亂七八糟,《教父》發行,《芝麻街》首播……

然而昆汀把鏡頭對準了這時的嬉皮士。

影片中美麗的嬉皮士女孩

嬉皮士對於我們好像陌生而又熟悉。陌生是因為實在太遙遠,而熟悉是因為他們也是一群和我們一樣熱血沸騰渴望作為的年輕人。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這句當今著名的「正能量」箴言來自凱魯亞克 的《在路上》。而他正屬於美國「垮掉的一代」作家。小說結構鬆散,斷斷續續,描寫一群年輕人荒誕不經的生活經歷,反映了戰後美國青年的精神空虛和渾渾噩噩的狀態,被公認為60年代嬉皮士運動和「垮掉的一代」的經典之作。

這樣看來,嬉皮士似乎顯得偉大了。可在電影藝術中,洛杉磯的嬉皮士幾乎從來不是什麼好人。他們與邪教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源家庭》中的邪教荒謬程度可見一斑。洛杉磯是美國的邪教之都,嬉皮年代,人民精神猶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隨便編出一套理論就可以騙人入坑。當然,總結一下就是洗腦+騙財騙色+擾亂社會秩序。曼森慘案(《從前,有個好萊塢...》主要的情節)也是由此發生。

《性本惡》的導演托馬斯為60年代的洛城繪製了一副光怪陸離的地圖:嬉皮士和衝浪客佔領了馬里布,他們自以為是的搞邪教、濫交,甚至是殺人放火無惡不作,這些自詡正義或是高喊著自由的行為實則荒誕滑稽。
《紮布里斯基角》描繪了戰後未能得到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們陷入半被蠱惑半理想主義的遊戲人生中,沙漠群p(這裡放一張比較文明的圖保命要緊),為了鬥爭而鬥爭。

1969年洛杉磯的嬉皮士們逐漸陷入了困境:舊金山嬉皮士占據伯克利大學,遭到加州警方驅趕,最終成為流血事件; 嬉皮士們舉辦的奧爾蒙塔特音樂節損失慘重; 還有影片中的「莎朗塔特事件(曼森慘案)」使嬉皮士徹底成為與政府公然對抗的勢力。他們迅速興起的怪誕文化在這一年迅速走向衰亡。

這一年年的美國恰好是民權運動達到頂峰,開始衰落的一年。隨著68年法國「五月風暴」失敗和蘇聯鎮壓布拉格之春,國際左翼事業(深深影響了美國的民權運動和嬉皮士等文化)遭到了嚴重打擊。這些「反文化」的抗議者也開始處在一個尷尬而迷茫的境地,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這也是美國文化開始轉型為人道主義和存在主義的節點。

昆汀在影片最後用嬉皮士們的死表達了他對這幫年輕人的態度。即使他們的暴行是因為精神虛無迷茫和被邪教蠱惑,該結束的總會結束。但他也沒有否定這群人存在的價值: 漂亮性感的嬉皮少女與正義的男主人公直接產生了類似愛情的東西。影片由許許多多這樣值得玩味的矛盾構成,這也是《從前,有個好萊塢...》百看不厭的原因之一。

嬉皮士年輕人們無所事事的生活狀態

不管怎麼說,我們不是活在當時的人,無法評論他們的對錯。對於那些經歷過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個時代的過去吧。可能就像「咆哮的二十年代」對於二戰士兵一樣。「我不後悔做一個嬉皮士」,是《光榮與夢想》裡採訪已經老了的嬉皮士們經常會得到的答案。無論藝術史還是人文史都無法否認嬉皮士文化是一抹絢麗中帶著詭異的色彩。個人看來,《從前,有個好萊塢...》中表現嬉皮士,就如《活著》和《霸王別姬》中表現文革,只不過中國人更像是聲淚俱下的控訴歷史對人民的迫害,而美國人則把它當成一樁「往事」,笑著把它擺上了熒幕。

昆汀的戀足癖,對這段悲情歷史的戲謔嘲諷。

摒棄掉對電影模式化的解讀, 我們能感受到,他不是在傳達什麼,而是僅僅將昆汀童年的回憶和對電影的幻想娓娓道來。《從前,有個好萊塢...》最為迷人之處就在於它是那樣漫不經心,卻又在不經意間打動了每一個人。

50年前的世界遠比現在嘈雜混亂,但也遠比現在有活力。人們為了愛和理想孤注一擲,即使知道最後是一場空。正是因為他們精神虛無,一槍熱忱無處安放,所以誕生了盛宴似的1969。昆汀鏡頭下的人物隨性灑脫,無所畏懼也無所依戀,把生活的荒誕化作嘴角的一抹笑意,無時無刻不朝著心中所想前行,無論是非對錯。我們可以笑他們愚昧,卻也飽含著嫉妒。如同曠達的克里夫最終還是與曼森家族的殺手相遇一樣,無論怎麼看待生命,個人最終還是會陷入歷史的漩渦。不知道再過50年,未來的人們是否會拍一部電影來嘲諷兼紀念今天的世界呢?

歷史的可愛之處在於它一去不復返,那個遙遠的好萊塢戛然而止地結束了,不管曾經的年輕和熱淚是海市蜃樓還是浮梁一夢,都結束了。

《從前,有個好萊塢...》最動人的片段,不屬於任何一個人物,而是屬於洛杉磯:夜幕降臨,街頭店鋪的霓虹招牌伴隨著滾石樂隊的名曲《out of time》依次亮起時,我們會發現《從前,有個好萊塢...》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代人逝去的青春。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本影評部分資料來自《環球銀幕》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