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影評:亦莊亦諧 ---- 當戲謔鬼才開始認真講故事——昆汀的非暴力之美

從前 有個好萊塢...影評

觀戰小李子跟皮特在一部電影中飆戲,想一想就很激動。當然還有自己很喜歡女演員Robbie, 她在Tonya裡面的表現略驚豔,琢磨她本人要跟角色有多契合才能表現出一個美國花樣滑冰運動員的那種粗俗之美。距離上一次看昆汀的電影也隔了好久,除了預告片,看電影之前沒有做任何功課,沒有聽過劇透。所以新鮮、緊張、好奇、衝動等等感受無需調動就都跑了出來。

這部電影的敘事模糊了昆汀以往強烈的個人風格,主角雖然仍是爆著粗口,鏡頭裡特寫著的女人們的足部散發著性暗示。更加中規中矩的鏡頭切換,線性敘事,也在相當大程度上少了很多讓腎上腺素飆升的暴力鏡頭。你不再覺得,哦,這太昆汀了,就像突然有一天姜文不再自戀,個人意志淡出電影主旨表達的時候,不知是喜是憂,還是有點錯愕恍惚。我也在思考這是究竟是個人意志激情或者男性荷爾蒙隨著年齡增長的消退,還是預示著昆汀的敘事迎來新的階段,變得節制、中立。這是一個很難去辨認或者說清楚的點,也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參與討論。所以看這個電影你不能太認真太嚴肅去分析昆汀的意圖或者他想表達什麼,但是你又不能很輕鬆的像對待一個玩笑一樣,不求甚解。我們在昆汀面前既想要證明自己品味過關懂他的作品,又不想顯得像個傻子或者學究,又呆又無聊。

Nostalgia

的確,這部電影是依託於歷史上一個真實的好萊塢案件改編的。女演員塔特,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太太在自己家中被人刺殺,肚子裡還懷著8個月大的嬰兒,同時倒在血泊中的還有自己的好友及好友太太。此案一時轟動好萊塢。案件具體細節可以參考其他影評或是網上對曼森家族犯罪案件的視頻介紹。在此不一一展開。

導演在電影前2個小時用大量的篇幅展開對好萊塢的特寫和記錄。南加州的陽光,餐館,影院。60年代好萊塢的亞裔武打明星,講西語的墨西哥裔演員,做影院大堂經理的黑人大叔,還原了一個60年代美國大背景之下,在電影工業的帶動下,一個擁有較開放包容的文化環境的加州。即使對那垮掉的一代的美國青年嬉皮士的描寫,也保持著中立和客觀。

他們因為這次刺殺成為了公眾的焦點,讓嬉皮士文化成為眾矢之的,帶出了曼森家族邪教組織及成員。然而對嬉皮文化的剪影,導演像一個不帶道德傾向色彩的掌鏡人,給我們呈現他們的實態:一代青年人的迷茫,反越戰情緒。年輕女孩字身上的朝氣和呼之欲出的荷爾蒙。他們構建起來的烏托邦社群,性開放,濫用藥物,然而三三兩兩一起出行在大垃圾桶裡撿包裝完整的食物,組織帶人騎馬的旅遊項目賺些零花錢。即使他們在預謀實施殺人的過程中,也有人臨時逃走,草率布局,他們高喊的evil口號按在一群毛頭小孩子身上,看起來更像是虛張聲勢。

在面對這樣一個嚴肅的案件和話題時,導演不是去批判或者說教,他一直在觀察,卻在人性邪惡付諸實施的時候,用戲謔的方式調侃和惡搞了他們。這電影總是帶著昆汀個亦正亦邪的個人色彩,劇情的不斷反轉,有的時候冷不丁的讓你對一些事情轉變看法,發現自己某些隱秘的固有觀念。就像那個苟延殘喘的失明老頭告訴Cliff,嬉皮士青年很愛他,而他不願意讓他們失望。Cliff暗自揣測老人是否被利用、虐待的想法在這個對比下就顯得非常陰暗了。被冒犯的嬉皮士女孩們喊著,他才沒有失明,你才是真正的blind。可能我們都有許許多多的人生盲點,還總是自詡高尚。

你說這個電影是對好萊塢或是大導演致敬麼,也不是。它就是某種表述和記錄。

這就讓電影整體有了一種令人舒適的懷舊風格,像是對故鄉的追憶。遲暮的西部片,以及衰老的明星們,在昆汀新建的電影世界裡面再次綻放光彩,好玩的,有趣的,不那麼難堪,也不特別令人悲傷。我想這也是昆汀鬼才的一部分吧,後現代的解構敘述裡還帶著一點反轉和嚴肅。我覺得這樣的呈現反而是對事實和當事人的一種尊重。

亦莊亦邪的「真實」

這部片子其實主線並不是當年轟動好萊塢的大型案件,沒有桃色的八卦和女明星新聞,沒有追捧電影商業的崛起。猙獰的昆汀的臉的下面是不是掩藏著一顆懂得尊重生命和逝者的心。Robbie飾演的女演員塔特,就像加州五月的陽光,清新可人,跑到電影院看自己演的片子,跟著觀眾一起感受跌宕起伏,因為觀影者的喝彩害羞驕傲。她的生命就像老碟片裡面的歌曲,歡快愉悅。

片子是以小李子飾演的過氣電視明星Rick和他的替身兼助理朋友Cliff(皮特飾演)在好萊塢的生存現狀展開的。一個人到中年,住著豪宅,角色比自己出名的電視武打演員,面臨事業轉型。神經敏感又愛喝酒,被在片場忘詞的自己氣到發狂,也許在下一幕表演中揚眉吐氣,卻也要面對現實,去歐洲開拓市場,拍上幾部不溫不火的電影。一個是仿佛對生活無所奢求的助理朋友,殺死了不滿意生活現狀絮絮叨叨的妻子,但是關鍵時刻為別人挺身而出機智又勇敢。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他們的影子。小李子的神神叨叨,皮特的蒼老、下里巴人。這些不光是電影裡的劇情,也可以是現實世界的真實存在,當然也要歸功於演員無痕跡的超卓表演。

還有被踢翻在地的李小龍(也是當年慘案女演員電影裡的武術指導),幽你一默的同時,不經意地解構了電影中的完美英雄。又或者在昆汀心目中他意淫能夠在自己的電影中打敗這樣一個舊日好萊塢的動作偶像。像一個頑皮的小孩,按照自己的喜好編造劇情,但是也高明地在自己的電影中建立起新的「真實感」,塑造出一個新的動作人物,在服務劇情發展的同時,他(們)亦正亦邪,有缺點有瑕疵,但是也有導演需要的硬核氣概。

這部電影在觀感上心裏給4.5分,可能不及《殺死比爾》那麼利落好笑,不及《被解救額的姜戈》那麼殺伐決斷又深刻。但是這一次,昆汀用從零開始虛構出的好萊塢人物,去完整呈現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故事和好萊塢圖像,相比於他其他個人風格鮮明的電影,這種嘗試本身是讓人尊敬的。

呵,這繞不開的暴力美學和關於暴力的悖論

當然昆汀的電影少不了讓人大呼過癮的打鬥場面。但是,如果我們把暴力從電影裡面單獨拎出來,是無法談美的,這種美感跟場面調度,光影控制,現場佈景,甚至演員的武打動作都不相關。就像我們也不能把《一代宗師》裡面的梁朝偉的那段雨中打鬥無限放大高過王家衛的電影主題一樣,美則美矣。然而藝術高於現實,現實也不局限於感官享受、視覺衝擊。

電影的魅力就在於它為我們構築了一個精神世界,提供一個想象的棲息地。實現我們在現實世界裡無法達成的願景。用我們都期待的方式,懲治惡人,我覺得這是導演的一種善意。所以我相信在表述「真實」過後,一個導演的格局是看三觀的。

這像不像是一個悖論,用暴力去解決暴力。但是人性深處,我們是不是都做過吊打傻逼惡人的夢,無論是英雄主義情節作祟,還是導演意圖幫助那些在暴利面前變得無助渺小的人們找到一種短、平、快的方式解決問題。就像他在《無恥混蛋》裡面安排希特勒遭到暗殺一樣。在這個虛構的世界裡,暴力不是主角,導演很善於利用暴力場景,讓我們獲得一種感受,讓我們帶入角色,因為戰勝了邪惡,獲得尊嚴,感受到力量和自由。

可能我們愛看昆汀的電影也是這樣,他很直接,很真實,反映了我們身體裡某個想要掙脫束縛卻有點小良善的「混蛋」。

「暴力美學」,總是對這個詞不太適應。但是被稱為美的暴力,我想在昆汀的電影中也體現出,一定是帶著對暴力的某種反思的。所以電影裡面的暴力,跟黑色幽默和諷刺像是一對密友,同出同入。比如嬉皮士入室殺人的時候說的一番話耐人尋味,他們說,我們是看著電視成長起來的一代,那我們就去殺死那些在電視裡面一直教我們怎麼殺人的人吧。這樣的感受在Rick的經紀人好萊塢大佬眉飛色舞的講述他多麼喜歡打鬥殺戮的場景,也有相似的呈現。這個被快速推動的影視行業,究竟要誰來承擔影片中這個具體的暴力事件的罪責呢。

影片最後,豪宅大門打開,劇情會不會如我們期待的一樣反轉。影片落幕,敞開的大門下,黑暗中又會發生什麼呢,我們到最後也沒有看到惡魔的登場,曼森的臉在影片初始曇花一現。也許現實中,他終身監禁老死獄中的事實又會讓我們心理多謝安全感和安慰吧。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