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愛,留在海灘那一天》影評:這個故事存在的那種「如果當初」嗎?

 留在海灘那一天影評

早前在電影貼片預告中看到了這部電影的預告片,看到羅南的臉基本上就能確定這部電影不會差到哪裡去了,再加上之後出現的作者名——伊恩·麥克尤恩,因此對這部電影更是充滿了期待。

光看預告片其實並不是很能完全猜測出故事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又隱隱約約地能讓人猜測出一些東西:男女主角之間有某個東西出了問題。而這種隱隱約約、似是而非的感覺就像是問題本身一樣,是一個大家避之不談卻又不得不要面對的事情——性。

之前大四讀閒書的時候,有幸讀過幾本伊恩的書,知道他描寫故事基本上都是從小處著眼,但情感的描寫非常之細膩,甚至都很讓人懷疑他作為一位男性作家,是如何深入細緻地描繪一些女性的心理和情感變化。本片的編劇也是伊恩,雖然沒有讀過原著,但內心還是相信這種細膩的心理變化會最大可能的在電影中有所保留。自然而然的,在片子開始的前20分鐘,我就開始期待導演如何用鏡頭體現出那些細枝末節,那些難以捕捉的情緒變化。

電影採用了插敘手法,以夫妻兩人在切瑟爾海灘邊的酒店度過的新婚初夜為主線,時不時穿插一些兩人之前幼年和戀愛時的閃回。不出我所料,在一個個細微的鏡頭下,可以看到兩人無聲的心理變化:那種拘謹,害羞,緊張,害怕,期待……但這些情緒無論正面負面都被各種回憶和此刻的經歷所放大。

女主出生在一個算是比較有錢的中產家庭裡,父母管教十分嚴格,因此對女兒的教育十分挑剔,無論是桌邊談話,到女主幼年和父親出海,再到網球場邊父親憤怒的質問等等,可以看出女主是一直壓抑的狀態,礙於父母的權威,為了博得父母的喜愛和關注,能夠犧牲自己的意願,步步妥協退讓。這一點最後在海灘上女主自己也承認了,她總認為自己達不到別人的期望,總是要答應他人,滿足他人的要求,但其實內心一點都不快樂。

而男主則和女主不一樣,出生在一個鄉下家庭,家庭並不算富裕,並且家裡人數多,因此家人對他的關注並不是很多,即使他獲得了優異成績,但家人要麼不感興趣要麼不理解。再加上母親有些精神疾病,男主多多少少對此感到有些自卑,但礙於面子總是不願意承認,無論是他在酒店面對服務生的嘲笑,被安排在女主父親工廠工作等等,他對自己的社會地位感到不自信。因此也導致男主鬱鬱不得志,而這一點在家裡得不到發洩,因此他就選擇在平時與朋友相處或獨處的時候爆發出來。

而恰好這兩種性格碰撞在一起,他們都希望一切事情都是完美無缺的,然而一旦問題出現,一個怪罪別人,一個責備自己。再加上兩人結婚之後面對初夜同房的問題又毫無經驗,矛盾更加升級。

電影劇情慢慢推進著,我們也通過閃回部分了解了這兩個人的情感經歷。不可否認,他們是真的深愛著對方:為對方演奏,為對方鼓掌,互相鼓勵和支持,安慰對方腦功能受損的母親,接受對方父親的工作安排,為了討好岳父的網球比賽……然而這一切都在面對兩人對於性的態度上,分崩離析。

雖然可能初夜的那段情節會顯得很荒唐(畢竟電視電影上宣傳的都是水到渠成、乾柴烈火的性),但是兩人的反應卻都是細思恐極的,因為這可能十分真實,根據他們各自原生家庭對他們性格的影響來看。

就我個人觀點,全片高潮有兩處:一是海灘上的坦白和爭吵;二是男主最後去聽女主的演奏會。

海灘上的爭吵基本上把兩人的心理問題表現的十分完整了。男主出了問題之後因為自卑,覺得是對方是在羞辱自己,再加上衝動的性格,急於發洩,所以將所有壞情緒都宣洩了出來,怎麼樣都不願意原諒對方。而女主則依舊認為一味忍耐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她深愛男主,所以寧願退一萬步,允許男主去睡其他女人也不想破壞這段婚姻。

而男主最後看到女主的女兒,才明白女主其實是真的愛著他的,也許只是當時無法接受性(女主自己在海灘上也坦白了,也許之後會改變但她不清楚)。而只怪當時他一時太衝動太憤怒,所以面對女主的挽留,選擇了(字面上)turn a cold shoulder to her。這一點在影片最後一個鏡頭也體現出了那種「一轉身就是一個世界」的感覺。

而男主在現代選擇最後去一次女主的演奏會,那個場景我覺得簡直可以媲美《愛樂之城》裡最後那個場景,Mia去Seb's看Sebastian演奏。那種其實依舊深愛對方,但是卻最終錯過,而音樂裡表達的都是當初我們在一起的那些美好回憶和夢想。看著男女主遙相對望,默默流淚,不禁又讓人想起拜倫那著名的《春逝》的詩句:

If I should see you,after long year.如果我們再相見,事隔經年。 How should I greet, with tears, with silence.我將以何賀你,以眼淚,以沉默。

因此到最後鏡頭切回當初那片海灘,看著兩人漸行漸遠的背影,作為觀眾,我不停的在心裡問自己:如果當初他們的選擇不同,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因為女主最後還是有了孩子,甚至孫子。說明她最終還是接受了性,那她到底是迫於生活接受了性,還是她最後真的改變接受了現任丈夫?我更願意選擇相信前者。就像她自己在海灘上說的,他們可以只有愛沒有性,也依舊能夠過的很快樂。所以她最終妥協接受了性,那她是否真的感到快樂了呢?如果是的話,為何見到男主依舊止不住眼淚呢?

可惜這部電影不是《愛樂之城》,沒有辦法有幻想的平行空間存在,那個當初改變兩人命運軌跡的又一種結局。(當然我覺得這個也是可以的,畢竟伊恩和羅南之前合作的《贖罪》就用了這個手法,不過這樣就會顯得現實更加殘忍。)

最後說說電影拍攝本身。本片的畫面和色彩實在是太美了,還有女主的各種裙子和英國的自然風光,有好幾次都想截屏做背景了哈哈。而且可能是因為故事主要發生在60年代,所以電影畫質還有一種顆粒感,不是現代那種特別清晰的感覺,多增添了一份意境。

而電影的音樂也很優美,可能和女主的音樂背景有關,全片大部分都是古典樂,尤其是兩人相處的時光,但演到最後卻發現,男主其實愛的是搖滾樂(從之前學生時代去酒吧聽樂隊演奏再到最後開了一家唱片店),所以不知道這裡是不是也是一種暗示,其實兩人需要面領的挑戰不僅僅是性,還有社會階級甚至是音樂品味?

全片的鏡頭無論是風景還是人物,還是細節捕捉(如兩人交握的手,以及兩人在酒店桌下的腳等等),都十分美麗。可以說構圖十分勻稱美觀,尤其是最後兩個人海灘分手的場景,一個長鏡頭從男主冷峻的面容一直延伸至將兩人全身都呈現在鏡頭中,並且隨著鏡頭調整,在之後幾分鐘內依舊努力將越走越遠的兩人包含在同一個鏡頭中。到了最最後,到達了鏡頭範圍的極限,只能讓女主慢慢走出了鏡頭,留下男主孤單的背影和綿長的海岸線。

男女主的表演都十分到位,女主羅南自然是不用說,心理上的變化從細微之處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去見牧師時微微皺起的眉頭,閱讀「小黃書」時那種不是很自在的感覺。而男主體現出的那種有些呆呆的老實,又十分感性(會偷偷抹眼淚),到後面在海灘上的暴怒和冷酷的情緒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出來,再到最後和他人訴說自己的故事時的神情以及最後見到女主不可抑制的眼淚,表現可以說是十分驚艷了。

這部電影看完之後給我感觸很深,這個故事感覺很小,但又總是真實細膩的可怕,就像一張細密的網,看到最後將觀眾的情緒全部包裹了起來。於是,我覺得有機會要去好好拜讀一下原著。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