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24格》影評::電影藝術的開始

24格影評

讓-呂克·戈達爾說過:「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 戈達爾的前半句話我不敢說其對錯,但我絕對舉雙手贊同他的後半句,他對阿巴斯崇高的敬意,也正是我所懷揣著的。要我說,阿巴斯才是真正電影藝術的開創者——電影藝術始於阿巴斯。準確的說,是始於阿巴斯導演的遺作《24格》。 杜尚說過,「死亡是成就一位偉大藝術家的必要特質。他的聲音,他的存在,他的個性——總而言之,他的整個光環——都會介入他的作品,使之黯然失色。唯有當所有一切都沉寂下來,他的作品才會因自身的過硬而為人們所知。」阿巴斯導演在《24格》即將完成時,被癌症奪走了性命,或許是他有意而為之,故意撒手人寰,藉此消除自己作品上所有自己的影子,使之獨立而偉大。又或許是上帝的安排,不管怎樣,《24格》都註定偉大。 電影是種種藝術形式的結合體。《24格》之前的電影,活在台詞與劇情的籠子裡。它們有點兒過分接近於文學了,它們總要將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寫成劇本,編織好精妙的劇情與台詞,經演員的嘴巴與動作表達出來。儘管有諸如蒙太奇類的藝術手法,調度人們的視覺,藉抽象的場景表達情感,可這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不要忘記,他們表達的至多是「情感」,而不是思想。這讓我們時常覺得,看電影像是在聽故事,或者看小說,《24格》前的導演們,沒有將電影的藝術性發揮到極致。 《24格》讓本就是藝術品的電影更加像是藝術品,它應該在藝術館而不是影院放映。藝術館裡的藝術品有很多,《24格》應該是一件裝置,杜尚的《泉》,赫斯特的《一千年》等等,都是它的同類,它們同屬於觀念藝術的行列。 《24格》全片114分鐘,阿巴斯將其分成了24段,第一段是老勃魯蓋爾的油畫《雪中狩獵》,老勃魯蓋爾被稱為尼德蘭畫派的最後一位畫家,戈達爾說電影止於阿巴斯,真是巧啊。我明白阿巴斯把《雪中狩獵》做第一幀的意圖,他要告訴我們,電影裡發生的一切,都是假的,都像畫裡畫的那樣,全是假的。

這部電影當然是假的,儘管它看起來像是24幅攝影作品。它所有的鏡頭無一例外都運用了大量特效,動畫技術,以及擺拍,所有內容全是人工的精心安排。阿巴斯想要告訴我們,我們眼中之物並不全是真的,我們活在一個虛無的,荒謬的世界裡,而這部電影要做的,就是引起我們的懷疑與思考。阿巴斯運用了大量後現代主義的手法為主題服務,擺拍是後現代主義藝術品的常用套路,可以參看辛迪·捨曼的作品《無題電影照#21》以及傑夫·沃爾的《模擬》。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手法的運用,斷定阿巴斯想要表達的主題正如我說的那樣,是對世界的懷疑,畢竟手法是為主題服務的。如果你不明白為什麼,可以看看法國哲學家讓·利奧塔對於後現代主義的解釋,他是這樣說的,「後現代主義是對宏達敘事的懷疑」。 除了對於世界的懷疑,阿巴斯還想要表達一個懷疑世界的人的心境。他特地使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將每一位觀眾打造成片中事物的觀察者,這是阿巴斯讓電影與觀眾的互動。片中不斷出現的水,鳥,雪,枯木,都讓人覺得艱難、孤獨、悲觀,阿巴斯保留了片中事物的聲音,即鳥叫,海浪等等,這讓耳朵裡習慣了人聲,汽車噪音的人們感到愈加孤獨與渺小,世界的荒謬與虛無,在那一刻有聲的寂靜中,被放大到了極致。 電影的最後一幀是一位剪輯師趴在電腦前安睡的景象,電腦上的軟件裡放著未剪輯完成的《24格》,窗外下著雨,這像是阿巴斯對電影藝術的告白,又如同是阿巴斯導演沉重漫長的告別。在那一刻留下的眼淚,是人們對阿巴斯導演真摯告別。

《無題電影照#21》
《模擬》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