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抓狂美術館》影評:我們都在偽善著

抓狂美術館影評

偽善,是個動詞,是一個進行詞。

這是一個主線為策展人Christian個人生活,同時多線並進的故事。以Christian日常為切口,結合藝術(範圍可縮小到後現代藝術),拉開了對道德的探討。

一條為Christian幫助路人而被偷手機、往小偷公寓群發寄恐嚇信、遭到公寓裡男孩的糾纏、男孩一家搬走。

一條為和女記者Anne的糾葛,從第一次採訪、一夜情、Anne對Christian不負責任的責罵。

一條為Christian所在的博物館,從開展THE SQUARE(指代展品,下略)項目,前期策劃再到視頻引起大眾不滿,Christian引咎辭職。

期間也有不少饒有趣味的插曲,如穢語症的觀眾打破Christian的採訪。行為藝術者猩猩扮演者的失控成為了幾條故事線交叉的高潮。

元素重複,隱喻更多

情節鬆散,配合很多固定機位長鏡頭,將故事講述地緩慢而有節奏。而鬆散之下,導演自然地重複不同的元素,啟發觀者對隱喻的探討。導演鏡頭內多次出現「THE SQUARE」,同時在畫面中也多次出現了抓狂美術館的幾何構圖,如樓梯的俯視拍攝,窗框,Christian的女兒在抓狂美術館上方跳舞等等。

「抓狂美術館」作為重複出現元素,結合THE SQUARE提出的「抓狂美術館中是關愛與信任的聖所,在它的界限內,我們共享平等的權利與義務」。這是導演重複抓狂美術館所給予的暗示:生活中隨處都需要你給予關愛和信任,人人隨處都享受著平等的權利和義務。

電影還出現「猩猩」元素,及其衍生而出不同情節。在我看來,這是導演希望從後現代主義中抽離而出可見的「荒誕」元素代表。Anne家中出現的猩猩,不合時宜地出現在她和Christian的sex scenes裡。還有電影中,真人扮猩猩的行為藝術。猩猩,從某種程度來說,可以指代未開化,或者是沒有接受教育的人類,而對比於像Christian接受過教育同時擁有藝術薰陶的人,這兩者之間,從電影中表現來看,在道德層面兩者其實並沒有孰高孰低之分。

影片中重複出現的「乞丐」,也是對道德探討的一個手法:Christian收到小偷送回的錢包時,他激動不已地將錢都送給乞丐;他給乞丐買了一個三明治,乞丐高傲要求去洋蔥時,他故意讓乞丐自己挑出洋蔥;他找不到女兒時,請求乞丐的幫助……等細節中,對於Christian的善與惡,無法給與一個絕對的答案。

對比,突出了當下的荒誕和現實

導演,在情節設計上,多處採用對比,包括角色情感和設定。如Christian在準備威脅信前後興奮和退縮的對比;著裝華麗的眾人一邊就餐一邊看半裸上身的行為藝術家扮「猩猩」;Christian對待質問小男孩和對自己女兒的態度對比……

從Christian就可以看出來,他的善:在路上幫助了求職者,他為乞丐買三明治,他對待自己的女兒……他的惡:一夜情後裝無事發生,推搡小男孩,為了拿回手機不擇手段……

對比手法的使用,以達到對道德的深入探討。如果說善與惡,是人的唯一選擇,但在當下,出現了一個灰色地帶,你可以偽善。這也很後現代主義:不確定性。

總結一下,導演採用後現代主義的手法拍攝本片,解構主義成為了最為突出的一點。解構主義中強調的重複性,導演將其自然融於整部電影中,他解構了主角的生活,從不同角度進行人物刻畫,反對唯一,多層次展現主角的善與惡。

提外話,Christian在片中提到,如果藝術家將一個普通的手袋放入museum裡,它就會變成藝術品。一個「YOU HAVE NOTHING」的展覽裡,沙堆被清潔工阿姨掃掉,而Christian卻說出,只要把沙重新找到再堆回去就好。這些細節都是為了展現藝術核心其實是虛無的,而究竟是誰來定義什麼是藝術,而藝術的意義有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許後現代主義者不需要去回答,但很值得去探討。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