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抓狂美術館》影評:——冷漠與虛偽的藩籬

抓狂美術館影評
《自由廣場》,這一部不僅讓導演抱得戛納金棕櫚獎,還將在3月份角逐第90屆最佳外語片獎的電影,無疑已經吸引了足夠多的眼球。從伊麗薩白·莫斯在《使女的故事》中的出彩演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起,我就一直期待她的另一部新作《自由廣場》。但好事多磨,等待了將近兩個月後,今天才終於有幸看完這一部電影。可能因為等待的時間確實太長,就連電影的譯名也變了,被直譯成了《抓狂美術館》。
        看了很多影評,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去年的一部同類型電影《托尼·厄德曼》,我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時不時想到了去年那部從獨特角度刻畫當代父女關係、同事關係的電影。我認為這兩部電影風格和主題有相似之處,但是表現手法卻不盡相同。在《自由廣場》中,間隔合適的笑點能讓觀眾在長達140分鐘的觀影過程中集中注意力,保持新鮮感。導演設置的笑料多數是對主題淋漓的表達,對主人公無情的嘲諷,以及對觀眾的警醒,這和《托尼·厄德曼》主題的自然流露是迥然不同的。
        影片情節我就不再贅述了,主要想說幾個讓我看完一遍之後印象深刻的情節和場景,關鍵詞分別是「冷漠」、「信任」和「虛偽」。
·「冷漠」
        片中最開始就是講男主手機、錢包被盜的過程,由此引出全片的劇情。但是在Christian走在廣場上的時候,有很多乞丐在乞討,但是光鮮的精英人群只是漠然地走過,連頭也不會低一下。這些乞丐彷彿已經變成他們日常生活的裝飾背景。在男主丟失手機後想找人借電話的時候,不出所料,每一位行人都是言辭簡潔並充滿防禦姿態地拒絕了他。這在當今社會絕對是常態,畢竟騙子處處有,防不勝防。還有一幕是影片高潮部分——「叢林表演」——中的場景,在由人扮演的「猩猩」逐漸失去控制的整個過程中,所有在場的人都是低頭無視,唯恐與他對視而惹禍上身。甚至中間一度逼走了一位客人,都沒有任何人出來制止。連開場詞都戲謔地稱要「保持鎮定,欣賞別人的麻煩」(大意)。上述幾個場景都是在直接表現群體的盲從,冷漠和自私。這種「沉默的大多數」的力量絕對不容小覷,被動冷暴力有時候比直接的肉體傷害還可怕,因為它殺人于無形。海明威曾在《喪鐘為誰而鳴》中說「每個人的死亡都使我有所缺損,因為我與人類難解難分。所以不要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喪鐘正為你而鳴」。拒絕冷漠,因為喪鐘是為我們每個人而鳴。
·「信任」
        在男主Christian和美國女記者一夜情之後,她找到男主,想進一步發展他們之間的關係。但是這時候男主表現出來的是遲疑,猶豫,逃避和無奈。其實在這件事上,他們雙方對彼此都沒有足夠的信任,否則男主不會一再逃避掩蓋,女記者也不會一再逼問他記不記得她的名字。另一個地方是男主在商場裡,他需要有人幫他看守一下他的東西,他在找尋一番無果後選擇了讓一個乞丐幫忙。且不說「冷漠」的人群是否會抽出時間幫他,男主內心其實也是不相信任何陌生人的,除了一無所有的乞丐。這對西裝革履的富人階級無疑是一種嘲諷。最後就是點題的「抓狂美術館」——一個用於放置參觀者個人物品的區域,但是就連試營業時男主的兩個女兒都無法做到坦然地將手機放進抓狂美術館中。按理說孩子的內心是簡單純潔的,她們不應該有所遲疑,應該毫無保留地去「相信」(特別是當她們進門時都按下了「I trust people」的按鈕)。這說明這個社會的不信任之風正在悄然侵襲著天真的孩子。
·「虛偽」
        可以說影片從一開始就在間接諷刺男主,某些自欺欺人的藝術的虛偽:當女記者提問Christian一段拗口的話具體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其實他也是不明白的,於是只好裝模做樣地解答,最後還帶著假意地問「你聽懂了嗎?」(潛台詞是我也不懂自己在解釋什麼)另一個場景是一名清潔工把一位藝術家的藝術品破壞了,在助手詢問需不需要告知保險公司時,男主的答案是不用,他可以照著圖片復原。其實這裡如果沒有圖片一說,可以直接把清潔工的「傑作」當成展品,沒準兒會有更多的人裝模做樣地拍手叫好。當然,這樣諷刺似乎有點過了火。
        片中的主題還涉及到歧視與平等,懦弱與勇氣等等。但是任何時候,任何程度的「善意」都能產生正面效果嗎?對於這一點,讓我印象最深的是7-11裡那個接受男主幫助卻還理直氣壯地說「不要洋蔥」的女乞丐,這讓我突然想到姜文的《鬼子來了》裡日本皇軍的嘴臉,而男主那一瞬間像極了愚蠢地善良著的村民。不過還好,他還沒有善良到直接點一個不要洋蔥的雞肉捲。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