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抓狂美術館》影評:【關燈拆電影】 葛穎:評論精華

抓狂美術館影評

陳小姐專欄

陳小姐:上海電視台製片人,紀錄片導演,專欄作家,關燈拆電影創始人、主筆。

文匯報「文藝百家」特約影評人,評論代表作品:《紙之月》,《我在故宮修文物》,《路邊野餐》,《我們誕生在中國》,《海邊的曼徹斯特》,《妖貓傳》。

想邀請我所有抵死不嫁的大齡女閨蜜一起再看一遍這部電影。

因為這個男主從各方面來看,都是我的菜。

我需要這些頭腦清醒的女人一起摁住我,滅滅火,壓壓驚……

撕開帥氣的畫皮。

裝逼文藝男精英就是迷惑婦女的狐狸精!

關燈特約,請勿轉載

文/陳黛曦

隱約聞見一股人渣味

這部2017紅到發紫的戛納金棕櫚影片如果還沒有爽到你。

那真的說明,你還沒有看透文藝男精英嘴臉

身為一枚文藝男精英,導演本人齪掐(上海話:犀利)到了極點。

慢!先來看看我的菜。

不好意思,絕對不是這種款。

我喜歡的男人,最低標準是,已發育。

這才是!

怎麼辦這麼帥我寫不下去……

扶本宮一把。

再貼一個接觸過的。

我對去年歐盟電影展採訪的匈牙利導演凱內爾·穆德盧佐 ,也較難自控。

沒接觸過的就更……

湯老濕的人型玩偶麻煩給我來一打!

嗯,白襯衫更容易吸引我。

帥出一股人渣味。

好,回到《抓狂美術館》,這部影片中男主,一位當代藝術館的策展人。

中年,離異,多金,有較好的文化修養與社會地位。

他策劃了一場主題為「抓狂美術館」的展覽。

展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展館門前的廣場上,鑿出一枚方塊。

另一部分,是在展館內部,有一個互動式的體驗區。

「抓狂美術館」理念是呼籲信任與關愛

「方塊內是信任與關愛的聖所,在它之內我們共享權利,同擔義務。」

影片男主,策劃了一個如此具有人文高度的展覽,那麼他自己呢?

整部影片就是通過遴選出男主生活中的典型性事情(時刻),撕開中產階級文藝精英的,真面目

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

片名過後的第一場戲,男主就置身於斯德哥爾摩街頭的一座廣場上。

站在上帝的視角。

廣場,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具象的,實實在在的,抓狂美術館。

故事就從這個「抓狂美術館」裡發生的一起意外事件說起。

男主忽然聽到廣場上有人呼救,熙熙攘攘的人群幾乎無人搭理。

文化精英猶豫了一下,挺身而出,阻止了一起衝突。

但沒想到,這是個騙局,他馬上發現自己的錢包和手機被偷了。

當他向路人求助借用一下手機時,沒有任何人願意停下腳步。

這是男主在本片中,對人的第一次信任。

正像他自己策劃的展覽主題那樣,他的文化精英屬性與社會道德良知,都促使他做出了助人的決定。

但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

男主的下屬定位到了手機並為他出了個主意。

給手機位置所顯示的一所貧民公寓樓每戶人家都發一封威脅信。

這位文藝精英男經過短暫的猶豫,真的這樣做了。

居然有效……

男主順利拿回了分文不少的錢包與手機,那一天,他簡直嗨爆了。

他居高臨下地以上帝愛世人的姿態,居高臨下地數錢給乞丐。

一張又一張。

導演用了一場美術館資助人的派對聚會,來表現當晚男主內心極度膨脹的自我。

派對上,他彈著鋼琴四處獵豔。

男人感覺自己已經征服全世界的時候會非常迫切地找女人!

女人是酒精過後最好的放鬆用品。

男人征服「世界」,靠想象。

征服女人,靠實戰。

敲黑板!

往往這時,皮囊和文藝,就成了男精英們射殺獵物的,彈皮弓。

影片一開頭出現過的美國女記者不幸中彈。

接下來的這一幕,真是一場陳小姐所有看過電影中的——

辛辣前三名。

事後。

女記者要幫男主扔TT,男主居然死死地握住TT不放。

給老娘上一瓶82年的白眼……

自詡為文化名人的男主對這個約炮對象毫無信任感。

要知道剛出爐的熱騰騰的精液,是可以有很多用的。

私聊。私聊。

他居然死死地守著自己的,精液。

寶寶們,當你們看到這裡內心一萬匹草泥馬奔過的時候。

想起的是遇到過的哪個文藝渣男?

說出來聽聽。

防火防盜防記者。

自我膨脹過後,男主立刻水逆。

劇情陡轉,男主同時面臨了事業與私人生活的雙重危機。

一位收到恐嚇信的小男孩吵上門來,稱自己被父母誤會成賊。

與此同時,美術館的「抓狂美術館」展覽,因為宣傳視頻的出格而遭遇輿論的抵制。

女記者也不放過他,追到美術館問他要個「社法」。

權力是春藥。

但問題是,大部分自我感覺良好的中產階級裝逼文藝男,根本談不上有什麼權力。

事業上的任何一次小危機,就能將他們擊潰。

導演為美國女記者興師問罪的對話場面,設計了一個搖搖欲墜的裝置藝術背景。

暗示了男主的生活亂成一團,行將塌方。

又一次美術館的資助人聚會。

這些人都可以看作是一群男主式的社會精英們。

席間一場行為藝術,撕碎了他們的面具。

面對失控的場面,很長一段時間,眾人相互推諉,無一人挺身而出。

旁觀者效應,也被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當人群聚集的時候,卻是最沒有人勇於出頭的時候。

在反反復復《聖母頌》的主題音樂下。

觀眾看到的是一群聖母婊和聖人裝。

這些出資資助了「抓狂美術館」藝術展品的人們。

在抓狂美術館裡,誰信得過誰?誰又在乎過誰?

有趣的是,影片中的這個「抓狂美術館」裝置藝術並非空穴來風,而正是導演本人展出過的一個作品。

導演通過構圖,將片中各種人物反復置於抓狂美術館的概念中。

在批判以男主為代表的裝逼文藝男中年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給這個群體同情。

當他置身抓狂美術館中,他也是弱勢群體。

又比如這場少女啦啦隊表演的場面。

導演也通過一個抓狂美術館場地設計來又一次點出影片所探討的主題。

在抓狂美術館中,只有和諧、互助、配合,才有完美的演出。

男主最終是為自己不當的恐嚇信行為心生內疚。

他檢討自己對弱勢群體的偏見、傲慢以及乖張的處理方式。

上帝視角下,雨滴如萬箭穿心。

他和一堆垃圾在一起,也成了一坨垃圾。

回到影片的最初,男主角回答美國女記者的提問。

當為問及到底怎樣理解當代藝術品時。

他告訴她,如果你的包,在你身上,就是日用品。

在美術館裡,就是藝術品。

在美術館的場域中,裝逼文藝男(女)精英們。

懂得要在「抓狂美術館」裡付出愛與信任。

而在生活中,他們行走在抓狂美術館的邊際。

始終未曾進去。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