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抓狂美術館》影評:抓狂美術館,方寸見人心。

抓狂美術館影評

如果前兩秒沒能吸引住觀眾,他們就會看別的去了。

當你在博物館展示一件物品時,這件物品是否就自動成了藝術品?

比如,我們把你的包擺在這裡,這個包就能被稱為藝術品了嗎?

——《抓狂美術館》

電影《抓狂美術館》,別名又稱《抓狂美術館》。

製片國瑞典/德國/法國/丹麥,一舉奪下第70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剛看完抓狂美術館,一時之間是有點懵的,所以在最初琢磨這部電影的時候,對它並不是特別喜歡。

後來想想,那並非不喜歡,而是潛意識裡不願承認,我們的現實,原來在精緻與潔淨的外表之下,是多麼的不堪。

因為它太寫實了。

看過《抓狂美術館》之後,你可能會發現,之前看過的相當一部分電影,在對現實的描寫時,簡直可以稱之為浪漫主義了。

在那些浪漫的電影裡,晚上停車甚至不用上鎖。

而在《抓狂美術館》裡,上個床安全套都得自己親手扔。

諷刺嗎?這就是現實。

當求救聲響起的時候,整個大街上連回頭的人都沒有。

當施以援手的時候,換來的卻是錢包和手機的被偷。

這種雙向的信任缺失與割裂,彼之國外,也能無視距離地諷刺到國內來。

這些像不像我們生活的現狀?

電影的另一主題,就是虛偽。

現實中,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很少直來直往的去溝通,也不敢直言不諱的去讚美或者批評。

這到底是為了顧及臉面,還是害怕衝突給自己帶來某種損失呢?

電影將人虛偽的本性具體化:

主角不斷強調自己是公眾人物,不能曝光,不能為惡,不能如何如何,而實際上,除了伸手要錢的乞丐,在電影有限的篇幅裡,似乎並沒有人認識他這個「公眾人物」,但這並不妨礙他利用這一標籤,去理直氣壯的不負責任。小男孩的死活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可以不用承受良心上的指責。

當虛偽深入骨髓的時候,就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真誠。

人的獸性,系上藝術的彩帶,搖身一變,就成了一種行為藝術,為所欲為,直至徹底失控;

現實的冷漠裱上藝術的邊框,擺進博物館,搖身一變,卻成了烏托邦的大門;

矯揉造作的孤高藝術卻需要炸掉金髮小乞丐來博人眼球譁眾取寵;

通篇充滿了不信任感,卻虛偽地按下了信任的按鈕。

抓狂美術館之內,是信任與關愛的聖所——這是藝術,我們只需欣賞即可。

抓狂美術館之外,才是現實生活,虛偽則繼續虛偽著。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