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艾瑪.》影評:艾瑪.——幸福源自本性的善

艾瑪.影評

轉自本人的時光網日誌,原文地址 http://i.mtime.com/177287/

論剩女的可嫁性一直是簡奧斯丁作品的永恆主題,這大概是因為作者自己終生未嫁的緣故。

奧斯丁的作品存在一種天然的和諧範式,非常治癒系。通常是男女主角開始無感如路人,然後傲慢偏見各執一方,距離十萬八千里,話不投機半句多;接著不經意間擦出火花,開始注意到對方的優點,各種猜疑誤會逐漸撥雲見日,然後正式道歉達成互相諒解,已有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通常男主在這之前已經抓緊機會表白,也必然因火候不到而遭拒,至此全書已到2/3;接下來劇情扶搖直上九萬里,女方情意陡然升溫300度,理智終於包裹不住乾柴烈火般的情感,最後各方矛盾通盤化解男主再次表白心上人,結尾必是成雙成對的普大喜奔合家歡大團圓。

似乎在奧斯丁眼裡,經歷過男女主角之間一部分克服傲慢,一部分克服偏見,達到互相妥協諒解的愛情才能穩固。這種觀念太正確讓人無力反駁,原因是這種互相妥協諒解最能體現男女之間的平等關係,能極大滿足人與人之間互相承認的需要,也是婚姻長久的基石。

只是,在作者所處的時代,這種情況事實上難以發生,只能寫在小說裡面。一方面是由於存在階層之間不可逾越的天然壁壘(例如本片中艾瑪.一開始認為農夫馬丁配不上哈里特,而結尾哈里特的身世清楚了其實和馬丁一個階層,徹底消除了他們結合的障礙),另一方面是女性沒有獨立的地位(例如《傲慢與偏見》裡面如果班內特家的小姐們不抓緊機會嫁出去,家裡的財產遲早會被表親繼承)。另外,這種愛情觀前戲太長,太考驗痴男怨女守得一份真愛的耐心,作為用xx思考的動物通常一個男人5秒之內就可以決定到底愛不愛誰而無任何糾結,就像片中埃爾頓牧師說的「如果伍德豪斯小姐在場,誰會去注意哈里特小姐」。

所以奧斯丁的作品儘管對待愛情和婚姻持一種門當戶對的現實態度,但並不真實。原因是奧斯丁的愛情範式嚴重依賴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德行,所以奧斯丁的作品裡面沒有一個壞人,也不能有壞人。作者的這種態度,很像《西部世界》女主德洛麗絲選擇看到人間美好的一面。而到了20世紀,波伏娃主張他人即地獄。

《艾瑪.》屬於這個範式也不例外,女主獲得真愛源自內心的善,本質上是良好德行的回報。只是和奧斯丁大部分作品不同的是,女主人設上是個被寵壞的千金,而通過理順自己和周圍人的關係,終於修得正果。

1.女主和男主的關係

男主奈特力(Knightley)是個很有紳士風度的「達西先生」,大女主10多歲,由於他們屬於同一階層,年齡其實不造成任何代溝。只是男主喜歡站著道德的制高點,勸說,告誡甚至訓斥女主,而且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如果奈特力心術不正,絕對會是現在所謂的PUA大師級渣男。好在奧斯丁的作品沒有壞人,奈特力本人的確是位正人君子。

女主艾瑪.(Emma)對男主開始自然無好感,沒人願意天天被批評,女主的情意的轉變,發生在舞會上,奈特力非常周到地派座駕接送境況一般的菲爾菲克斯小姐(Fairfax),然後在閨蜜哈里特(Harriet)被無人理睬的時候禮貌地救場,體現了奈特力最純正的英倫紳士風度。

能夠被人性中流露的善意所打動,本身就是一種善。從此處開始,女主內心裡接納了男主,也接納了男主的批評,並反思自己的不正確,這一過渡非常自然。本質上,女主對男主的愛,代入了一部分戀父情結,只有父親會這樣呵護和教育女兒,在這之前女主自認為會一輩子不嫁。

一切愛情的本質是自戀,所謂的真愛只是幼兒時期經歷過的依戀,成年後投射到特定對象上。弗洛伊德認為神經症的本質是患者試圖返回嬰幼兒之性慾狀況,而被真愛沖昏頭腦的人和神經症患者區別不大。

2.女主和閨蜜的關係

西方近代貴族社交有一種Protege(被保護人)的慣例,對於初入社交場合身份較低的年輕人,通常會有一位「貴人」充當其保護人並指導其社交。這裡艾瑪.就相當於哈里特的「貴人」,艾瑪.對於哈里特未來的幸福,超出了一般閨蜜意義上的關心,帶有一種道德義務上的支持,因此不遺餘力地撮合閨蜜和牧師埃爾頓。

在當時人看來,婚姻是一錘子買賣,但一輩子的事,女性沒有獨立地位,只能依附於夫君,牧師太太比農民太太肯定強多了,因此下嫁對於女性來說是最壞的情況。

反過來,哈里特對艾瑪.崇拜是五體投地,是因為在艾瑪.身上看到了自己所缺少的一切,這種仰慕源自早期的自卑情結,最終導致其在艾瑪.的授意下拒絕馬丁的求婚,儘管馬丁只用了5個核桃就獲得了哈里特的芳心。這種傳統的依附關係,也可以通過馬丁向奈特力徵求是否該娶哈里特的意見也看得出來(馬丁家是奈特力的佃戶)。

哈里特很容易被任何男人的一絲好意所感動,極大的善意如奈特力舞會上的行為,在哈里特看來等於愛。儘管這能體現哈里特善良的天性,但同時也是自尊的極度缺乏,根本原因是從小父愛的缺失,這點片中有交代,哈里特是身份不清的私生女。好在馬丁,奈特力都是好人和紳士,傷過哈里特心的牧師埃爾頓也非惡人。否則,哈里特的人生經歷完全是一部類似《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樣的電影。

哈里特和艾瑪.的矛盾最終聚焦於奈特力,如果哈里特和艾瑪.屬於同一階層,那友誼的小船立馬就翻。而哈里特自知配不上奈特力,無法和自己的貴人競爭,眼淚只能往肚子裡咽。

艾瑪.要處理這一層關係,還是比較容易,只需要放下大小姐的傲慢態度,主動坦誠,在下人看來就會是莫大恩惠。艾瑪.最終靠自己的真誠贏得了閨蜜。

同樣的方式,艾瑪.也同貝茨一家以及馬丁一家和解,和解帶來的結果是,馬丁再次向哈里特求婚。而艾瑪.釋放的善意,也換來了和奈特力的和解。只是這裡作者最後只能安排哈里特的父親是工匠的身份而艾瑪.主動接納和包容的方式,來維持兩人的和諧關係。如果哈里特是某位大公爵的後人,身份在艾瑪.之上,艾瑪.單方面的善意不足以造成和解的局面。

3.女主和「情敵」的關係

嚴格來說,菲爾菲克斯和艾瑪.不算「情敵」,雖然弗蘭克(Frank)表面上追求艾瑪.,其實私下和菲爾菲克斯小姐私定終身。這對情侶是《艾瑪.》中最艱難的一對,因為跨越階層的結合引起繼承權的糾紛,男方不可能放棄財產娶一個低身份的女性,只能將戀情隱藏起來。歸根結底還是男女不平等,女性沒有獨立地位的緣故。不過作者安排弗蘭克的姨媽提前死去,掃清了兩人結合的障礙,最終修得正果。

不過艾瑪.早將這層關係猜到,並且明白弗蘭克不是真正在追求自己,兩人公開場合的曖昧,吃醋的居然是奈特力,直接導致了奈特力的表白。

但女主和菲爾菲克斯之間存在一種屬於優秀女性之間的競爭關係,在才藝上,女主最多算文青一枚,只會唱《夏日的最後一朵玫瑰》;而菲爾菲克斯可以憑藉莫扎特《第12號鋼琴奏鳴曲》技驚四座,失意時可以演奏貝多芬的《熱情鋼琴奏鳴曲》聊以自慰,是真正的大才女。艾瑪.傲慢,虛榮還耍點小聰明,而菲爾菲克斯隱忍,謙讓,識大體。無論德行還是才藝,菲爾菲克斯完全憑實力碾壓,除了顏值以外。。。

只能說弗蘭克確實很有眼光,城府很深,也足夠有耐性,奈特力只會羨慕妒忌恨,稱其為花花公子(coxcomb),只因為弗蘭克居然騎馬40英里跑倫敦去做頭髮。

在原著的書中,艾瑪.確有坦露自己才能不及菲爾菲克斯,發奮拼命練琴,但對菲爾菲克斯本人其實毫無妒忌,根源在於艾瑪.天生的優越感,正像片子一開頭就說的「艾瑪.伍德豪斯漂亮,聰明,富有,過了將近21年的無憂無慮的日子」。對待顯得寒酸的菲爾菲克斯小姐,艾瑪.持一種與世無爭的心態。

4.女主和父親的關係

這一層關係電影交代得不太多,然後父親的戲份主要是那句口頭禪「感覺到那一絲涼風了嗎?」,有點像《傲慢與偏見》裡面的班內特太太,大概在奧斯丁看來,家長都是一樣的,各種不在線或者瞎操心。

但是,父親代表源生家庭,是艾瑪.和奈特力結合的最後障礙。艾瑪.不止一次說過,自己永遠不會離開父親,讓父親獨自一人。

而這個障礙是奈特力主動跨過去的,奈特力決定婚後住艾瑪.娘家這邊。不知道這是作者的YY,還是當時英國人真有這樣。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奈特力確實真心替女主考慮,是對女主感情的尊重,是奈特力的善意,而奈特力的善意是對女主善意的回報。這樣更體現了男女之間的平等。另外,和自己真愛的人在一起,哪裡都會是家。

我覺得這裡代入了作者的對於幸福的一層幻想,即女性可以同時擁有丈夫和父親,能保持人格的獨立,而且無需脫離自己的源生家庭,而實現這層幻想的是一套善報的德行。

全片的明朗風格,和諧而帶喜感的構圖,如馬卡龍一樣的色調,人物氣定神閒而又不失詼諧的表情,都在凸顯其皆大歡喜的主題。而這種和諧源自於各方的善意。有那麼一個時期,英倫三島風和日麗,沒有資本和鐵路的雞飛狗跳,沒有黑心工廠裡的飄著白色棉絮的地獄,不基也不腐,也沒有神探用智商碾壓你。在這個時期,有一個叫簡奧斯丁的作家選擇看到人間美好的一面。

P.S.

安雅泰勒顏值真是太仙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