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賽道狂人》影評:2019最好賽車片!完敗,連也遜色

賽道狂人影評

要說2019年最好的賽車電影,非詹姆斯·曼高德拍的《賽道狂人》莫屬。

豆瓣8.5分,IMDB 8.3分,爛番茄影評人和觀眾分均超過90%,雙爆。

連嚴苛的MTC都打出了81分,甚至在Cinemascore拿到A+。

這個成績,暫不提完敗的《速度與激情》系列,就是賽車經典《極速風流》也要遜色三分。

僅僅靠拼腎上腺素的賽車場面能獲得這麼多人的肯定?

不能。

你以為它講的僅僅是賽車故事?實際上影片卻默默輸出了一把永不服輸的美國精神。

不過,憑空杜撰的美國精神畢竟少了幾分力量,由史實做支撐的《賽道狂人》貴在處處體現的真實感。

影片改編自A·J·貝米的紀實小說《地獄駕駛: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賽》,以福特勒芒賽大戰法拉利為背景,聚焦於賽車手肯·邁爾斯和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的故事。

有目共睹的是,影片中克里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鬆弛自然的演技,實拍鏡頭下7000轉玩命開的極度刺激的飆車場面,以及福特和法拉利大佬們之間的愛恨情仇。

很顯然,貫穿影片始終的是貝爾和呆萌的抗爭,不過在聊雙雄合璧前,很多人卻忽略了電影中大腹便便官僚主義的福特,才是美國精神的重要體現者。

01. 福特一不做二不休的終極復仇:創造性與挑戰性並存的美國汽車精神

亨利·福特成立於1903年的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商之一了。

影片聚焦的是1963-1966年的那段歷史,此時的福特老總已經傳到了第三代的亨利·福特二世手上。

電影中由崔西·萊茨飾演的福特二世,剛一出場便說著「我想讓各位回家」的一副資本家壓榨工人的嘴臉。

而此時的福特公司雖叱吒美國本土的汽車市場,但在喜歡法拉利、保時捷的歐洲人眼裡卻是無名小卒。

因此,這時的福特公司就想著,要怎麼進軍歐洲高端汽車市場呢?

在影片中,由喬·博恩瑟飾演的福特總經理李·艾柯卡倡議,那就在法國勒芒賽上一鳴驚人!

要知道,與F1和WRC並稱為世界三大汽車賽事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以賽道之崎嶇艱險聞名。

而此時的勒芒賽已經被法拉利拿下了連續四屆冠軍。

不過也正是因為恩佐·法拉利對勒芒賽不計成本、傾盡所有的投入,導致公司處於破產邊緣。

眼瞅著法拉利這種情況,福特這邊一拍腦袋,雖然咱沒有車隊,但我們可以去把最強的車隊買下來比賽啊!

這就有了影片中呈現的艾柯卡與法拉利簽合同準備合作的場面。

以後參不參賽由我福特說了算!準備全權掌握車隊的福特,直接使得法拉利老爺子發飆。

影片添油加醋地呈現了這個場面,法拉利老爺子一派義正言辭:

「你們這是在侮辱我,垃圾工廠的垃圾車,你們那蠢貨老闆不過是個老二!」

更有意思的是,艾柯卡回去轉告福特更是擅自加上「你個豬頭、肥豬」以激起他的好勝心。

天之驕子福特二世哪受得了這種侮辱,福特準備去找最好的工程師和賽車手,不在乎花多少錢,要造一個賽車。

「我們要把那個老王八埋在勒芒賽終點線下100英尺深的土坑裡。」

至此,拉開了福特大戰法拉利的序幕。

1963年結下樑子,1964年4月福特就花重金打造了法拉利殺手GT40 MK1。

而第一代趕工出來的GT40還是不行,1964年勒芒賽上四輛車有三輛都炸成廢渣,眼睜睜看著法拉利拿了前三。

福特二世沒有放棄,就找來了影片中呆萌飾演的謝爾比,聯合貝爾飾演的邁爾斯一起著手進行賽車大改造。

而在沒有賽車DNA的福特,留給謝爾比只有半年時間,來改造一輛經得起24小時狂虐還能奪冠的賽車確實有點強人所難。

因此,1965年參賽的6台GT40無一完賽,福特再一次遭到了法拉利奪冠的羞辱。

此時的福特痛定思痛,臥薪嘗膽,還是選擇繼續改造賽車,來年再戰。

正如影片中謝爾比直言福特公司官僚主義濃重,聽罷此言的福特更是拿福特給美軍造導彈的經歷回應。

要知道,這不是福特公司第一次上歐洲戰場,二戰期間,美國五分之三的AIM-9空對空導彈都是福特造出來的。

短短幾句話,更顯示了一個資本家經營世界級汽車品牌的遠見卓識與氣魄。

在接下來的1966年,也就是像電影中邁爾斯給賽車換了個怪物級別的引擎,拿個蓋子罩上,選美比賽肯定會輸的那輛GT40 MK2終於誕生。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謝爾比帶福特二世飆車,福特嚇哭的場景。

在你為嚇尿的福特哼哼唧唧,甚至拿手帕拭淚的滑稽捧腹時,他的一句:

「我真希望我父親能活到現在,親眼看到這輛車,能感受到這種速度。」

瞬間又充滿人情味,猛戳淚點。

也正是在這一年,福特GT40 MK2終於戰勝了法拉利330 P3,並且在接下來的三年連續奪得四連冠。

被福特結束六連冠的法拉利也像中了詛咒,時至今日都沒能在勒芒賽上再次奪冠。

至此,福特二世以投入難以計算的代價,終於完成了他的復仇,GT40更是名留青史,成為經典的超級跑車,如今的收藏價值高達百萬美元。

總的來看,結合歷史和電影兩方面,福特二世這個形象塑造得相當成功。

並不是像許多觀眾說的電影在黑他,而是對一位叱吒風雲的資本家的全面刻畫。

影片既展現了資本家逐利的本質,更顯示了他對父親的思念,對競爭對手的戰勝慾。

表面上是因復仇而起的福特大戰法拉利,實際上更是因為他遠征歐洲的野心和不屈不撓的戰鬥,才製造出傳奇跑車GT40,更是生生把法拉利逐出勒芒賽。

在福特一不做二不休的終極復仇背後,彰顯的是創造性與挑戰性並存的美國汽車精神。

02. 邁爾斯和謝爾比雙雄合璧抗資本:美式個人英雄主義的勝利

一個是美國第一個贏得24小時勒芒賽冠軍的名滿天下的謝爾比,因心臟病退役後經營著自己的汽車公司。

一個是自己改裝賽車,在SCCA聯賽中獲得14連勝的實力賽車手邁爾斯,開著自己的車行入不敷出。

兩個人因福特的召集而聚在一起,電影中他們如伯牙子期般的知己之誼對抗福特最為動人。

影片始終圍繞著一個問題展開:

你是誰?

這個對自我身份認同的不斷質詢的過程,也是謝爾比和邁爾斯不斷在妥協中保持自我的過程。

溫羅春季賽前,由於車後備箱蓋關不上,車被判定不合格的邁爾斯氣得捶車掄扳手。

說著什麼破規則的他從一開始變充滿著挑戰規則的不羈,而謝爾比是邁爾斯風箏上的那根線。

「沒有贊助商,你就沒有參賽車,沒有車你就不能贏得SCCA的冠軍。」

其實,邁爾斯又何嘗不知,當他面對謝爾比拉其入隊時,直指職場的生存之道,表面取悅你背後搞你,他們內心也不喜歡這樣,保守殘缺,討厭思維模式不同於眾人的人。

可以說,這就是邁爾斯特立獨行的自白。

在謝爾比和邁爾斯看來,福特公司官僚主義盛行,體制臃腫不堪。

面對艾柯卡必須保持一台十萬零件都在和諧運轉中的大機器的告誡,連他在影片中最感人一番自白都以妥協收尾。

能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是真正幸運的人,因為那樣的人做起事來不會感覺是在工作。那些事讓他們著迷,如果他們不去做那些事,他們會覺得腦子被掏空了,我就是這樣的人。我知道有一個人跟我是同一種人——他就是亨利·福特先生。

為了說出場面話讓大家都舒服,謝爾比把邁爾斯的名字說成了福特。

同樣的,在他面對福特汽車公司的高級執行副總裁利奧·貝貝三番五次的刁難時,為了讓邁爾斯參賽,他以自己的公司做賭注,賭上了自己的一切。

正是在如此艱難的對抗中,贏得了北美戴通納24小時耐力賽冠軍的邁爾斯終於得以參加勒芒賽。

影片的高潮無疑是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最後的結果。

7000轉玩命開的邁爾斯好不容易一騎絕塵,冠軍無疑,卻因為貝貝認為並成一排的三輛福特拍起照來更好看,更具爆炸性的新聞價值,而被命令減速。

最終妥協的邁爾斯的冠軍就這樣被奪走了,他本可以成為史上第一個在一年之內一年三冠,同時奪得百靈12小時耐力賽,戴通納24小時耐力賽和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的人。

連車手、速度、策略、甚至轉速都是由福特公司來定,車賽的本質不過是資本家商業的競爭遊戲。

而衝破層層阻力能來參賽的邁爾斯,已經算是反抗後的某種勝利了,是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

隨著邁爾斯之後在加州沙漠中駕駛一輛試驗型賽車發生事故而喪生,這一至今無人實現的三連冠成為世紀性的遺憾。

「當發動機轉速達到7000時,一切都將逝去。」

因熱愛而生,也因熱愛而死,邁爾斯和謝爾比完成了他們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勝利。

可以看到,整部影片沒有煽情,相當克制地展現了大老爺們之間說一不二的浪漫,堅定的相信對方,其實也是對自己身份的不斷確信。

兩個人都在拼盡全力對抗資本,一個在賽道上,一個在賽道外,他們就是一個人的一體兩面。

此外,影片模糊了歷史上謝爾比團隊力量,而高光式地突出了謝爾比和邁爾斯的個人對抗。

可以說,不論從影片的塑造方式還是所表達的內涵來說,突出的是非常典型的美式個人英雄主義。

我們會被影片酣暢淋漓的極限飆車吸引眼球,而福特不休不止的復仇,邁爾斯、謝爾比以個人之力挑戰資本的抗爭也讓人唏噓。

福特輸了嗎?

沒有。

邁爾斯、謝爾比輸了嗎?

也沒有。

福特、邁爾斯、謝爾比給我們留下了一輛足夠偉大的GT40和一段不朽傳奇。

表面上是賽車,而兩方對抗之間卻都立於不敗之地,實力詮釋著《老人與海》式的不服輸的精神: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這是電影的迷人之處,內裡也就是好萊塢電影在主旋律上面的軟輸出。

類型片雖然容易獲得商業上的成就,但一部真正成功的電影不僅要讓影迷享受饕餮盛宴,還要在影片的內核上能夠觸摸到觀眾的靈魂。

簡單的說,好電影不僅要走腎還要走心。

這種電影我們有嗎?有,比如18年的《我不是藥神》,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少年的你》《誤殺》都是不錯的嘗試。

但還太少了,我們需要更多「大膽的」、有想法的中國影人,讓中國電影真正走出去,走向世界。

青石電影編輯部 | 晨晨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