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賽道狂人》影評:賽道狂人:最純粹的熱愛,最極致的追求
賽道狂人影評——寫給2019年我最愛的影片FORD V. FERRARI,沒有之一。
寫在前面的吐槽,從不吐槽譯名,但是這一次例外!賽道狂人這個譯名真的將這部片子的格調降低了n個檔位,一眼看去平平無奇,就是個賽車的故事罷了。其實不然,其實不然,其實不然!你以為它只是講述了極致狂熱的車王故事,但它也談了光環背後總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你以為Ford贏了Le Mans,就是在嘲風Ferrari,其實被反諷的是Ford,甚至矛頭指向的是官僚主義。總之,這部影片帶給我的衝擊與感動過於豐富,以至於我在3天之內在電影院二刷這部電影。
Le Mans
世界上有很多賽車比賽,而Le Mans是持續24小時的賽車比賽。因此,對於汽車製造商而言,Le Mans無疑是最好的認可,也是最艱難的挑戰。24小時,一圈復一圈的追逐,晝夜交替,有連續的慢速彎道,有平直路上200mph,也有車輪轉速7000RPM那一刻,還有法國那個季節特有的雨天。這一場比賽,考驗的是跑車性能的極限,考驗的是車手的膽識,考驗的是車手與車之間的了解與共鳴,才能在追逐極限之時成王。
Carroll Shelby and Ken Miles
Shelby是在Miles之前在美國唯一完成了Le Mans比賽的美國人,但卻因為心臟原因而不得不放棄參加任何比賽,甚至短一些的比賽。對於心中念念不忘7000rpm的車手,懷念那一刻萬物消散只剩下身體穿梭於時空中的車手,在到達極致速度那一刻尋找「你是誰」這種終極問題的車手,這中痛苦無異於武林高手筋脈盡斷武功盡失。他車手的身份只在影片開頭與醫生的對話中點出,而後在影片中,Shelby是一位成功且合法的「騙子」(con man) ,有著高明的人際技巧,可以機敏的化解跟應對各種狀況。他也是一位創造了美國賽車/跑車傳奇的企業家(Shelby American)。He was a larger-than-ife figure in the world of fast cars through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Miles就是被Shelby讚譽的最純粹的車手,純粹到最後說的出 「you promised me the drive, not the win」。Miles是在美國生活的英國人,有自己的修車廠,提供修車以及保養的服務。影片人物出場時他與一位跑車客戶的對話就看得出,他性格耿直情商堪憂,硬生生的把自己的客戶懟到憤怒。通過他妻子的揶揄「又一位5星滿意的客戶」可推測,這種懟懟事情經常發生。可想而知,失去維持生計的修車廠已是必然之勢。更多對於Miles性格的深度刻畫發生在接下去的SCCA比賽前後那幾場戲,無一不都在說」he is difficult but good」。換句話說就是Miles雖然超級難搞,令人恨得牙癢癢,但也不得不承認他車技優秀。
SCCA比賽前後那幾場戲,是全片第一個小高潮!當Shelby在告訴保時捷的人Miles和善近人的跟可愛小狗狗一樣,鏡頭一轉切到Miles在跟比賽車檢員張牙舞爪的吵鬧,於是乎空氣中瀰漫著落葉被吹走的尷尬。見狀,Shelby只得去到Miles那邊,而與Shelby同行的Phil,只得留下來挽救,艱難的強調Miles是為賽車而生的人。事實上,Miles與車檢員的衝突只是因為Miles的車不符合標準(後備箱容量)。車檢員按流程辦事,而Miles卻拿著一本老版本的規則在叫囂。甚至Miles最後用暴力把後備箱敲打變形從而滿足容量要求的那一幕,Miles難搞,難以溝通,易怒暴躁,解決問題時情商低的形象已經是深入人心了。接下去,Shelby與Miles的對手戲,則充分表現出Shelby的人際技巧,他可以搞得定難搞的Miles。比賽之前的戲份致力於打造Miles難搞的一面,而漂亮精彩的賽道炫技戲則是完全展現(即便再不喜歡難搞的Miles也不得不承認)他是一位卓絕的車手。
自由隨心與負重前行
有人自由隨心的追逐理想,勢必有人在為你負重而行。在我看來,Shelby與Miles之間就是這樣一種關係,他們彼此互相成就。Shelby練達,Miles朴魯;Shelby曲謹,Miles疏狂;Shelby是伯樂, Miles是千里馬。而他們對賽車狂熱的喜愛,造就了這一對黃金搭檔。Miles負責調試跑車,鑽研如何追求極速,專注成為追求極限7000rpm的車手。Shleby則負責運營管理,應付福特丟來的絆子與難題。換句話說,一個人追求詩與遠方,一個解決眼前的苟且。
事實上,黃金搭檔就是任何一方都不可缺少。在第一次比賽時,Shelby沒有說服Ford選擇Miles作為車手,結果輸掉了。而Miles沒有Shelby的籌謀,更是無法獲得成為Ford代表車手的資格。不僅如此,Miles在俗物的料理上幾乎是低年級小學生的水平。除了在之前SCCA車檢環節的爭吵,在後面La Mans的正式比賽中面對法拉利車隊的質疑,他所講的話以及他的語氣都未能令對方退卻。此時,Shelby讓他冷靜退後,幾乎是說了一遍Miles相同的話,當然是以Shelby的語氣,卻妥妥的震懾了對方。此時Miles的那個抱臂及挑眉,真的是幼稚得讓你不禁一笑(又一個難忘的畫面)。Shelby對Miles說的」you do your thing, I do my thing」,而且在Miles眼中那個」thing」就是「shit」。有搭檔如此,又復何求?!
Ford V Ferrari
對福特汽車的印象是什麼呢?我想沒人不知道他們開創的流水線組裝作業的經典案例,實至名歸量產巨頭。而法拉利呢?奢華跑車,手工組裝,別名是勝利,更是La Mans的常勝將軍。當亨利.福特(二世)被激怒到不計成本不計代價要進軍跑車製造,要拿下La Mans的冠軍時,影片迎來了我眼中的第二小高潮。那是福特市場部的Lee跟Shelby的對話。這段對話值得細品。當Shelby被問到拿到La Mans的冠軍需要什麼?商人Shelby說一些錢買不到的東西。當然福特的立場是錢可以買到速度,毫無跑車製造經驗的他們卻不知道La Mans根本不是普通的賽車,完全不懂這個比賽對於車本身的要求是如何,此處是反諷福特的第一波。當最終的的橄欖枝變成一張空白支票,精明的Shelby終於接受了這個驚天的挑戰,他說錢並不能買到勝利,或許可以買到一個贏的機會,而這個贏的機會自然跟Miles有關。
在Shelby接下了為福特打造贏得La Mans的跑車挑戰之後,他自然去見了Miles,試圖拉他入夥。而他們倆在餐廳的這段對話,無疑是給福特官僚主義文化的狠狠的一記打臉。Miles說開福特的車,贏得La Mans,是需要200年還是300年?得知答案是90天的時候,Miles毫不掩飾的笑了,耿直boy捨你取誰?接下去Miles說的一番話,不可謂不通透。你知道他們有多少律師,多少市場營銷人員嗎?他們都非常擅長跟你合影,然後等他們回到他們的辦公室之後,他們都在想方設法的搞垮你。他們永遠只關心一件事,他們都只是想取悅比自己高一層的領導,層層如此,無一例外。並且他們最恨你(指Shelby)這樣的人,因為你跟他們不一樣。事實證明Miles是對的,之後一波又一波來自福特內部的阻力與絆子,Shelby也頭痛不已。
印象深刻的還有一處抨擊福特的官僚主義文化,是在福特堅持用他們選定的車手而輸掉比賽之後,Shelby去見亨利.福特(二世)。被問及給出一個理由,不炒掉你們整個跑車團隊的時候,Shelby這一次沒有迂迴,反而直接回答說想贏比賽就不能受一套套官僚主義作風束縛,你需要一個人專門負責。一個小小的紅色文件夾從底層送到19層,再經四個人之手才能到達亨利.福特的手上,令人不禁唏噓搖頭。正是這次對話之後,Shelby獲得了直接跟亨利.福特匯報的特權,至此事情開始變得較為順利起來。當然,對福特的諷刺影片並沒有停止在這裡。
在La Mans的正式比賽時,亨利.福特在眾人的簇擁下姍姍來遲而隔壁法拉利的老掌門人早以出現賽場許久了。比賽開始沒多久,大腹便便的亨利.福特又攜伴侶坐著直升飛機去吃飯。相反,老邁的法拉利先生仍舊緊張的關注著自己的車手,當然他們也用意大利語調侃了一下下的。看到這裡,還覺得法拉利是被黑的那個嗎?自然不是。影片最後,年邁的法拉利先生向Miles脫帽致意,這才是當之無愧的冠軍。
縮影與真實
另一個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是真實,當然我知道這是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在Shelby得到了直接匯報權之後,做實事的人就真的一帆風順了嗎?當然不是,么蛾子還在繼續撲騰,真真是Miles說的有人會想方設法的搞垮你。在Shelby跟Lee通電話被勸說放棄Miles的時候,被告誡不要因為一個人放棄這一整件事,Shelby說」while we are here talking, he is out of there getting it done」。當然可以為了Miles放棄,因為他才是實幹的那個人,而我們所做的不過嘴上說說。我想任何一個工作以後遭受社會毒打的人,聽到這番話,都會心生感觸吧。
寫在最後
這一部值得坐下來細細品味的電影,很多令我難忘的場面。除了前文提到的幾處,還有Miles的妻子開車那一段,La Mans正式比賽Shelby對隔壁意大利人使出的小詭計等等。當然還有那前後兩幕Shleby的小聲默念」not yet, not yet, now」真的很很難忘,這是高手間的默契,這也是他無緣賽場的執念。
Cheers, to James Mangold, Matt Damon, Christian Bale! Cheers to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