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賽道狂人》影評:從視聽語言中學習的鏡頭運用

賽道狂人影評

《賽道狂人》又叫《福特VS法拉利》,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帶領的一隊美國工程師、設計師,以及他旗下的英國車手肯·邁爾斯,亨利·福特二世要求謝爾比打造一輛全新的賽車,希望能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錦標賽上打敗長期占主導地位的法拉利。最終福特GT40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成功擊敗法拉利,並蟬聯了1967和1968年的冠軍。

對於觀眾來說,最憤憤不平的就是肯·邁爾斯最終沒有獲得冠軍,福特高層要求肯有團隊精神,集體榮譽,三個人同時到達終點線,卻被告知冠軍不屬於他,卻屬於兩個人,真是一個真實的笑話,這也是當時整個賽車界最著名的醜聞事件之一。

開場:謝爾比獲得勒芒比賽的冠軍。

在鏡頭語言中,一般而言,鏡頭越靠近,情感越緊張,尤其在最後一圈,謝爾比這個大特寫中,緊張的情緒充斥著整個屏幕,背景中模糊閃動的光點彷彿隨時會超越爆發的不安定因素,下一個鏡頭,黑暗空曠的跑道,只有一束光照亮路面,也表達謝爾比出當時處境的迫切象徵。

緊接著通過聲音轉場,醫生的呼叫謝爾比的名字,並未直接交代謝爾比穿過跑道獲得冠軍。謝爾比背對著醫生,謝爾比佔據畫面的大部分,其構圖強調著謝爾比違背了醫生的醫囑,但隨著醫生的走動,同時交代台詞信息,慢慢佔據上風,尤其是醫生站在窗邊俯看謝爾比上車的鏡頭,暗示著謝爾比的生命受到威脅,必須服從醫囑,也就是謝爾比開始轉換身份的原因交代。

關於卡羅爾·謝爾比,謝爾比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從七歲開始就因心臟瓣膜疾病而不得不和床相依為命。他長大後卻成了專業賽車手,贏取了F1、勒芒等大賽的各項大獎,還刷新了16項美國和世界速度記錄。1959年,由於身體問題告別了賽車手,退居幕後做了汽車設計師和賽車設計師,為汽車行業和賽車行業做出大量貢獻,比如他設計的福特GT40贏得了1966-1969年的四屆勒芒,甚至在1966年勒芒包攬了前三名。

肯·邁爾斯的出場是在車場修車,而此時的他整在一輛紅色車子的底下專注維修。紅色一般象徵著危險的顏色:暴力,血腥,性。在這部片子中,肯被上下的紅色包圍,只露出彷彿被汽油浸透的臉部,反映了肯的現狀以及交代了肯這個人物的特性。

接下來說最重要的一場戲,1966年勒芒賽。

一層是謝爾比和肯和其他賽車現場人員,而二層是福特高層,尤其是福特二世,福特副總裁,以及法拉利總裁等,這是理所當然,舒服優越的地理位置屬於更高層的人。高度但的關係就已經決定了拍攝的角度,謝爾比需要仰看,而福特二世和leo是俯視的角度,而福特二世甚至在空中乘坐飛機,以完全仰視的角度,就從中更加突顯人物之間的關係,謝爾比明顯在資本和權威面前處於弱勢,而福特高層對謝爾比和肯的比賽現狀來說具有非常的威脅性,也會使觀眾缺乏安全感。

肯在最後衝刺階段,刷新了自己的單圈記錄,鏡頭快切,超車,傾斜的角度等各種拍攝技巧來增加速度感。但在最後肯下定決心,放慢速度等待另外兩位時,鏡頭慢慢拉出,令人困惑,之所以產生困惑是因為通常鏡頭推進時,我們能知道主體是什麼,但當攝影機反方向拉時,肯的賽車在畫面中,速度越來越慢,卻離終點彷彿越來越遠,肯和車變得越來越小。

尤其後面兩輛車跑向肯時,肯的車渺小的微乎其微,如此構圖也表達著力量的不對等,也暗示著肯最後的比賽結果。

當勒芒宣布冠軍是邁凱倫的時候,所有人都去為邁凱倫喝彩,只有恩佐·法拉利向肯脫帽致敬。

最後想說:冠軍不代表一切,沒能奪冠也不代表一無所有。

恰恰相反:雖然最後福特的賽車手戰勝了法拉利的賽車手,但就影片而言,法拉利的精神更值得尊重。

「7000轉是一個轉折點,眼前的一切都會離你而去。車變得輕若無物,在指尖消失,只剩下身體在時空穿梭。7000轉,就在這個瞬間,這個瞬間讓你捫心自問,一個重要的問題:你是誰?」

最後的最後,兩位男神演技真好,真是帥死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