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賽道狂人》影評:亮點與缺憾;對標如何?

賽道狂人影評

隨便聊聊影片的優缺點,形式層面是對比這13年的《極速風流》來的,偏主觀

內容上

Pt1.傳奇的還原&主題的改編(優點

劇情方面,個人覺得整體上的優點是大過缺點的,影片的第一個亮點是作為一部賽車題材的傳記類型片,極大程度地保留了主要事件並對這些真實的事件及人物進行了還原,這對於大部分並不了解這段歷史的觀眾來說應該是一份意外的驚喜,畢竟了解這些真實事蹟的賽車迷或者說讀過《Go Like Hell》這本記錄了這段傳奇的書的讀者是少數。

雖說這些事蹟本就具有傳奇性,但是創作團隊在主線上還原真實,保留其原本樣貌的態度可圈可點。

其次,原本極具戲劇化的醜聞和發生在肯身上帶有悲情色彩的意外,最終沒有走向負面情感,源於影片在主題上的選定,或者說是呈現這段傳奇的視角選擇——即影片在內容方面的第二個優點——主題的落腳

影片從謝爾比和肯各自的一個場景開篇,一個在奪冠後昏厥被醫生告知心臟問題而不得不和賽車生涯說再見,一個在自己經營的小車廠裡養家糊口等待著開啟賽車生涯的機會。最終也在肯的不幸意外以及謝爾比去看望肯的妻兒兩個場景中落幕,可以說影片的核心從頭到尾都落在了這兩人身上——

謝爾比一邊人物外部主要處理的是他的團隊(包括肯在內)如何應對福特高層在製造的一系列混亂,以及如何在賽事中給肯提供後勤上的支持(或者說給對手法拉利車隊製造盡可能多的麻煩),而謝爾比的人物內部的弧光則是他在福特和肯之間的一系列態度的轉變,從一開始的他也覺得肯的性格難搞;到後來夾在福特高層和肯之間的兩難;逐步變為堅定地站在肯這一邊去抵抗福特高層的壓力、甚至是強行越過福特高層直接對話亨利·福特二世——也就是在亨利·福特二世任命畢博擔任總監後,他們來到謝爾比的車廠通知他時,謝爾比不惜拿自己的公司作賭注,也要讓肯出現在代通納一站的跑道上。

以及最後在勒芒站上面對畢博的無理要求,他轉告肯:

」你想怎麼做我都可以接受

面對畢博的咄咄逼人,他的回復又是:

」坐在駕駛位上的是肯·邁爾斯,到終點之前車都是他的

促使謝爾比轉變的正是肯對於賽車運動的純粹態度,以及追逐、保持這種純粹的勇氣,這份勇氣是礙於身體狀況而無法繼續賽車生涯的謝爾比所缺失的,他對於肯的理解讓他和肯的情感在兩人的關係中發酵,這也是為什麼他要保存下肯在電影開篇砸向他的扳手,他要用肯踐行的精神和保持的勇氣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哪怕現在只能屈居幕後或者說作為一個商人,但我曾經是一名賽車手,我和其他的設計師和商人不一樣,或者說我永遠都有著一個賽車手的身份。

插一句題外話,雖然這是作為影片中的謝爾比的一個人物弧線,但我更願意相信這是真的——謝爾比在1990年時,67歲的他接受了心臟和腎臟的移植手術,並且在1992年,重新復出了人生的最後一場賽車,並且近乎打破道奇蝰蛇的圈速記錄。

如若不是將賽車手的精神和那份勇氣深埋心底,何以能寫下這樣的人生傳奇?

說完謝爾比,回到肯·邁爾斯,影片中他在外部只是和謝爾比以及妻子的一些」小打小鬧」,並沒有太多的衝突,人物的弧光集中在內部完成。

一開始他對於福特汽車顯然是不屑一顧的,然而因為考慮到家庭和對於賽車的熱情,他做出了第一次讓步——加入到謝爾比的團隊參與福特GT40的項目。對於純粹地熱愛著賽車的他來說,無論是福特高層還是作為商人的謝爾比,起初都是他所鄙夷的,但隨著謝爾比開始在他和福特中間,為了他或者是團隊去解決一些難題時,他開始慢慢理解謝爾比的妥協。

而屬於他的人物高光時刻,出現在最後畢博要求他減速的時刻。此時,謝爾比其實已經退出,不再作為福特與肯之間的調解人,他把這個抉擇留給了肯自己。影片在視覺上把他放在了和開場賽道上的謝爾比類似的一個情境中,也可以說此時此刻肯來到了曾幾何時謝爾比所在的那個山頂,看看後視鏡,他多少理解了謝爾比——‘人生並不只是賽道,在跑道上我可以純粹地競技、馳騁,但在一路人生之中,我還要有我的對手、支持我的團隊、朋友以及我的家庭’。所以他拉下了車檔減速,從另一個角度詮釋競技精神的同時避免了讓謝爾比與福特公司置於勢如水火的境地,至此,也就完成了屬於他的人物弧光。

可以說影片落腳兩位主要人物,在情節推進的過程中既把兩個人物塑造了起來,又從傳記類型層面很好地還原了這段傳奇。

Pt.2 反派的平面化&略有遺憾的父子情(缺點

先吐槽一下片名,縱觀全片,雖然法拉利作為福特在賽道上的主要對手,但除了寥寥幾場法拉利車手和老闆恩佐的情節,大部分時候都沒法拉利甚麼事,矛盾還是主要聚焦在肯、謝爾比以及福特高層之間的,這樣一看‘Ford v Ferrari’不是不可以理解成是製作方為了能夠吸引到觀眾的注意而取,我可能更願意稱它是‘Ken&Shelby vs Ford’!和英文原名相比之下,影片的中文譯名‘賽道狂人’雖然low,但好像更貼切一些;至於賽道狂人這個名字是為了接地氣,還是為了蹭一蹭2013年同是賽車題材的《極速風流》的口碑,就不得而知了。

說回正題,即關於影片在劇情上的缺點——影片把福特高層作為衝突製造方,放在肯和謝爾比的對立位置,塑造得過於平面化(或者說壞得有些蠢),其中銜接得比較突兀的一個情節是在福特慘敗後老闆問責高層和謝爾比,謝爾比委婉地指出了福特公司制度的官僚主義問題並且直言福特是有機會在賽道上打敗法拉利之後,亨利·福特二世就授意謝爾比繼續幹這個項目並且可以越過高層只需要跟他通氣就行,但是轉而就在謝爾比說服了肯重新加入團隊並且在他調試賽車的時候,謝爾比又被剛剛在福特開完會的艾柯卡告知畢博完全負責這個項目並且畢博不會讓肯參加比賽。

一前一後亨利·福特二世的態度的轉變並沒有過渡(或者說無從知曉畢博搞了什麼壞事來重獲話語權去針對肯),立馬就有亨利·福特‘英明’了三秒鐘就又被高層‘蠱惑’的既視感。而且全篇為了情節的衝突,我們會發現一直是畢博在搞事情,而他的動機也就是一開始肯和畢博在發布會上的口角之爭,至於之後雙方的矛盾點就停留在了畢博口中所謂的‘肯的性格古怪、過於自我、不適合福特的品牌形象’,並沒有給具體肯或者是謝爾比在細節或者是情節層面更多的鏡頭去使得畢博的動機站住腳。

這麼看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畢博再三針對肯的動機不夠充分或者說他作為福特的公關總監去搞事情、針對人的方式太直白、或者說只是為了一己私慾而顯得壞得有些蠢。

影片另一讓我覺得有些遺憾之處,是關於肯兩次在測試賽車的時候遭遇的意外,甚至於他在第二次意外中不幸喪生,用久地告別了這條賽道,但是影片並沒有給這兩處太多的筆墨。

肯的兒子皮特也同樣熱愛賽車,更是對作為傳奇車手的老爸心懷景仰,而影片中肯和皮特也有多處聊起賽車以及比賽,但眾所周知,職業賽車運動的風險性極高(即便是在本片故事背景十年後的七十年代的F1比賽中仍舊有20%的事故率,更不用說是在謝爾比和肯的年代並且包括平時賽車調試時會發生的意外),所以雖然說肯的離去是一次意外,但同時也是其對賽車運動的熱愛以及他保持勇氣、堅守純粹本心的最好佐證;

因此肯第一次的死裡逃生其實是一次難得的肯可以和兒子皮特交流的機會——讓他體會到自己的老爸是懷揣著怎樣的精神以及勇氣在賽道上競技,是一個比較能從側面展現出肯這個不斷在賽車過程中去追問」我是誰」的人物形象的契機,但導演似乎沒有選擇這麼做,或許是不想在影片中給肯的經歷和心路歷程疊加過多的濾鏡或者是主觀的渲染。

形式上(對標13年《極速風流》)

此部分建議看視頻對比(12:20-19:10)

Pt.3 《賽道狂人》對於燈光的佈置

兩部影片時隔六年,在製作設備以及技術層面後者肯定有了優勢,其次,兩部影片的製作成本相去甚遠,極速風流也的製作成本是3800萬美元,而賽道狂人的製作成本接近1億美元。最終呈現的效果上,賽道狂人也確實在畫面拍攝、場景佈置以及造型設計上相比前者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沒有了極速風流中全程帶著一層濾鏡的感覺,而且賽道狂人多個場景對於燈光的運用也可以說是很大的亮點,不僅豐富、加強了視覺效果,而且和人物以及主題也相融洽。

其一是在代通納站前肯測試完賽車後帶著兒子皮特走到跑道上,兩人坐在開闊平坦的賽道中,遠處的無數燈光暈開在焦距之外,化成各色光斑匯聚在一條完美的地平線上下,在這個略顯溫情的場景中,導演沒有強加片中大量出現的人造強光源,在整體上和肯與皮特的對話以及場景的氛圍都比較融洽。

其二是肯在勒芒站開賽前夜醒來,走到跑道上遇見了同樣沒睡的謝爾比,兩人簡短談心的場景裡,導演在這個場景裡佈置的人造光源——一是跑道上賽車打著的遠光燈、一是謝爾比腳邊椅子上放著的手提燈。

兩個人一個站在跑道上,一個站在維修站裡,多少能夠感受到謝爾比同樣對於能夠馳騁賽道的渴望,當肯的背影走向賽道上的光芒中時,也好像意味著就要踏上賽道,迎接屬於他們的榮耀,此刻他們互相理解,英雄惜英雄。

Pt.4 賽車片段的處理和表現

兩部電影都聚焦到職業賽車運動中的傳奇人物,一對在相互競爭的過程中成就彼此,一對作為一個團隊理解彼此、各自蛻變。

兩部影片雖然有不同的劇情線去表達各自的主題,但毫無疑問,衡量孰優孰劣,其中對於賽車元素的緊張感和刺激感的表現是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甚至可能比主題探討所佔的比重都要大。

這一部分我幾乎覺得在賽道狂人中是缺失的,直接拿兩部影片中的劇情高潮——分別是24小時拉力賽勒芒站以及James和Niki爭奪F1世界冠軍的最終戰日本站來說,極速風流是怎麼呈現的?

一靠多個拍攝機位包括很多在車身上的非尋常機位,二靠這些多機位下的畫面剪輯速度。反觀賽道狂人,更多的是在肯的主觀鏡頭與車身正面鏡頭的正反打,以及一些跑道上的運動(跟蹤)鏡頭,能夠明顯感覺到導演在極速風流中所營造出的速度感和視覺刺激要強烈很多,而且附帶產生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由此引起的觀看體驗中的真實感也有差別,極速風流中在各個車身上設定的機位讓你從視覺上能夠切實地感受到賽車的晃動,車胎捲起的水霧,車手視線裡模糊的跑道,而賽道狂人中無論是在鏡頭的選擇還是特效的運用上都增加了觀眾與車手或者說賽車的距離,大大地削減了能夠在視覺上獲得的真實感。

多個非尋常機位

其二,雖然賽道狂人中也有去營造緊張感,但我覺得並沒有極速風流來得水到渠成,相比賽道狂人裡賽車片段中單調的鏡頭,極速風流在觀眾、激情的解說員和賽道之上來回切換,輔以視聽的結合(極速風流中在比賽開始前的片段以及部賽車過程中部分賽車遭遇事故的片段裡都巧妙地加入了升格的拍攝手法,即慢動作的畫面——雨簾中的觀眾和工作人員陸續撤離跑道將視線投射到起點、綠燈亮起前一台台賽車踩下油門,車胎在原地迅速打轉冒煙、出發後劇烈震動的賽車和籠罩在車身周圍的水霧,幾個鏡頭之下,比賽中讓人屏息的緊張氛圍一下子就起來了)。

賽前的升格慢鏡頭渲染緊張氛圍

一邊是通過一些配角人物簡單的台詞給比賽片段以注釋、一邊是藉助激情的比賽解說,再加上賽道狂人裡本來就需要穿插進一些關於謝爾比場外發生的劇情——兩部影片的賽車片段體現出鮮明的節奏快慢的反差。

——————————————————

可以說,兩部影片的賽車片段最終以不同的敘事節奏和表現方式呈現。當然,之所以拿兩部影片來對標著說,肯定不是奔著比較缺點去的,雖然賽車運動類型是個小眾的題材,但是從目前不多的作品裡面,這兩部已經算是完成度相當高的作品,而且也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評價,單純希望能看到同類型過後會有更好的作品脫穎而出

(以上內容為個人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