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賽道狂人》影評:黑福特,我們是認真的

賽道狂人影評

有句話說的好:「賽車,是男人的浪漫」。

在賽車迷的統計裡,女性車迷的占比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甚至絕大多數男性也都無法理解——

在觀眾席上看個每隔幾分鐘在面前一閃而過的比賽,到底有什麼好看的?

2020年8月7日,中國院線上映由克里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主演的賽車電影。

但,這並不是跟《速度與激情》一樣讓你腎上腺素爆發的過癮爽片,而是根據一個真實事件改編,可以說是好萊塢單獨獻給車迷的禮物——

《賽道狂人》

《Ford v. Ferrari》

比起《賽道狂人》的譯名,十四更喜歡英文直譯成《福特vs法拉利》。

十四覺得,若是改成這個翻譯,也許可以更加吸引觀眾。

這部高質量水準的影片憑藉令人屏息的畫面剪輯,音效穿插,一舉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項大獎。

豆瓣8.6,實至名歸。

01

在賽車項目上,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F1)、世界汽車拉力錦標賽(WRC)並稱為世界最著名和最艱苦的三大汽車賽事。

本片的主要舞台,便是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

這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所有的一切都是源於一樁收購案——

福特公司收購法拉利。

在六十年代,美國經濟進入黃金時期,人民收入提高,汽車市場逐漸擴張。

但,當今世界享負盛名的法拉利在六十年代卻陷入了絕地——

因為法拉利幾乎把所有的資金投入到了賽車研發與比賽當中,雖然在近五年的勒芒賽事中奪得四次冠軍,但是仍入不敷出,瀕臨破產。

而福特公司,面臨著轉型的問題。

以前的人,買車專注於實用性和性價比。

但是隨著經濟發展,收入提高,現在的孩子跟以前不一樣了。

他們更加注重品牌,注重顏值——

這導致福特專注於實用性的老爺車銷量逐年遞減。

說句題外話,這讓十四想起以前買手機的時候,只要能打電話就好,要是能玩幾個俄羅斯方塊之類的小遊戲,那真的是打發時間的利器。

但是現在買手機,卻要對比參數,攝像頭,CPU,內存等等數據,甚至外觀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對比項目。

至於遊戲?

哪個手機不能玩呢。

雖然法拉利財政破產,但是在年輕人的眼中——

擁有一輛法拉利是每個人的夢想,法拉利,意味著勝利。

所以,福特高管們決定通過收購法拉利進行產業轉型。

但是,收購案並沒有如福特所想的那麼順利。

法拉利老爺子當面羞辱了福特高管。

在法拉利老爺子看來,福特公司只是一個汽車組裝廠,在巨大醜陋的工廠裡製造著沒有靈魂的機器。

他們只想著如何賣車,卻從沒想過怎麼製造出更好的車。

老爺子在最後說的一句話,可以說直接把刀捅入了福特公司董事長亨利·福特二世的心裡——

「你不是亨利·福特,你只是亨利·福特二世。」

這種話對於一名成功者來說,是極其羞辱與惱怒的,這就像在說,你不是你爸,你只是你爸的兒子,你的成功與你無關。

法拉利老爺子是在巷子裡獨自開著小店琢磨菜式樣品的師傅,而亨利·福特二世則是連鎖餐廳的老闆。

雖然錢賺的沒老闆多,但是師傅從心底裡看不起這些毫無心意流水線生產的餐廳。

而福特在聽到這句話後,做出了一個決定——

不計成本,不計開銷,找到最好的車手,最好的製造師,在法拉利引以為豪的賽車項目上打敗他們。

至此,故事拉開了帷幕。

在歷史上,福特提出以1600萬美元收購法拉利,期初雙方談判順風順水,但是在簽約的時候,恩佐·法拉利發現合同裡的一項條款:

「法拉利競賽部門給福特競賽部門提供引擎,並在Indi500的賽場上放棄參賽」

直白的講,就是你當我的子公司提供零件,並且不許以自己的名義參加比賽。

士可殺不可辱,收購兼併沒問題,但是法拉利賴以生存的競賽項目玩都不讓玩?

當即法拉利老爺子破口大罵,撕毀合約。

△左為福特,右為法拉利

福特二世則覺得自己被戲耍,也火冒三丈,這已經不是錢不錢的事兒,而是尊嚴,面子問題。

這要是傳出去,豈不是被其他車企媒體看笑話?

亨利·福特二世放下狠話:

「Go to Le Mans,and beat Ferrari‘s ass。」

去勒芒,把法拉利打得屁滾尿流。

02

福特公司千辛萬苦找到的,便是我們的兩位主角——

卡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蒙 飾)和肯·邁爾斯(克里斯蒂安·貝爾 飾)。

△謝爾比(左),邁爾斯(右)

謝爾比在1959年駕駛著一輛英國產的阿斯頓·馬丁獲得了勒芒賽事的冠軍,阻止了法拉利的五連冠,但是奪冠之後卻被醫生宣布從此不能再參加任何賽車項目——

謝爾比搖身一變,從賽車手轉變成了汽車銷售。

邁爾斯則是一名天才車手,雖然自己開著一家汽車修理店,但是他幾乎把所有的資金投入到了自己熱愛的汽車賽事,在影片的開始,他的修理店被國稅局查封,正面臨著破產。

在這時,福特公司找到了謝爾比,對他這麼說道:

「你是美國人裡唯一贏得勒芒賽事的人,也是美國人中最了解勒芒賽事的人。福特公司可以給你提供一切你想要的資源,但我們只有一個要求——

獲得勒芒賽事冠軍。「

謝爾比接受了這份看似不可能的挑戰,並找到了他心目中最有可能奪冠的車手——

肯·邁爾斯。

△歷史上真實的謝爾比(左),邁爾斯(右)

03

雖然這部影片中文翻譯為《賽道狂人》,但是在長達150分鐘的劇情裡,只有最後半個小時著重描寫了賽車比賽。

而英文名中福特vs法拉利的部分,也只是在開頭和結尾著重描寫,本劇最濃墨重彩的,是謝爾比和邁爾斯對抗福特高管。

雖然福特高管和謝爾比都想贏得勒芒賽事的冠軍,但是在高管們看來,邁爾斯有著不可控性——

他脾氣暴躁不聽指揮,外形不修邊幅並且有話直說,這種形象即使奪冠了,對於福特公司的形象也很難有顯著的提升。

這種官僚主義的思想,導致福特參加的第一屆1965年勒芒賽事顆粒無收,慘敗而歸。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屆賽事上,真實的謝爾比和邁爾斯其實是有去參加比賽的,但是影片為了突出高管和主角一行人的衝突,為了更加戲劇性的效果,在這裡做了改動。

1966年,謝爾比當著亨利·福特二世,說道:

"官僚主義是不可能贏得勒芒賽事。並且,即使是錯誤的人在領導車隊,我們依然造出了在直道上比法拉利更快的賽車,剩下的,就是讓最熟悉這輛車的人參賽。「

因為他堅信,只有熱愛賽車的人,才能贏得這項魔鬼賽事的勝利。

勒芒賽事的全稱是「勒芒24小時耐力賽」。

顧名思義,就是三位車手輪流駕駛同一輛賽車在一條封閉賽道上連續奔跑24小時,完成里程最多的車手則可贏得冠軍。

這不止是對速度的考驗,更是對體力,耐力,意志力的磨鍊。

在1966年的勒芒賽事上,傳奇誕生了。

由謝爾比製造的福特GT40包攬了前三名。

其中,邁爾斯駕駛的福特GT40持續刷新著賽事最快圈速,可以說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但是,他卻不是冠軍。

生活,永遠比電影更加精彩。

福特高管在確保了前三名之後,要求邁爾斯降低速度,讓隊友可以追上他。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能拍攝一張前所未有的,同一車隊,三輛車同時奪冠的照片,這就是最大的營銷。

謝爾比沒有選擇接受,但是他把選擇權交給了邁爾斯。

從未妥協的邁爾斯,從不顧全大局的邁爾斯,在這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選擇了妥協。

但是,他不是冠軍,甚至連並列冠軍都不是。

因為根據賽事規定,他的隊友邁凱倫起步的時候更加靠後,里程數更多,所以冠軍應該歸屬邁凱倫。

當邁爾斯走下GT40,他本以為可以享受鮮花與掌聲,但是,沒有。

一切的榮耀,一切的讚譽都歸屬於他的隊友邁凱倫。

只有在看台上至始至終觀看比賽的法拉利老爺子,單獨對著邁爾斯脫帽致敬。

在大量的史料中,包括肯·邁爾斯的好友,傳記記者記憶媒體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於當年肯·邁爾斯遭遇的憤慨以及惋惜,正如電影中所述:

「They robbed you,Ken。」

若是邁爾斯在1966年奪得了勒芒冠軍,他將是在同一年奪得賽百靈、迪通拿和勒芒三項賽事冠軍的人。

三冠王,前無古人。

但因為福特高管們的營銷策略,近在咫尺創造歷史的機會就這麼擦肩而過。

在影片的劇情裡,是福特高管主動提出三輛車齊頭衝線的策略。

但是在歷史上,卻是勒芒賽事運營主動找到了福特公司提出建議,這既可以打響勒芒賽事的知名度,對於福特公司在歐洲的形象也可以全面提升,是一個win-win策略——

唯一的輸家邁爾斯在他們看來,不值一提。

所以,在最後,邁爾斯喊出了那句:

「一切都是為了賣車,對吧?」

04

美好的過程,卻沒有美好的結尾。

不止是失去三冠王,在1966年勒芒賽事結束的兩個多月後,肯·邁爾斯就在測試GT40 MKIV原型機J-Csr時,發生事故身亡。

直至今日,仍沒有人完成大滿貫三冠王的成就。

這部片在黑法拉利嗎?

顯然不是,因為這部片愛上法拉利的人反而更多,敬佩法拉利堅持初心的匠工精神。

這部片在黑福特嗎?

可能是的,顯然福特沒有贊助這部傳記電影。在影片裡,處處體現著福特高管的自私、世故與毫無人情味。

但是,十四看來,那句「一切都是為了賣車」反而是影片講述的重點——

不管是F1還是其他賽事,汽車產商投入龐大的研發資金奪得冠軍是為了什麼?

不就是為了能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與品牌價值,使更多的人意識到自己的品牌是一個豪華品牌,以便於賣出更多的車。

所以,奧迪、梅賽德斯、法拉利等等車企,都會努力躋身世界一流的賽車項目。

All for business。(一切為了生意)

但是,即使是為了利益,為了商業,在賽車場上,仍有一群人,冒著生命危險去追尋著人類速度的極限,去追尋著夢想。

他們,值得去稱頌。

有個不要臉的公眾號:十四十四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