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賽道狂人》影評:法拉利:和我沒什麼關係,勿Cue

賽道狂人影評

影片講述了由真實事件改編的兩位車手和福特公司的故事。

福特公司因為業績下滑想要尋找新的突破點,在嘗試收購法拉利失敗後,公司決定通過在勒芒大賽上擊敗絕對法拉利來提高銷量,同時也打擊一下在收購案中拿自己來抬價的恩佐·法拉利先生。

於是福特公司找來了彼時唯一一個在勒芒大賽奪冠過的美國人謝爾比,此時因為心臟問題不能再開車的謝爾比經營著一家汽車公司,他找來了自己的老戰友肯邁爾斯。

肯天生桀驁不馴,卻也有著絕佳的賽車才能,在經過了一系列宮鬥後,最終肯成為了福特公司的謝爾比車隊正選,並在三項大賽中奪魁(不過勒芒賽中有一些小插曲),而由他和謝爾比共同設計的福特GT40也就此成為經典。

遺憾的是,賽後不久,肯在一次試車中不幸身亡。

整部影片基本圍繞著肯和謝爾比的真實故事進行創作,但是並沒有那種你想象中兩人攜手戰勝強敵我幫你實現你的夢想的基情故事。

事實上,整個故事裡,如果有反派的話,是謝爾比和肯共同的老闆福特公司。

福特公司此時的老板孫子福特苦惱於銷量比不過雪佛蘭,聽從下屬建議收購賽車名門法拉利,結果沒想到法拉利的掌門人恩佐·法拉利只是用自己抬價,最後把法拉利賣給了菲亞特,還對孫子福特進行了言語侮辱。

於是氣不過的孫子福特想要證明自己比法拉利強,安排部下去組建最強的車隊,於是部下們找到了謝爾比。

一般來說,如果本片真的要講謝爾比和邁爾斯突破技術限制,研究賽車技術最終擊敗天下無敵的法拉利的話,老闆們的戲份到這裡就結束了,最多中間出來製造一點小威脅然後很快被解決。

但是本片裡,這位孫子福特還有他兩個有名有姓的部下卻存在感極強,一直致力於給謝爾比和邁爾斯製造困難。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每次真正的壞人都不是由孫子福特來做,而是由他那個手下畢比來完成——例如本來談的好好的謝爾比僅對福特負責,結果忽然更換項目負責人為畢比,但是也沒演出來福特怎麼改變了主意,而是直接讓畢比來做壞人。

整部片看下來,你會發現這位真正的最大反派其實好像沒真的做什麼壞事——就像收到了福特公司的律師函不能黑老闆一樣。

但是這些由福特公司內部製造的困難真的是困難嗎?

其實都不是,他們就是不喜歡邁爾斯,想更換車手,而謝爾比一個正當理由就頂回去了: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事實上影片裡也真的就是這麼演的,謝爾比帶上老闆開車一飆,直接給孫子福特本人嚇哭了——問題本來就應該這麼容易的解決了,那些繞來繞去牽扯了半天的問題對於觀眾來說都太過累贅了。

結果關於真正的競爭對手法拉利的故事,就是頭尾提了一下,連法拉利那位一號車手在結尾出來的時候都是個根本沒有臉熟的醬油——就好像湘北打山王時對面忽然走出來五個角田一樣。

這就是影片最擰巴的地方,到底是想講賽車還是講職場呢?

如果講賽車,那就應該像極速風流一樣,把最多的時間分給邁爾斯三次奪魁的場面,用所有能用的角度,所有能用的機位,去最大限度展現賽車的魅力。

說起來很有意思,片中貝爾飾演的邁爾斯吐槽了某些賽車比賽(好像是F1?)只是轉圈圈,結果這個所謂的多牛逼的勒芒拍出來的也就只是轉圈圈而已,那爽在哪裡呢?

如果講職場,因為觀眾需要和被上級折磨的邁爾斯共情,那就千萬不能讓觀眾爽。

因為作者需要讓觀眾感受到那種被上級宮鬥折磨的煩躁,每次覺得可以爽了,不行我來叫停,這才是對的感覺。

而且不知道是因為馬特達蒙在片場權力太高還是編劇就沒有想太多,謝爾比這個角色其實也處於一種很混亂的狀態。

按照目前的成片來看,他看似是幫助邁爾斯解決場外問題的好幫手,但如果你仔細想整個故事的話,他其實徹徹底底站在福特公司那一邊。(我看到很多短評裡說謝爾比站在邁爾斯這一邊之類的話都想問候一句你說你媽呢)

每一次福特公司提出的不合理需求(換車手,你先別去,你等等其他車)都是由他傳遞的,他會對著高層發火,但是他不會反對這個意見,他反而幫助高層用更合理的方式去告訴邁爾斯,他唯一一次採取了極端措施(鎖人飆車)其實是因為自己的負責人位置被搶了。

有時候看他和高層在那較勁,就讓我想到前陣子內外網都很火的一個視頻創意:大老闆和小老闆在隔音玻璃房間內假裝吵架,實際上商量今晚去哪玩,但是外面的小員工看到小老闆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老闆幾乎大打出手,紛紛非常感動表示為了公司的利益加班到底。

謝爾比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一個人,這其實是個反面角色,它也必須是個反面角色,因為它已經告別了賽場成為了整個公司體制內的一環,他先於邁爾斯已經臣服於福特公司了。

但是影片又完全把他當一個正面人物在塑造,還有兩場戲講他和邁爾斯的感情多好,草地上滾一滾好像就什麼矛盾都解開了,甚至結尾邁爾斯死後好像還給了謝爾比一個人物弧光,不再願意當賣貨的小丑了還去還了還了扳手——這一段戲加得也是無比拖沓。

實際上他是邁爾斯的老闆,而他一直在利用他和邁爾斯的友誼讓他聽話,讓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事,應該去放大人物的這一面,這才是一個正常的符合作者表達的角色。

其實,雖然抱怨著抱怨著,但是看到影片結尾法拉利爆缸後,邁爾斯接到新指令那一塊,我是挺觸動的,因為一下子就明白了導演真正想講的其實是職場,是你再桀驁不馴也得融入集體、融入社會。

邁爾斯在跑出最高圈速後,開始陷入馬特達蒙在旁白中說過的那種思考自我的狀態,隨後他選擇了為了生活為了賺錢接受老闆的提議,與另外兩台車並列撞線。

畢竟福特公司參加比賽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賣車,他作為車手當然要以能夠幫助公司賣車作為自己的目的。

他最後因為公司的算計丟掉了冠軍,僅僅獲得了同樣對將賽車看作生命的恩佐·法拉利的尊重。

這裡也看出來邁爾斯整個人的人物弧光,從最開始的死鴨子嘴硬,到最後願意服從安排,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天才被大公司碾壓的故事。

可惜作者既要商業類型元素,還要把這點主題表達擠進去,還不能黑馬達或者孫子福特(這可能也是考慮到事實),這樣多方牽扯下做出的這部《賽道狂人》真的從哪裡看都不能讓我滿足。

當然,我們先繞一大圈回到最初,如果只是把它就簡單地看作一部有賽車元素,還講了點看似很深刻的主題的普通商業片的話,那它好像也確實還行。

你只是走進電影院,看個爽,然後出來,抱怨一下福特公司多壞,那好像真的沒什麼問題。

不過我已經有《極速風流》這個白月光了,那就只能看點作者表達了,還表達得擰擰巴巴,那我就實在喜歡不起來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