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賽道狂人》影評:這麼牛的賽車片,看的人太少了

賽道狂人影評

本文首發公眾號bbmovie

我相信,對於很多人而言,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才是影院復工之後真正回到影院的日子。

因為本週上映的新片裡,有兩部都屬於只有在大銀幕上才能真正體驗到它們的魅力的電影——《1917》和《賽道狂人》。

但是看一眼每日票房數據,為前者欣慰的同時,也多少有那麼一點為後者惋惜。《1917》的一鏡到底固然令人沉浸,但《賽道狂人》的執著與熱血也同樣令人沉醉。

可惜,後者的票房,只有前者的五分之一。

今天,就來好好聊一下這部多少有點被冷落了的《賽道狂人》。

不少網友都表示,《賽道狂人》的票房遇冷,很大一部分鍋要這個尷尬的中文譯名來背。

如果不看影片的介紹和卡司,但看這個譯名,的確很像是一部不知從哪裡殺出來的野雞賽車片,既不揭示人物,也不指明事件,還和前幾年那部同是賽車題材的電影《極速風流》撞了名。

很顯然,《賽道狂人》這個譯名正是受到了《極速風流》的影響,影片的英文原名其實是「 Ford v Ferrari 」——福特大戰法拉利。

《賽道狂人》英文原名

《極速風流》的豆瓣評分高達8.8分,被很多人譽為史上最好的賽車電影。

相同的題材,相似的雙男主設置,如果不看片,大概很多人會想當然地以為《賽道狂人》只不過是《極速風流》的效仿跟風之作。

詹姆斯·亨特(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飾)和 尼基·勞達(丹尼爾·布魯赫飾)/《極速風流》劇照

但事實並非如此。

《極速風流》的好,在於把兩個性格和價值觀迥異的頂尖車手刻畫得栩栩如生,他們是一生的對手,但又是暗中惺惺相惜的知己,詹姆斯·亨特和尼基·勞達最終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就像是一種求仁得仁的最佳寫照。

和《極速風流》一樣,《賽道狂人》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歷史上的真人真事,僅僅是部分細節做了藝術加工。

歷史原型 肯·邁爾斯和卡羅爾·謝爾比

《賽道狂人》的兩位主人公肯·邁爾斯和卡羅爾·謝爾比,同樣也是賽車史上鼎鼎有名的傳奇車手,但他們並不是分別屬於福特和法拉利車隊的對手,而是同屬於福特車隊的隊友,邁爾斯負責比賽,謝爾比負責搞定車隊的所有後勤事務,兩個人都是頂尖的賽車設計師。

卡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蒙 飾)和肯·邁爾斯(克里斯蒂安·貝爾飾)/《賽道狂人》劇照

他們真正的對手,也並非片名所示的法拉利車隊(雖然法拉利的確是當時賽車界不可戰勝的王者),而是福特車隊的所有者——福特汽車公司的老板,亨利·福特二世。

亨利·福特二世(崔西·萊茨 飾)/《賽道狂人》劇照

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裡,邁爾斯和謝爾比這兩個賽車界的頂尖好手,都要面對來自福特公司層層疊疊的官僚體系的阻擾。

以亨利·福特二世和副總裁利奧·貝貝為首的一批官僚,就像我們最熟悉不過的那種仗著自己有錢的土豪,他們揮舞著鈔票和支票簿,認為所有人(尤其是從他們手裡領薪水的人)都應該對他們唯命是從。

他們信奉的是「只要結果,不看過程」,卻罔顧沒有正確的過程絕不會有正確的結果這樣的基本事實。

歸根到底,福特公司高層對邁爾斯和謝爾比的種種阻擾和羞辱,就是各個領域都不鮮見的外行指導內行。

就拿電影來說,邁爾斯、謝爾比和亨利·福特二世的角色,就很像是一部電影的導演、製片人和出品人(投資人)的關係。

導演總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訴求,投資人卻只管強調「我出錢一切我說了算」、「最終的成片必須X億票房」,而夾在中間的製片人則不得不在兩者當中巧妙斡旋,既照顧投資人的脾氣,也得考慮導演的專業意見。

類似的關係和處境,想必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中也深有體會,這也是這部電影會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深層原因。

福特公司這幫高層的無恥之處就在於,他們既想要冠軍,又希望冠軍和真正的功臣邁爾斯撇清干係。邁爾斯設計出了性能優異的賽車,卻被福特公司剝奪了參賽資格。他最終以巨大的優勢領先所有的車手,卻被要求減速,等待車隊的兩個隊友,完成三輛福特一同撞線的「奇觀」。

很顯然,這只是給福特公司臉上貼金的「奇觀」,原本屬於邁爾斯的冠軍,卻被官方剝奪。

影片給出了一個轉瞬即逝的鏡頭,在三輛福特一起撞線的那一刻,邁爾斯的車看似慢了0.01秒。總之,在最終的領獎台上,沒有邁爾斯。

這次臭名昭著的醜聞,就此毀掉了賽車史上最偉大的奇蹟。

如果不是這個已經到手的冠軍被堂而皇之地剝奪,邁爾斯本來會是史上唯一一個在同一年完成戴通納、賽百靈和勒芒三項大賽「大滿貫」的車手。這一成績,至今還沒有人完成過。

這個一反常態的反高潮設計,也是最令人唏噓感慨的時刻。

過去的絕大部分賽車電影,當主人公終於克服了重重阻礙,即將越過終點線的時候,都是整部影片最高光激昂的時刻,但邁爾斯即將撞線之前,卻是一種略顯孤獨的落寞。

他最終還是為了謝爾比選擇了放慢車速,對他而言,享受的是賽車本身的過程,而非拿到獎盃的一刻。

到此時影片的尾聲處,另一個令人唏噓的點,則是邁爾斯和謝爾比從始至終的惺惺相惜。這種惺惺相惜,就是那種江湖頂尖高手之間才會有的特殊感覺。

和邁爾斯一樣,卡羅爾·謝爾比曾經也是一流的賽車手和賽車設計師,可惜因為心臟病,他早早告別了車手生涯,轉居幕後擔任車隊經理。

在影片的開始,正是謝爾比力邀邁爾斯出山,如果不是謝爾比的慧眼識珠,這段傳奇的故事可能根本不會開始。

在片中大放異彩的福特GT40賽車,就是謝爾比和邁爾斯合作的結晶,這款車幫助福特在1966年-1969年連續贏得了勒芒賽的四屆冠軍,就此成為賽車史上的經典款。

最終,邁爾斯和謝爾比還是互相成全了彼此,而福特GT40這款車,就成了他們友誼最好的證明。

遺憾的是,像影片的結尾描寫的那樣,在1966年的勒芒賽後不久,邁爾斯就在一次測試新車的事故中不幸去世,讓他的遺憾再也未能得到彌補。

導演詹姆斯·曼高德以這樣的視角拍這樣一部電影,我相信就是為了讓人們了解這段沾上了汙點的歷史,了解邁爾斯和謝爾比這對傳奇搭檔,了解他們曾經忍受的屈辱和做出的抗爭,以此方能了解他們所獲得的成就與輝煌。

說回電影最初的片名——福特大戰法拉利。

在1966年的賽場上,歸功於邁爾斯和謝爾比,福特的確最終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法拉利,但是在賽車運動中,法拉利卻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當之無愧的王者,而福特卻終歸只是曇花一現。

因為法拉利才是更尊重賽車規則和精神的那個車隊,而福特只不過是想藉賽車來賺取名聲的商人。

就好比在電影裡,當福特和法拉利車隊角逐正酣時,亨利·福特二世會在中途就坐直升飛機走人,而恩佐·法拉利會在看台上向獨領風騷的邁爾斯點頭致意。

兩相對比,孰高孰低,其實早已不言自明。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