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賽道狂人》影評:99%真實的66年勒芒:和電影中不太一樣的邁爾斯和謝爾比 以及看似不光彩的搶走了冠軍但實際很偉大的邁凱倫和克里斯阿蒙
賽道狂人影評《賽道狂人》是部很好的電影 但我經歷了:電腦上看 – 電影院看 – 中文互聯網搜真實事件 – 產生了「為什麼視頻和照片裡都是邁凱倫先衝線 他不知廉恥嗎?」的想法 – 去油管搜紀錄片 – 在評論區遇到科普大神 跟隨科普足跡慢慢了解 – 終於略略窺見事件全貌。震驚之餘 決定在此總結一番 因為真實情況 尤其是66年勒芒賽 和影片出入實在較多。
1.邁爾斯對GT40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貢獻 無論是隨隊攝影師 相關傳記作者 還是邁爾斯小隊的負責人都認可 做出了高度評價。
2.影片中邁爾斯的1號車因為車門關不上 導致剛開賽一圈就要進站維修耽誤了時間 其實邁凱倫的2號車出的問題更大 他們的胎太爛了。開幾圈就出問題 換新之後也沒用。最終換了另外一個品牌的胎之後才正常起來 也耽誤了大把時間。
3.因為1、2號車都出了插曲 福特最快的車其實是謝爾比美國車隊的第三輛車 由丹格尼駕駛 他在隨後比賽中一直是福特車隊的領頭羊 直到車輛故障退出比賽。
4.最快圈速先由邁爾斯跑出 隨後被格尼打破 格尼是最快的 邁爾斯隊的負責人確認了這一點。
5.福特二世不像電影裡除了開幕 坐直升機來回一趟之外啥也沒乾 開賽前他給所有相關重要人物都遞了一張小紙條:「You better win.」讓大家都背負了很大的壓力。
6.電影基於A.J. Baime的<Go Like Hell: Ford, Ferrari, and Their Battle for Speed and Glory at Le Mans>一書改編而來。A.J.Baime在紀錄片中說邁爾斯是「Way up front」(大大領先)。但我卻在其他很多地方讀到了不同的說法。
7.比如說第4條裡 邁爾斯的領隊(chief)說格尼退賽前最快一直領先。最主要的 是當年邁凱倫的co-driver(合作車手)克里斯阿蒙親口的敘述。在他口中 格尼退賽後 他和邁凱倫的2號車是一直領先的。在法拉利所有車輛都因故障退賽後 福特高層 其實就是里奧畢比下達了降速的命令 保證完賽 確保冠軍。他們降速了 但邁爾斯沒有聽從指令 於是之後的一次進站之後 他們被邁爾斯超過。福特公司官網的歷史記錄文章和阿蒙的說法一致 我還找到了一個視頻 畫面和解說都佐證了「2號車一直處於領先位置」的說法。
8.為什麼福特高層要求降速?不光是在勒芒 之前在戴通納也出現過 真是為了噁心邁爾斯不讓他拿好成績嗎?事實是 1966年之前 福特幾乎沒能完整跑完過一次耐力賽 降速更多的是為了求穩。甚至1966年的賽百靈 在福特已經鎖定前二的情況下 排名第一的車在距終點線前區區100碼處爆缸退賽。你猜這個倒霉催的車手是誰?丹格尼。 本來排名第二 藉此機會躍升第一的是誰呢?正是肯邁爾斯。比賽末段 邁爾斯無視福特高層降速的指令 為了拿冠軍和丹格尼展開了私人競速 在謝爾比的「威脅」之下才罷休(Carroll Shelby climbed on a block and waved a hammer at Ken Miles, who finally obeyed the signal to slow down to spare the cars and ensure they finished. ) 。不管丹格尼的退賽和他是不是絕對相關 但這次抗命給後來他在勒芒的遭遇埋下了伏筆。
9.並排衝線(注意不是三輛併排 只是邁爾斯和邁凱倫並排)這個提議究竟是誰先提出來的?目前已經很難考證了 但勒芒組委會絕對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他們希望藉此擴大全球影響力。但答應了並列冠軍之後卻又反悔 讓里奧畢比和卡羅爾陷入了艱難的抉擇。
10.最後一次車手更換輪次 邁爾斯開始駕駛 此時勒芒組委會還尚未反悔。這時候邁爾斯被指示 降慢速度 等待麥克拉倫。邁爾斯三冠在望 聽到如此指令必然是很不開心的 但最終還是服從了。接下來 就是殘酷的時刻。
11.關於並排衝線。一開始我看到的很多視頻和圖片都顯示麥克拉倫的2號車先行撞線 就很疑惑。但在搜到了一個視角偏移角度更小的現場視頻 並有當時的賽後現場廣播播報內容「Two cars cross the line side bye side.」 作為佐證。電影原著作者A.J.B和另一本書作者P.L也都說是deadheat(並排撞線)。福特官網的記錄文章也是這麼說:「最後一圈時三輛福特以邁爾斯和麥克拉倫同時撞線 哈切森緊隨其後獲得第三的排位結束。照片上看起來麥克拉倫在最後時刻急加速超前了但方格旗實際上在終點前一段距離就已經搖起並由IBM最新的電子計時器監控著。」之後 我覺得這一點的爭議基本可以消除了 麥克拉倫和阿蒙都是令人尊敬。國內還好 油管上辱罵這兩位的評論真的很多。
12.關於最終實現了的並排衝線 到底是怎麼實現的 眾說紛紜。我總結出了兩種說法。
13.第一種:令人震驚的是 福特官網的歷史記錄文章給出了完全不利於自己形象的解釋。:
「里奧畢比和卡羅爾謝爾比討論了通知車手賽事組委會重置規則的決定。兩個人商量認為有很多需要考慮的因素。肯邁爾斯1965年2月起在GT40馬克二代上做了許多為比賽做準備的賽車預備工作 但麥克拉倫從1963年項目剛起步時就加入了 並一直按標作業 是一個真正具有團隊精神的人。兩個車手都覺得他們有機會贏得比賽 完賽時哪個人都沒法在第二階段有超過一兩圈的優勢。里奧畢比最終決定不通知車手讓同時到達終點的情況出現就意味著麥克拉倫所在車組將奪冠。畢比事後提到‘讓肯贏是更成人之美/變通和受歡迎的做法 但麥克拉倫和阿芒完全按我們的要求行事的程度減輕了我們面對邁爾斯的愧疚。結果不是我所樂於見到的。’最終畢比覺得在賽百靈肯邁爾斯嘗試鞭策/刺激丹格尼的行為對他來說是一次足夠大的逆反來做出傾向於麥克拉倫/阿芒隊的決定。」這種行為是什麼性質 見仁見智。
13.第二種 是兩位傳記作者及其他一些當事人所說的:那時候車內沒有對講系統 通知不到車手規則的再次更改。
14.完賽後 邁爾斯得知自己不是冠軍後是震驚和傷心的 但他最終還是平靜下來 上台祝賀 有照片為證。邁爾斯和邁凱倫曾經在65年的賽百靈和勒芒賽裡都是合作車手 同開一輛車 關係想必不會太差。
15.現實中的邁爾斯並沒有電影裡那麼桀驁不馴。他的領隊誇他是個真正的team player 邁爾斯也曾經說過:「我為福特汽車公司工作 如果他們要求我贏下比賽 ok 如果他們要求我跳進湖裡啊 我大概也會去做吧。 」
大概就是這些了 我的英語只有6級水平 花了4、5天的下班時間 簡單拼湊了一下事件全貌。文中每一句話都有來源出處 有疑問的朋友可以提出來 我會貼給你來源。
感謝《賽道狂人》 你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 沒有你 這段精彩的歷史我一輩子都沒有機會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