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賽道狂人》影評::追憶中的「美國精神」

賽道狂人影評

《Ford v Ferrari》直譯過來可以叫「福特大戰法拉利」,雖然這個叫法簡單粗暴又有效,但大約是想延續多年前經典的賽車電影《極速風流》(Rush)的好人緣,這部電影還是被叫成了《賽道狂人》。

從網絡上的討論度以及國內上映後的票房看,《賽道狂人》算不上很受關注,即便有馬特·達蒙和克里斯蒂安·貝爾兩位熟面孔主演,也未能討來更多觀眾緣……我仔細一想後釋然了:國內原本就缺乏延續數個時代的汽車文化,而且該片擁有非常純正的「美國味兒」,多少會有些水土不服。

近些年的美國電影中,講述的往往是更「普世」的新理念,像《賽道狂人》這樣傳統的樸素價值觀反而少見了,我願意稱之為一種古樸的「美國精神」,單純、熱血、不可一世,而影片最後對這種精神的審視和反思,讓該片的水平更上了一層樓,復古卻不古板,追憶但不迷戀。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賽道狂人》改編自真實故事,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帶領車手肯·邁爾斯以及一隊美國工程師,為福特公司打造新賽車,並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錦標賽上打敗了常勝將軍法拉利。

單看故事背景和行為動機,我們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成功學」(爽文)氣味——先不提兩位主角,就說亨利·福特二世為什麼要參賽吧,為提升汽車銷量要金點子,為宣傳品牌意欲收購法拉利參加賽車世錦賽,收購失敗被折辱後惱羞成怒,決定不計成本在賽場上擊敗法拉利……多麼勵志的樣板

是啊,那個時代的美國人,最有資格、有底氣發出這樣豪情萬丈的宣言:抓住兩次世界大戰的機遇,從殷實的商家一躍成為地球一霸,龐大雄厚的工業生產力助其掌握了半個多世界的話語權,「我們是舊秩序的粉碎機,陳舊的貴族和驕傲都必然被我們碾碎。」

如今的「鐵鏽帶」在當時正源源不斷生產著搶手的工業成品,商業鉅子自然也成了建功立業、開疆裂土的征服者……所以,在《賽道狂人》初始的語境下,恩佐·法拉利是個迂腐死犟的舊時代殘黨,而亨利·福特二世則是開拓進取、書寫新章的挑戰者。

再說影片中的兩位主角,他們的人設比起福特,更加能代表廣泛的、草根的「美國夢」形象

肯·邁爾斯雖然是個英國賽車工程師和車手,但電影刻意淡化了他的出身,使他看上去更像一個貌似普通又身懷絕技的美國藍領。

肯的外號是「鬥牛犬」,脾氣又臭又硬,不畏強權、不媚權貴,一切憑事實和本領說話,整天擺出一副「生死看淡,不服就乾」的架勢,做人硬氣,做事解氣,關鍵還真的身負屠龍技,如此勇敢無畏、戰天鬥地的男子漢,正是傳統美國英雄形象的縮影。

卡羅爾·謝爾比象徵了另一種美式英雄:經歷過人世繁華,過著庸俗生活卻熱血未乾,仍會為了夢想和執著揮灑血淚的老兵。

相比起純粹無垢的肯,謝爾比更「世俗化」,他懂得專業知識和賽車精神,也懂得市場規律和行業規矩,他即是牽線搭橋的中間商和潤滑劑,還是不擇手段的賽車手和追夢人。

觀眾們會發現,除了改車和賽車外,車隊的更多成績要歸功於謝爾比的不懈努力:連哄帶騙從福特手上拿到自主權,不顧「計劃/命令」允許肯把車子加到7000轉,在規則範圍內找漏洞打擦邊球更換剎車零件,甚至於順走法拉利車隊的計時秒表、扔一個螺帽搗亂這種小動作也層出不窮……

如果說肯代表了單純、投入、進取、頑固的一面,那麼謝爾比就代表了「美國精神」現實、狡黠、堅韌、圓滑的另一面,而且不像前者那樣「死板」,後者更懂得在適當時機進行極限施壓和放手一搏。

雖然在為人處世上有很大差距,但肯和謝爾比在本性上是心意相通的,影片沒有特別去描述兩人為何會成為朋友,只通過他們倆日常的交流方式(尤其是打一架出氣的橋段,以及勒芒賽前夜裡的對話),就能明白他們屬於同一類人。

肯和謝爾比是缺一不可的黃金搭檔,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美國精神」氣質的珠聯璧合,這樣的王牌組合必將獲得勝利。

不過,雙主角模式的《賽道狂人》在感情上,還是把肯推到了最台前的位置,畢竟他的形象是相對更純潔無瑕且理想化的。

比如,肯有一個善解人意又脾氣相投的妻子

實際上,莫莉·邁爾斯的形象要比她丈夫更理想化,同樣熱愛汽車,喜歡聞肯身上的機油味,幾乎所有時候都在無條件支持丈夫,只有全家快斷頓的時候才出言抱怨,質疑時雷厲風行,理解時無微不至,得妻如此,夫復何求——在真假「女權」都愈發流行的好萊塢,像莫莉這樣傳統的賢內助女性角色實在是不多見了。

又比如,肯還有一個聰明伶俐還崇拜自己的兒子

不同於如今大多數影視作品,彼得·邁爾斯和父親之間不存在鬧矛盾或疏遠的情況,相反,他一有機會就和父親黏在一起,陪著爸爸看車、修車、練車、賽車,在他眼裡,父親是世所罕見的強者,是難逢敵手的英雄,崇敬之餘,父子倆望向未來的目光都是一般模樣……這樣溫馨和睦的家庭關係不僅是典型,也是一種理想。

可以說,《賽道狂人》裡處處都透露著對蒸蒸日上的「美國往事」的追思,全片裡唯一稱得上反派的人,就只有代表著腐敗體系和黑暗人性的福特副總裁利奧了……而肯和謝爾比對利奧的反抗,同樣代表著「美國英雄」對「腹黑精英&陰險小人」的回擊。

直至勒芒世錦賽大局將定前,影片都在極力復原、闡釋上述那些積極的「美國精神」,但在接下去的一小段時間內,《賽道狂人》卻連跳了數級。

在謝爾比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肯已經戰勝了法拉利車隊及其他所有對手,他甚至以刷新單圈記錄的方式戰勝了自己……接下去該怎麼做?肯最終選擇回歸塵世,放慢速度,幫助福特用戲劇性的方式拿下前三名,他自己卻丟了冠軍。

按照正常的節奏,肯和謝爾比在終點相見時應該會不甘、會憤怒,但他們出乎意料不再有太大的情緒起伏——雄心壯志的亨利·福特二世終究是個賣汽車的土暴發戶,酸腐死硬的恩佐·法拉利則是真心熱愛賽車的貴族紳士。

《賽道狂人》在結局前重新反思了一直以來被標榜和頌揚的英雄主義和美國精神,連帶著之前許多細節再回想起來也變了味:尊嚴可能是傲慢,雄心可能是貪婪,積極進取也可能是巧取豪奪,單純會被利用,夢想也會被功利汙濁。

按照這種審視的思路,之後把肯的身故拍出來也就不難理解了——如果按一般勵志故事的套路,肯和謝爾比應該在來年自立門戶打敗福特,但肯的意外身亡卻讓他們徹底失去了翻盤機會——《賽道狂人》要把這種令人「不舒服」的思考貫徹到底:我們擁有過什麼?我們搞錯了什麼?我們還能做到什麼?

影片在部分史實上做了加工處理,使主題表達效果更為飽滿,它讓我看到了一個兼具「復古身姿」和「現代精神」的好故事,更何況還有大段大段沒來得及誇讚的精彩賽車戲

這是一部好戲,絕對值回你的關注和票價。

【也歡迎關注我的公號「有愛評論區」。】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