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賽道狂人》影評:法拉利萬歲!這**才配叫速度與激情
賽道狂人影評
這竟然是我第223篇原創了
如果不是馬特·達蒙,我肯定不會打開這部以車為題材的電影,畢竟我是個體育盲和車盲,除了甲殼蟲,IMPALA外我認識的車型屈指可數。
更別提另一個男主角是我不怎麼喜歡的克里斯蒂安·貝爾了,這部電影同樣是疫情期間在小屏幕看過,但依然選擇了再去電影院看一遍,事實再度證明好的電影就是屬於電影院的。
從類型上說,這是一部標準的好萊塢工業線作品,類型明晰,結構完整,看完之後發現導演上一部知名作品是《金剛狼3》,難怪這部會合我胃口。
我非常討厭大陸對於片名的翻譯,把原片名"Ford v Ferrari"翻譯成《賽道狂人》聽起來像極了一部三流豪車撒錢把妹的爛片。
反而港台翻譯的《極速傳奇:褔特決戰法拉利》和《賽道狂人》點出了電影的兩個核心主題:兩大汽車廠牌的角力和車手對於賽道體驗的終極追求。
#美國夢VS美國精神#
和通常傳記以一人為核心主角不同,《極速》這次選擇了雙男主的敘述視角,因此馬特·達蒙和貝爾的戲份幾乎是平分的,這也使得這部電影比以單人為故事講述核心的傳記片多了一重視角。
更重要的是,平衡了故事與人的重量,使得這部電影潛在的核心主題被凸顯了出來,不是追求勝利的快感,不是追求速度的激情,而是重識孤獨,找尋「我是誰」這個人生終極疑問的答案,因此你會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聽到謝爾比下面的這段旁白。
看第一遍的時候,我覺得奧斯卡欠這部電影一個獎,也欠馬特·達蒙一個提名,在影院看第二遍的時候,我突然有點明白奧斯卡為何不待見這部電影了。
作為一個美國的商業獎項,這部說美國汽車巨頭通過僱傭英國車手才拿下勒芒大賽的故事,簡直是美國夢的對立面,怎麼可能被標榜美國領先的獎項所待見呢。
故事中除了馬特·達蒙飾演的謝爾比以外,幾乎所有美國人的角色形象都是以歐洲人眼裡美國人的樣子來塑造的,傲慢無理、道貌岸然,腦滿肥腸,俗稱:暴發戶。
《極速》的片長長達152分鐘,即兩個半小時,於是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在電影院裡遇到了有趣的一幕——中場休息。
這突如其來的一幕喚醒了我遺失良久的記憶,突然想起來最早在電視機裡看譯製片的時候都是要分上下兩幕的,長大後知道那是由於放映機和膠片長度的限制。
而如今因為疫情的關係,「失傳」已久的傳統又再度回歸,有那麼一點點歷史輪迴的況味。 自從漫威票房稱王之後,不知怎麼的掀起了一股超長電影風潮,一夜之間彷彿所有不到2小時的電影都不好意思叫自己大片。我一直對此很反感,在我看來不能控制時長是導演能力不足的體現。
但《極速》的152分鐘卻完全值回票價,每一分鐘都沒有浪費,從片頭製片廠LOGO露出開始就沒讓視聽語言停下來過。
先從聲道上把引擎的轟鳴聲鋪墊進來,這種聽覺衝擊唯有在電影院才能瞬間把人帶入情境之中,難怪不少公號把這部電影稱之為「爽片」。
在我們熟悉的好萊塢式人物傳記片中,我們可以讀到或者看到的都是關於成功者的故事,哪怕是《幸福來敲門》這樣幾乎90%都在抑的故事最後,主人公也獲得了他夢寐已久的工作機會。 但《極速》卻不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的核心是關於失敗的故事,它歌頌的是失敗者,雖然賽人老師提出了相反的觀點,說「這部影片淪入到最為氾濫的美國夢的製造上。但必須承認,觀看本身,還是令人愉悅的。」
而我認為該片不是在老生常談或是一味吹捧美國夢的原因有兩個:
1、雖然片名叫做"Ford v Ferrari",電影最終看起來名利雙收的也是Ford,但事實上暗捧的卻是Ferrari的精神,從形象到情節的設計都充滿了對Ford這家代表著美國精神企業的諷刺和嘲笑;
2、雖然最後活下來成功的是雙男主之一的謝爾比,開著他的豪車一騎絕塵而去,放下了心中「害死」好友的鬱結,但事實上核心人物是英國車手肯·邁爾斯,他的死反而成為了他的高光時刻,甚至用帽子來暗示他才是真正的美國精神的代言人。
美國夢的本質是不懈的努力、公平的回報、更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在《美國工廠》裡中年失業的黑人工人就曾經簡單的闡述過:有一座大房子,孩子考上了好的大學,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而在《極速》中無論是Ferrari的破產還是邁爾斯的死亡顯然都不符合以上這些「美國夢」的條件,因為看完此片,你會發現觀眾一邊倒的都開始為Ferrari喝彩,為不羈的邁爾斯所折服。
與其說它是在製造美國夢,不如說它是在吹捧一種美國精神,即屬於拓荒者的、西部牛仔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我們熟悉的好萊塢式的、由《獨立宣言》一脈相承習得的內核,但這和美國夢的以結果論英雄的田園氣質有著本質的不同。
甚至稍加留意你便會發現很多」嘲諷「美國夢的小細節,譬如謝爾比開著它的豪車用速度來表達自己不能再賽車的不滿時,鏡頭的左邊還特意讓標誌性的"HOLLYWOOD"立牌入境,暗示著電影只是電影。
#獨立宣言#
導演和編劇顯然從片名開始就是以一組對照組的方式來探討美國夢是如何一步步毀掉美國人引以為傲的美國精神的:
貝爾飾演的邁爾斯和馬特達蒙飾演的謝爾比是一組對照,法拉利的老闆恩佐和福特的老闆小福特是一組對照,謝爾比車行的員工和福特旗下的員工又是一組對照,同時邁爾斯和其他所有人又是一組對照。
貝爾飾演的邁爾斯基本是按照近年來最受歡迎的「異類」想象來描摹的,他就像是賽車界的夏洛克或是謝爾頓,才華橫溢卻不諳社交,為車而瘋魔,即某些人眼裡的恃才傲物,但和後兩個童話式人物不同的是,從頭到尾他都沒被大眾認可和接受。
而邁爾斯的伯樂和知音,由馬特·達蒙飾演的退役車手兼車行老闆謝爾比則是以標準的美國夢形象來描摹的,他懂得通變、識大體、人情世故滴水不漏,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借用一部美劇梗叫做「人人都愛謝爾比」。
但有兩個關鍵細節卻透露出了故事敘述者的態度,首先電影是從謝爾比的退役開始說起,到邁爾斯的死結束,並且用謝爾比的那番關於速度與人生的哲言作為旁白,在我看來這是在暗示邁爾斯的人生正是謝爾比無法達成的夢想。
其次在勒芒大賽里程的最後階段,邁爾斯被要求減速而讓福特的三輛車同時經過終點,從而拍下讓老闆滿意的營銷照片,謝爾比甚至掛了福特總裁的電話,讓邁爾斯自己選擇要不要這麼做。
邁爾斯在體會過極速巔峰之後,有一個鏡頭特意安排他從後視鏡裡看身後空無一人的道路,陽光溫暖而和煦,照耀著王者孤獨前行的大道,也正是這份孤獨感讓他做出了看似不符合角色設定的行為,減速滿足老闆的「無理」要求。
影片刻意通過一組剪輯來進一步拉長另兩輛車跟上邁爾斯的時間感,並且有意地從前景和後景進入畫面,伴隨著鏡頭裡邁爾斯向左和右示意致敬露出笑容,來讓邁爾斯完成最終入世的行為。 當然這一情節本身和人物脈絡並不衝突,這就是這部電影工整而精妙的地方,從電影第一個關於邁爾斯人生大轉折的設置開始,就通過一場夫妻爭吵來構建了邁爾斯的完美家庭關係及為他性格裡的「妥協」埋下了種子。
整部電影對於邁爾斯的描摹非常完整,不論是故事線還是角色本身的完成度都異常高,人物的維度是豐富的,人物的脈絡是輻射的,包括他和妻子、孩子、夥伴、老闆的關係。
儘管這聽起來似乎是一項基本」要求「,但事實上能完成這一點的人物傳記片並不多。更可貴的是,除了邁爾斯以外,影片中對於各個配角的塑造也並不單薄甚至可圈可點。
此處的配角當然不包括馬特·達蒙飾演的謝爾比,在我看來他就是主角之一,導演還用帽子這一道具巧妙地將兩人勾連在了一起,功力可見一斑。
而經由勒芒賽最後邁爾斯因為」計分「原因錯失冠軍後,法拉利老闆恩佐摘下帽子輕輕致敬,又巧妙地通過一頂帽子和一個動作將兩人勾連在了一起,從情感和價值上完成了雙方的認可。
尤其是之前一輪情節裡,還特意呈現了福特老闆坐飛機離開賽場就為了吃一頓豪華餐,根本對比賽過程毫無興趣,來和法拉利老闆恩佐即使自己所有的車手都退出了比賽依然堅持看完比賽的態度做鮮明對比。
邁爾斯、謝爾比、老恩佐,三人之間的迴旋和承接又是具有文化和政治意向的,通過和福特公司的一系列對抗來展現個人對體制的反抗,美國人、英國人、意大利人的三重身份又進一步加深了內涵。
最初邁爾斯與高層之間的衝突,謝爾比多次的斡旋,老恩佐」反「收購的商業遊戲,對福特完成了從形象到價值觀全面多角度的不遺餘力的嘲諷,可以說是一部高潮迭起的賽車版獨立宣言。
#速度與激情#
除了故事好看、台詞精彩之外,這部電影的配樂和攝影也十分出色,就是奔著讓你腎上腺素飆升的目的去的。
作為一個體育盲,此前我從未對賽車這項運動感興趣,甚至有點反感,而看完這部電影後儘管我深刻明白了它是一場幾乎是用生命在換取勝利的賭博,但我不再排斥賽車,並且開始有點喜歡上它了。
低機位的運動跟拍鏡頭自然是最大的功臣,也是賽車題材必備的攝影配方之一,《極速》毫無疑問會在所有賽道中使用這一拍攝手法,甚至在好幾個場景中,我看出了《星球大戰之魅影危機》的味道。 但《極速》不止於表面的、淺層次的娛樂,他是帶有敘事性和視角的,譬如它在選擇呈現邁爾斯那幾場比賽的時候,對於賽道的選擇顯然經過考慮,無論是形態還是質感,在它的鏡頭裡都沒有重複。
它甚至還刻意呈現了黑夜賽道和白天賽道的不同感覺,坡度賽帶和平地賽道的不同視野,你可以在其中體會至少4種以上賽道飆車的快感,甚至還有一場戲是通過邁爾斯老婆在鄉村公路上飆車來讓你體會這份速度與激情。
車內和車外的不同視角有節奏的切換,空鏡頭和人物鏡頭根據情緒需要交替呈現,包括輪子因為高速旋轉呈現出火紅色的細節都沒有放過,聲道上恰到好處的烘托,絕對會讓你擁有身臨其境般的體驗。
不同景別的流暢運用,讓觀眾一直處於一種」現場直播「的高速情緒運轉之中,但同時又恰如其分的將情緒和態度暗含其中。
譬如電影中有兩場邁爾斯遭遇意外的戲,第一次他險象環生了,第二次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在兩個場景中邁爾斯的兒子都在場,第一次是全景呈現,第二次卻是大遠景,只看到鏡頭最遠處升起一股白煙。
除了因為是從兒子的視角來敘述外,還因為第二次沒必要去直接呈現如此殘酷的場面,同時也從鏡頭情緒上猶如淡出效果一般把觀眾帶出邁爾斯的故事線,這種疏離感,反而讓情緒上的唏噓感更好的爆發了出來。
這樣的鏡頭運用在電影中比比皆是,《極速》絕不是一部單純為了滿足荷爾蒙需求而拍攝的低級趣味的賽車電影,而是一部由賽車切入去討論人與世界關係的嚴肅電影。快感只是其中不可剝離的一部分而已,就像人生固然結局都是死亡之悲劇,但誰又能否認中途喜劇的存在呢。
- END -
LOST AND FOUND,被圖書編輯「坑」了的恐怖小說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