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賽道狂人》影評:真正的男人,總要學會放棄
賽道狂人影評「當我們失去邁爾斯時,我傷透了心,
我必須為他做點什麼,我不想他被人遺忘,永遠不想。」
——卡羅爾·謝爾比
晚年的謝爾比每每提到好友,
這位昔日的美國賽車英雄,
眼中總是充滿了淚水。
他口中提到的肯·邁爾斯,
是卡羅爾一生的親密摯友。
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賽車設計師,
更是那個年代全美最好的賽車手。
也正是這個人,在當年的法國勒芒,
讓曾經在賽場上碌碌無為的福特,
終結了5連貫霸主法拉利的連勝,
成就了一段不朽的輝煌。
然而這樣一位給福特帶來歷史性轉折的英雄人物。
卻因高層的「陰謀詭計」,最終與「大滿貫」榮譽失之交臂。
更遺憾的是,
邁爾斯在這場失意比賽的兩月後,
卻在一場測試中不幸身亡。
當年邁爾斯的付出和妥協,讓福特汽車名利雙收。
然而如今的汽車界大佬,恐怕早就忘了這位謙遜的功臣。
然而作為搭檔兼摯友的謝爾比,
卻永遠無法忘記,
那曾經站在身旁的《賽道狂人》
《賽道狂人》的卡斯異常豪華,
由馬特達蒙飾演卡羅爾·謝爾比,
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肯·邁爾斯。
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講述兩位摯友兼搭檔,
是如何幫助福特締造傳奇,
後又被福特「擺了一道」的故事。
上個世紀60年代,
是美國汽車製造業的黃金時期。
財大氣粗的福特汽車,
雖然在美國本土擁有很高的銷量,
但保守的設計和營銷,
一直無法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這令福特高層很是苦惱。
為了嘗試解決這一難題,福特高層決定劍走偏鋒。
將目光瞄到了遙遠的亞平寧,
在歐洲賽場上連戰連勝的法拉利。
而孤傲清高的法拉利,
由於連年征戰賽場,
龐大的赤字已經讓其瀕臨破產。
福特方面立刻做出決策,
派遣豪華的律師團隊遠赴意大利,
決心用1800萬美元收購法拉利。
福特的目的在於,
通過吞併法拉利的賽車車隊,
在各大賽場一騎絕塵後,
間接來提升福特品牌的知名度。
福特的小算盤雖打得啪啪響,
但法拉利的創始人恩佐·法拉利,
也不是什麼善茬。
將比賽視為核心的法拉利,
當看到收購合同中,
「福特要完全掌控車隊的條款」時
「不行,這條我不能接受!」
憤怒的恩佐用意大利語,
問候了福特高層所有人的全家。
其中當然也包括時任總裁福特二世,
稱他和他值得尊敬的父親相比,簡直差得太遠。
恩佐的強硬態度,
導致為此耗時9個多月,
各項支出花費近百萬美元的福特,
以如此羞辱的結果告終。
不僅如此,
精明的法拉利利用和福特的接觸,
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價值。
為後來與菲亞特的收購談判,攢足了籌碼。
福特二世,氣瘋了。
命令下屬不惜一切代價,
造一台賽車!
一台比法拉利還要快的車!
一台能在法國勒芒奪冠的車!
這就是經典的福特GT40!
4.2升V8發動機;低於1米的車身高度;
子彈般流線的車身;可輕鬆突破320km/h的極速。
然而臨陣磨槍的GT40,
雖然趕上了1964年的勒芒賽,
但比賽結果慘不忍睹。
帶到法國的3輛車,起火的起火拋錨的拋錨,
沒有一輛全屍帶回來。
而對手法拉利,
輕輕鬆鬆包攬前三名,
再次羞辱了福特一把。
而當時負責福特車隊的領隊,
就是卡羅爾·謝爾比。
在電影《賽道狂人》中,
由於肯·邁爾斯個性太強,
高層認為不符合福特的企業文化,
去了法國也是給公司丟人。
於是勒令謝爾比不允許邁爾斯隨隊參賽,
從而間接吞下了失敗的苦果。
一次失利,讓謝爾比拿到了談判的籌碼。
不僅說服了福特二世繼續砸錢,
還拿到了車隊的完全掌控權,
肯·邁爾斯可以參賽了。
整個團隊再一次團結在一起,
他們分析了上次失利的原因,對GT40做出了大量的改造,
可以說最終的成品車,除了外形與之前差不多以外,
「內臟」基本上都換了。
而車隊最核心的車手位置,
當仁不讓的也交給了邁爾斯。
一舉拿下幾大賽事的冠軍後,
1966年的法國勒芒,
「福特VS法拉利」的終極大戰,即將開始。
憑藉團隊的通力協作,以及邁爾斯的駕駛經驗。
福特在賽程的後期,已超越法拉利穩居頭名。
而後法拉利的賽車,又因各種故障退賽,
使得福特的勝利,變得更加唾手可得。
然而這場比賽真正的敵人,
不是法拉利而是自己人。
當賽程過半時,
苦苦追趕法拉利的福特帶去的8輛車已報廢4輛。
畏首畏尾的福特高層,
為了防止出現上一屆所有賽車因故障全部退賽的窘境,
反復干涉車隊的戰術計劃。
然而只有邁爾斯無視禁令,
將賽車的潛力發揮極致,
大幅縮小了與法拉利的差距,
最後在他的帶領下,福特重新佔據了領先的位置。
在此之後,當勝利迫在眉睫之時,
高層中好大喜功者還提出了,
讓遙遙領先的邁爾斯減速,與之後的兩輛福特並駕齊驅。
齊頭並進通過終點的景象,定會帶來極高的知名度。
車隊對高層的命令非常反感,
特別是謝爾比和邁爾斯。
但當寶貴的個人榮譽記錄,
與被綁架的所謂的團隊榮譽相衝突的時候,
邁爾斯選擇了後者。
看似堅決的掛擋減速,
從邁爾斯的目光中,我們看出了他是那麼的不甘。
他不甘的不是什麼破獎盃,而是無法將賽車發揮極致。
只有當他坐在賽車中,
反復突破自身和機械的雙重極限。
他才能深刻感受到活著的感覺,
感受生命帶來的感動。
比賽結束了,雖然一同抵達終點。
但邁爾斯卻因為起跑線靠前,
和高層的愚蠢決定,而錯失冠軍。
邁爾斯沒有因此憤怒,
反而大方的恭喜奪冠者。
這位被外界認為的大公無私者,
為車隊貢獻了自己人生中最華彩的一刻。
然而在他的身旁,沒有高層的身影。
因為他們在暢想鼓鼓的錢包,
和即將的採訪與頭版頭條,
甚至慶功宴上的多汁牛排,
都遠比邁爾斯重要許多。
而邁爾斯身邊,
謝爾比一直都在。
「咱們走,明年去另一家車隊,把我們的冠軍贏回來!」
然而,邁爾斯的生命,
卻沒等來證明自己的那一刻。
13年的《極速風流》,到19年這部《賽道狂人》。
就看似簡單的賽車電影,
居然也能拍得如此精彩。
真的很佩服,很佩服。
貝爾的表演太精彩了。
雖然在卡司名單裡位列次席,
但演技完全碾壓了達蒙。
對極速近乎飢渴的追求,對自我近乎變態的苛刻。
通過貝爾精彩的演繹,
將肯·邁爾斯本身的複雜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雖然作為美國電影,
影片本身並沒有「尊曹貶劉」
本以為會被大書特書的福特,
卻刻畫出了一副金玉其表,利益至上的面孔。
而作為對手的法拉利,
雖然比賽的結果最終失利,
但眼光獨到的恩佐·法拉利,一眼就看出了本質。
福特的成功絕不歸功於,坐直升機吃晚餐的福特二世。
而是眼前這位對速度極致狂熱的失意者
肯·邁爾斯。
恩佐簡單的脫帽行禮,
是對真正的勝利者表達敬意。
而這份對夢想的珍視,對渴望速度的尊敬。
才讓法拉利這家汽車企業,一直昂首挺胸到現在,
依舊是賽車行業的翹楚至尊。
而福特在此之後,
雖然依靠吃老本又拿了幾個冠軍。
但沒過多久就退出了賽事,踏踏實實繼續賣車。
一時的勝利,
終究無法抵過累月的堅持。
但一時的放棄,
卻讓一個男人被永世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