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賽道狂人》影評:作為鐵桿車迷,我看哭了,我覺得有必要從賽車角度講講。

賽道狂人影評

可能對謝爾比來說,這輩子最後悔的事就是傳達讓邁爾斯減速的指令。

不可否認,布魯斯·邁凱輪也的確很強,久負盛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邁凱倫現實其實也是死於賽車測試(1970/6/2),但公平競爭中,骯髒的政治很噁心(其實現實有點出入)。希望這部好電影能讓更多人知道肯·邁爾斯,他和謝爾比的貢獻深淵得影響了賽車屆乃至整個汽車行業。

福特也在2016年重回勒芒正逢自己奪冠50週年拿下GTPro冠軍。

68號奪冠

https://b23.tv/av77438099(福特重返勒芒50週年奪冠紀錄片)

而法拉利重新奪得勒芒冠軍其實是2012/14/19,也是GTPro組別冠軍,並非全場冠軍。

從那後來幾十年,法拉利都把精力投向F1了,而後來勒芒戰場(GT40後時代就是917時代)上的冠軍基本被保時捷奧迪(截止2017年,保時捷19,奧迪13),中間零零碎碎的有賓利標致寶馬馬自達豐田捷豹雷諾MATRA,值得一提的是邁凱輪F1 GTR 用的寶馬的V12,95年碾壓法拉利F40 LM,那一場原型車組全軍覆沒

1995年,黑色59號是冠軍,右邊是F40LM
某人不知道F40 LM參加過勒芒,那就給他漲漲見識

影評區一大堆不懂賽車的在亂評論,首先這是賽車不是飆車,完全不同,我懶得給外行解釋。很多人會覺得賽車就是跑圈跑圈很無聊,沒事,只是你欣賞不了,太多人主觀得認為賽車和你日常開的家用車沒啥關係,那就太錯了,很多很多現代汽車技術都是人類上百年汽車運動中進步積累下來的,燃油噴射,剎車盤,進氣系統,渦輪等等各種技術進步都源自於賽車及航空等行業,才有了現在你在路上能看到的各種各樣靠譜的人類工業文明的產物。

所以要好好珍惜內燃機時代,幾十年後的電動時代太蠢了,連換擋都沒有,也沒聲音,怕跑長途,電池損耗的特性意味著,貶值快,電動超跑也無收藏價值,像勒芒根本沒法跑,難道進站換電池嗎,為了長續航,就需要帶更多的電池,意味著更重,現在LMP1一噸不到,要是只帶電池,至少得1.5噸,而且,電動賽車發生碰撞後,只要電池形變,就會噴火。輕量化和長續航不可兼得,高功率工況,勒芒跑三圈進一次站,換電池,勒芒24小時大概跑300多圈,難道進100次站?而且哪來那麼多電池,完全不現實,所以電動耐力賽車基本不可能,賽車的未來是新燃料,電動賽車有未來,但很多問題有待解決,FE一場頂多跑小幾十公里,續航不解決,只能停留在小比賽。

當然,作為一名狂熱的賽車愛好者,我可以很客觀得講,這部電影和極速風流(Rush)是最好的賽車電影(Rush其實更勝一籌),速度與激情也就一般,3除外,我不像專業影評會從什麼角度分析,但單從賽車迷角度來講,我能體會到電影中的情感和賽車的激情,極速風流我已經看了5遍了,這部過也會再看。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216006?dt_dapp=1這部影評我也寫了)

劇情沒什麼好分析的,只是有些劇情需要與事實有些出入,再補充些細節:福特失敗收購法拉利被羞辱的過程也沒那麼誇張,Daytona24不是在戴通納拍的,邁爾斯在戴通納也不是最後一刻超過隊友,他早套別人圈了,勒芒24也不是勒芒賽道拍的,60年代的勒芒比現在的勒芒短,而且慕尚大直到以前是沒現在那倆彎的,所以以前有車跑到390KM/H,車隊經理和邁爾斯的對手戲也是假的,老闆是亨利福特二世,一世是他爺爺不是他爸。

雖然福特66-69四連冠,但兩家博弈還是有來有回的,其實早在64年福特就參賽了,阿斯頓馬丁負責運營,然而64、65依舊被法拉利吊打,而66年,當福特把車隊交給謝爾運營才奪冠。67年戴通納24H就是法拉利330壟斷前三,也是並排衝線的。

硬頂330P4,敞篷330P3

若干年後,SCG那老闆找賓尼法利納把自己的ENZO改了,加了330的元素,於是有了這輛1of1P4/5

James Glickenhaus

個人還是覺得很好看,後來還造了GT3版本跑紐伯格林24H,反正沒拿冠軍,紐伯格林冠軍這10年都是BBAP壟斷的。

其實電影名字適合叫謝爾比和邁爾斯,但這名字出去沒人認識,賽車畢竟小眾,只能叫福特V法拉利。

別小看路上那麼多便宜的福特,他發明了流水線。還有,看到有評論噴亨利福特啥啥,這都電影效果,別過於主觀,動動腦子,當年沒有他的決策,也不會有如今的福特和如此完善的汽車工業。

最後向肯邁爾斯,卡羅爾謝爾比,亨利福特二世,恩佐法拉利等一眾元老致敬。

貝尓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好,喜歡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