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派特森》影評:沉思,一種詩性的行為

派特森影評
每日清晨,派特森被妻子勞拉戲稱的「安靜的鬧鐘」喚醒,一款復古設計的卡西歐手錶。早飯,上班,在發車前寫兩句詩,從這個城市橫穿而過,搭載一車車城市中的人,學生、老人、情侶、孿生子。下班,遇到一些人,回到家,扶起被撞歪的郵筒,妻子每天都在創作,有時是窗簾,有時是cupcakes,有時是吉他。工作間裡寫一會詩,晚飯是妻子別出心裁的料理,晚上帶著狗去酒吧。

重複,這就是生活。讓娜·迪爾曼是忍受不了這種重複,同樣是兩個人的生活,卻彼此孤獨。但《派特森》中的生活,是淡淡愁苦,淡淡甜蜜,來自日常生活,來自老酒吧的名人牆,來自派特森圖書館裡的那些詩。





「詩的信徒」

派特森——一座城市,一個人,同是一種認同。這是一部關於詩的電影,同時電影本身也構成詩。分為七天七段情節,每段就是詩的一節。




詩人榮·帕蓋特(Ron Padgett)在電影中極為重要。賈木許找到他,想要用他的詩,挑選了「Love Poem,」 「Glow,」 「Pumpkin,」 「Poem"四首(有一些是贏得了美國2014年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詩歌協會獎的作品),並提議是否可以為了電影新寫幾首。帕蓋特逐漸融入到派特森這個角色,也像朝聖者一樣去拜訪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故居。幾週後一共寫了四首新詩,挑選了三首發給賈木許,分別是「Another One,」 「The Run,」和「The Line」。

電影中,但丁(Dante Alighieri)、奧哈拉(Frank O' Hara)陪伴派特森午餐。在工作間,牆上掛著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照片,與龐德(Ezra Pound)、希爾達·杜利特爾(Hilda Doolittle)、華萊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瑪麗安娜·摩爾(Marianne Moore)相處。遇到同樣喜歡埃米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的小女孩。我們發現賈木許自己很喜歡20世紀那些紐約派詩人。




對派特森來說非常重要的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在電影中始終隱隱地在場。

威廉姆斯身為醫生,常常直面生命與死亡。在創作長詩《派特森》時,想要找尋一個巨大的意象,可以將他所成長的城市、生活的各種細節、這些彼此隔絕的觀察和經歷包容在內,從而抵達深刻。於是他找到了派特森鎮和瀑布。這時,派特森、威廉姆斯,二者在大瀑布的激流和詩意中目光交疊。





在前去酒吧的路上,洗衣店裡有個rapper,一直重複一句:No ideas but in things.

這句也是賈木許與威廉姆斯所認同的地方,也就是,回到事物本身,回到與世界遭遇之時在我們內心所激盪起的情感。



 「公交車是個小劇場」

公交車就是一個小劇場,就像安哲在《永恆的一日》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帶著顯而易見的各種象徵隱喻。但《派特森》不同,他的隨意如同生活本身。

小孩子們對於拳擊手「颶風」卡特的閒聊,青年們討論漂亮姑娘,學生們高談闊論說著自己的政治洞見。


月升王國的小戀人長大了,無政府主義的議題在兩部電影間呼應


有一天早晨,勞拉說她做了一個夢,他們生了一對雙胞胎,從那一刻起,派特森總是注意到鎮上所有的孿生子。坐在長椅上的老頭們,公交車上的女孩們,酒吧裡的男人們,過馬路的小孩子。




孿生子自古就存在神祕寓言,要麼會交好運,要麼招來厄運。

而派特森和派特森鎮也存在著一些孿生關係。他是整個公交車小劇場那幕後工作者,在安靜與孤獨之間,他開始了無聲的與派特森鎮對話。

公交車司機和出租車司機的處境是不同的。在《地球之夜》,生活在底層的出租車司機們,尚有狹小而安全的私人空間,與乘客的對話也是會發生,遭遇更是各種離奇;而公車司機的封閉是縮小到身體,他需要度過長時間的沉默,即使身處公共場所卻與人群隔絕。






 「藝術的權利」

上海James Turrell的回顧展,幾件展品,200元的入場券,藝術是昂貴的。藝術不管是供養、教育、生產還是買賣,都似乎與下層的人們絕緣。

而派特森和勞拉,提供了平民藝術的可能。在他們那裡,公交車司機也是詩人,戰慄魔胎也是畫家,取消了藝術的功利色彩或是彼此難以共存的狀態。

派特森的妻子勞拉是個有著內在詩意的女人,美麗、浪漫、藝術、充滿愛意和激情。她那永無止境的裝飾慾,就是對生活愛意的釋放。

愛人的突發奇想和鬥牛犬的闖禍,都刺激著派特森的創作,由愛意變為靈感。藝術不僅僅是單向輸出, 而是在兩人之間來往,成為他們彼此關愛的方式。




在達米恩·查澤雷那裡,藝術與天賦是需經歷暗黑成功學的歷練(《爆裂鼓手》); 在伍迪·艾倫那裡,藝術家們彼此怨懟無法共處(《午夜巴塞羅那》)。而在賈木許這裡卻是相反:藝術來自隨遇而安,是對周遭一切和生活細流的慷慨接納。

特別是手稿被狗破壞的橋段,也讓人想起海明威的故事,1992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前去瑞士的路上,將他裝著手稿的箱子遺落在火車站台上。海明威當時只有兩部短篇小說倖存,他也從來沒有真正走出手稿遺失的陰影。

沒有了故事作家就不再是作家了嗎?
沒有了詩集他就不再是詩人了嗎?

詩人只要拿起筆,那就還是。



 「沉思,是一種詩性」

派特森性情之可愛的地方,便是那抹遠離塵囂陷入沉思的神色。

沉思,是一種詩性的行為,使得空氣不再僅僅是呼吸,瀑布不再僅僅被觀賞,蒙太奇不再僅僅是拼接與順暢。

派特森是入世還是出世呢?他曾經是海軍,會去酒吧,在阻止危險發生時他果斷而勇敢;他對周遭保持距離的觀察,他甚至不將肉身介入世界。用一首詩的距離,與一切保持好某種平衡。

因而他不用手機,很能被理解。想起大學的聶欣如教授,同樣拒絕用手機,專注而潛心於學術,似乎即使身體不自由,思想也是自由的。

當筆記本被狗撕碎,我們也看到孩童般的茫然和憂鬱,這時候來自造影者最大的愛意,就是給他一本本子,讓他重新面對詩歌。




雖然不是很樂意見到將詩直接貼到畫面裡的做法,當看到派特森緩緩走過我要為你呼吸的光影;而透過公交車外,所觀察到的橫向城鎮,是有著影像的詩性。《派特森》也提供了一種視野,來自公交車的運動視野。

讓人想起了《天堂陌影》裡少女手提放著音樂的卡帶機走過空無的城鎮,《神秘列車》裡日本情侶們一前一後提著行李,《不法之徒》裡越獄者們隨河流漂蕩,《地球之夜》開著車的貝尼尼游走深夜的街道,《離魂異客》也隨一葉扁舟駛向生命終結……

憑借車道、河道而橫向運動,音樂營造了空間並將之穿透,影像所產生的黏稠感附著在蕭條的城鎮街道,這是一種哀而不傷的狀態。這正是賈木許的美學。


首發於公眾號MOVIE木衛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