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惡魔島》影評::樂觀過頭會變盲目,屢敗屢戰才能獲得自由
惡魔島影評這個月26號上映的美國電影《惡魔島》,是翻拍自1973年史蒂夫·麥奎因與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同名經典越獄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湖南哥(查理·漢納姆)扮演的職業扒手亨利因為被人陷害謀殺了一名皮條客,從而被流放至大海環繞的法屬圭亞那的監獄服刑,並在獄中屢次三番越獄,最終,贏得勝利,從魔鬼島逃脫的真人故事。 在這個「慘絕人寰」的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名叫路易斯(拉米·馬雷克飾演)的造假專家,他原本是一個百萬富翁,在巴黎也擁有一個摯愛的妻子,鋃鐺入獄後他總幻想著自己的妻子捨棄一切來拯救他,就像他自己會為了她捨棄一切去保護她一樣,他總以為自己聖誕節就可以回家了,但卻事與願違。 過分的自信和樂觀主義,也導致了他在獄中差點還沒上訴就已經被人謀害,因此,在拒絕了主角亨利的「互助共贏」條件之後, 他也後悔了,立馬轉身尋求亨利的幫助,以免自己過早的死在獄中。本來因為金錢的利益而結合的兩個人,最後竟也成了手足情深,難捨難分的好兄弟,亨利胸前的蝴蝶紋身,也帶給了亨利新的名字——「惡魔島」,一個印在德加心口的標誌。 然而,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除了被惡魔島堅韌不拔的精神所感動之外,隱忍、克制、有勇有謀,還有不願意出賣自己朋友的那份精神,同樣也讓我感動得淚目。 每一次看到他為了德加而戰鬥的時候,總覺得他就像一個希臘神話中的神明一樣,帥氣,英俊。猶如雕塑般健壯的身材,即使再遭遇了兩年和五年的獨立監禁之後,變得精瘦,他的精神仍然未被挫傷,依然可以熠熠生輝,閃耀著追求自由,永不妥協的耀眼光芒。 就像意大利作家亞歷山大·德阿文尼亞所說的一樣,「在自由的海洋面前,重要的不是擁有一艘船,而是有一個想要前往的地方,一個值得所有的水流經過的港口,抑或是一個夢想。」惡魔島的夢想就是逃離這座「人間地獄」,離開這裡,回到文明的社會,成為真正的自由的人,而不是在這裡浪費生命,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 所以從遇見德加的那一刻,他一眼就能夠看穿他的盲目樂觀,並告訴他,他的妻子是不可能像他一樣,為他做出任何犧牲的,而他羸弱的體質,在監獄裡也一定不能夠存活,他隨時都會死於非命。他就像是一個警鐘一樣,能夠敲醒的德加心中「頑石」,讓德加能夠真正的面對這個現實狀況,接受自己已經在獄中的殘酷現實。 可是,人這種物種,即使能夠隨時根據自己面對的狀況而調整自己,做出相應的舉措和反應,但在本質上,一個人從出生的時候,那種根深蒂固的「東西」就已經牢牢的鐫刻在生命裡,很難被改動。就算惡魔島能夠保護德加不被傷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他的思想習慣和精神面貌,也不一定能夠讓他將這種精神永遠永遠的保持下去。 所以在遭遇了多次的失敗之後,德加並沒有像惡魔島一樣,依然具備孤勇如神的挑戰的精神,面對自己的未來和自由,他已經失去了掙扎的底氣,被迫做出了妥協,目送著惡魔島的離開,歡呼、雀躍,像極了喜極而泣,實則內心痛苦不堪,不能言喻。(多麼希望他有隱忍和抉擇) 不由得讓我想起了紀伯倫的經典詩集《淚與笑》裡面寫的那句詩,他說,「靈魂的乾渴要比物質的渴望更重要,心靈的恐懼要比肉體的安寧更可怕。」 德加已然失去了人作為自我的最後一道防線,他忘卻了肉體的安寧,並不能真正的撫慰他心裡的恐懼與遺憾和痛苦,一時的寧靜換來的是永遠的牢籠,不和惡魔島一起逃離魔鬼島,他就只能一直都是一隻籠中獸,再無翻身之日。 骨子裡的柔軟,會讓人變得太過樂觀,樂觀過頭,又會帶來盲目的自信,到最後,連那一點點自信也消磨完了之後,就會變得不知道該如何掙扎,不知道該如何追尋自由,更加不知道何以為人了。 可是作為一名看客,我又不能夠真正的去批判他或者提醒他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的餘生,應該如何讓自己逃離監獄或重獲新生,我能做的只是在這裡碎碎念,在這裡為他惋惜,為他不值得,同時也為惡魔島稱道。 因為惡魔島他教會了我一個道理,他讓我明白了,即使人生處處有磨難,但作為人,就一定要具備勇氣,具備不死的精神,屢戰屢敗,屢敗也要屢戰,只有這樣,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強迫自己騰空而起,創造奇蹟。 即使你面對的是監獄,面對的是魔鬼島,面對的是一望無際,渺無希望的海洋,只要你不曾喪失自己的信心,只要你不會過分樂觀主義,那麼你一定會得到上天的眷顧,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之路,孤勇,也將是一種另類的武器。 END.